2月24日下午1时许,火化完最后一位逝者,市殡仪馆火化工陈国阳一个人习惯性地静静待在休息室里。
“我们的工作从拿火化单开始,接遗体、开炉门、装遗体、关炉门、点火、扒骨灰……这是一个胆量加体力的活儿。”陈国阳介绍,“第一次触碰到死者遗体的时候,即使隔着几层衣服,还是感到了尸体又冷又硬,自己很是不习惯。如果到了夏天气温较高,存放多日的尸体还会发出阵阵尸臭;如遇逝者是因车祸原因去世,尸体血肉模糊也时常让人受不了。但这是我的工作职责,我必须学会坦然面对,精心为逝者打扮一番、换上新衣服后,再进行火化,尽量做到让逝者家属满意。”
遇到突发情况良心对待
2014年夏天的一天,接到公安局电话通知,在小屯镇一个偏僻的废旧砖厂里发现一具死亡数天已经腐烂的尸体,让殡仪馆运回冷冻保存,等待家属认领。接到通知后,正在值班的陈国阳和同事立即驱车前往事发地点,到现场后才发现实际情况比想象中严重得多,尸体已高度腐烂生蛆,有些地方已经露出白骨,看着让人不寒而栗。本职工作不容陈国阳多想,他立即组织同事戴上口罩、手套开始工作,虽然隔着口罩也挡不住让人作呕的恶臭,但他顶住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一鼓作气,最后将尸体完整地放入装尸袋运回殡仪馆。
2015年一个寒冷的深夜,在家休息的陈国阳接到单位电话,说馆内运回一具因交通事故导致的肢体不全、面目全非的遗体,应家属要求尽量将遗体复原。接到通知后,他立即起身赶往单位。当时站在寒冷的夜里,面对冰冷的遗体,还有家属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神,责任心让他忘却了野外的寒冷。经过将近5个小时的清洗、填充、缝合,基本上还原了死者原有的体态和面目,经家属同意后又给遗体换上了一套全新的衣服。当把遗体放入冰柜后,家属再一次用下跪表示感谢。那一刻,陈国阳觉得他的工作是崇高的,他的职业是神圣的。
被需要的同时也受亲朋冷落
“以前火化车间条件十分简陋,冬天寒冷无比,夏天酷热难当,火化炉温度高达600多度,车间整体温度也达50多度,站在火化炉前即使什么也不干,也热得汗流浃背,并且气味也非常难闻。不管冬天、夏天完成一次火化任务,就像蒸了一次桑拿,脸热得通红、口渴得要命。”陈国阳说。
自从陈国阳成为一名殡葬工人后,亲戚朋友疏远了他,逢年过节的互访也少了,有时候好不容易见上一面,别人都不愿意跟他握手,有的甚至故意躲避他。也正是如此,他也很少出入婚嫁喜庆场合,生怕别人问这问那冲撞了主人的喜气。这让他产生过自卑,也曾有想换工作的念头,但又想到不管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干时,他就释然了。
更重要的是,他的父亲也曾是市殡仪馆的一名火化工,干了20多年后退休。父亲从小对他耳濡目染,让他理解了这份“卑微”工作的可敬,所以坦然通过招工“子承父业”。
越干越热爱这份“冷”工作
在领导和同事眼里,陈国阳是一个爱钻研、无怨言、动手能力强的人。
能够熟练掌握馆内的3台火化炉和1台遗物焚烧炉的使用技巧和情况,并定期对火化炉以及配套设施进行检修和维护,燃烧器漏油了,他就自己拆下来研究、维修;烟道不通了,他就爬进炉膛烟道及时清理疏通。
工作之余,陈国阳也会利用闲暇时间去学习与工作有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并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于2009年和2014年分别考取了“尸体火化工”的“初级”和“中级”证书,2017年考取民政部人事司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先后在2013年和2017年两次被评为民政工作“先进个人”。
陈国阳既“冷”又“热”的工作,让记者禁不住肃然起敬。
郭营战 雷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