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坡”拉煤记忆有一种幸福母子情汝州和你有个约定过年啦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295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2-15

“八里坡”拉煤记忆

孟学礼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图片来源网络

提起“八里坡”,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汝州人都记忆犹新,那是位于陵头镇东北部我市通往登封市的一条通道。这个“八里坡”与拉煤有着不可分割的故事,随便提起这种话题,都能说上一大串消失几十年的趣事。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生活比较困难,各家各户做饭离不开煤,而汝州境内几乎没有可以做饭用的煤。这里所说的生活用煤,一般是指无烟煤,就是现在做煤球用的煤。

记得小时候,拉煤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几乎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过拉煤的经历。汝州市区及北部的人们生活所需的煤源大都在登封市送表乡和伊川县半坡乡白窑这两个地方。因白窑路况较差,路途相对较远,大部分人都去送表乡的“海眼”煤矿拉煤。去送表拉煤,临(汝)登(封)路是唯一的一条路,也就是207国道,以前的这条路是沿马庙水库上游西岸依山傍水,直达送表,全是沙土路面。那个年代没有三轮车和汽车,拉煤的交通工具全是人力车,也叫架子车。车有两个胶轱辘,两轮间的轴上放着铺上木板的架子,并设计有栏杆,车上大多有用谷秆编制的围栅,把煤装进围栅内,全凭人力去拉。后来,有条件的人家,套上自家的小毛驴,减轻人的负担,也可以多拉一点。此路段崎岖难行,在养田村以北,有一段时上时下的大坡,给拉煤的人造成很多不便,整个路段有八里的路程,号称“八里坡”。

因生活物资极度匮乏,一家人一年做饭用煤大概在1000斤左右,如果全靠人力去拉煤,一次只能拉500斤,每年每户一般都要去拉两次煤。在笔者的记忆里,那时,每斤原煤的价格是1分钱。

拉煤属于重苦力活,因路途遥远,路况很差,体力不好的人每逢拉煤就发愁。谁家的煤快用完时,要提前邀上同村的几户人家一起去,路上好有个照应。约好日子,还要提前给队长(现在的村民组长)请假。头天晚上,还要把拉煤的架子车检查一遍,借来打气筒,再把车轱辘里加点气,路上爆胎是常有的事,有的干脆带上打气筒和修胎工具。家庭妇女要在前一天晚上准备好干粮,都是提前把馍蒸好,有些还会用铁制鏊(a o)子烙上几个烙馍。把干粮装在学生的书包里带上,书包一般都是用家中穿破的衣服一块一块缝制的简易布兜。出发前,把装好馍的书包绑在架子车把上,还要带上一个搪瓷茶缸,口渴时在路边的渠沟里舀点水喝,如果路上没有渠水或小河沟,就去路边村庄的住户家里讨点水喝。那时,有些相距较远的要在头天晚上饭后就开始启程。大部分家庭没有时钟,一般都是定好鸡叫第二遍出发,家庭妇女要提前起床,把炉子打开,做上一顿捞面条。准备去拉煤的劳力起床后,简单洗一把脸,热腾腾的蒜汁面条就端到了跟前,美美地吃上两碗,再喝一碗面汤,滋腻类很。说起面条,可不是现在的面条,因生活困难,几乎全都是红薯面,就连带的干粮也都是红薯面做的,条件好的会在红薯面里掺些白面,让人觉得格外好吃。

饱餐一顿后,结伴拉上架子车出了村庄,一路不休息,天不亮赶到送表煤矿,那里一般都有不少拉煤车子已经停在矿区。把架子车停好,赶紧到票房去付钱开票,排队等候,等到把煤装好,过磅称重,从煤矿出发时,一般都到下午了。从送表到汝州落差较大,进入汝州山区地段后,一路上上下下,车上装满了煤,特别是遇到下坡,要格外小心,一不留神,煤车的惯性就会连人带车滑到路边的沟里。

那时,沿途没有饭店,即使偶尔碰到一家饭店,也仅能做一碗素的糊涂面条,每碗价格2毛钱,肉面条5毛钱,很少有人吃得起。不过,在段村的路边,有一间类似干店的房子,屋里黑魆魆的,有个用土坯垒成的煤炉子,拉煤的人走到这里,大都会休息一会儿,人们习惯了,这里好像成了驿站。店里烧有茶水,可以免费喝,还可以在炉子上的锅里倒两碗水,放点盐,加热后,把自己带的干粮用菜刀切成片,放进锅里,水开后,再滴上两三滴棉清油,就能吃了,土语叫馇(cha)馍。因为用了店家的油和盐,这个是要收费的,做一次馇馍要付给人家一毛钱。至今,有人回忆起那里馇馍的味道,还念念不忘:真叫好吃!

因“八里坡”路况复杂,一个人是很难把装满煤的车子拉回来的。谁家大人当天去拉煤,年龄小的家庭成员就要在下午带上干粮和绳子,步行沿临登路正北去接自家的拉煤车子。把煤车拉回家时,一般都在天黑以后了。在段村一带,也有当地群众一到下午,拿上绳子在路边等候,专门帮人拉车,当时叫“拉坡”,报酬是帮人把煤车拉到坡上,可讨到一个蒸馍。有的一天能挣到好几个蒸馍,可供一家人当天食用。

提起拉坡,当时还有个笑话:一辆煤车提出让在路边等候的村民帮忙,拉坡的人看车上装的煤有点多,提出要两个蒸馍,双方讨价还价,拉煤的说:“你帮我拉上坡去,我给你一个白菜包馍。”这位村民想,平时连白面馍也没有吃过,今天碰到的还是有馅的白面菜包馍,高兴至极,就把绳子绑在架子车上,用尽全身力气,把煤车拉到坡上面后,拉煤的人从车把上挂着的兜里拿出一个馍,递给拉坡的人,一看黑不溜秋的,是红薯面做的,拉坡的不依了,双方吵了起来:“你说给我一个白菜包馍,为啥给我一个红薯面馍?”拉煤的把馍一掰两半,里边露出了白菜馅:“我这不是白菜包馍?”拉坡的本以为可以吃到一个用白面做的菜包馍,谁知是红薯面里包的白菜馅,双方争执不下,差点动了手脚。至今“白菜包馍”的故事在汝州北部陵头镇一带还一直流传着。

时光荏苒,转眼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经济的发展,那条记忆中临登路上的“八里坡”因道路多次修建,已经改道和拓宽,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如今,新207国道早已铺成了宽敞平坦的柏油路,路边松柏成荫,成了汝州北部的一道亮丽风景。“八里坡”已经成了汝州老人们心中永远抹不掉的历史记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