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乐义)如何让城乡学生得到同样优质的教学资源,缩小城乡学生差距?2018年我市实施了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出的“一校带多校、名校带弱校”的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就近享受优质义务教育,入学机会更加均等。
2018年以来,市教体局(教育)积极探索教育精准扶贫新路子,实施“一校带多校”项目。截至目前,我市已经拨付扶贫资金近2000万元,8所城区学校和8个乡镇中心小学74套主讲教室设备、50所贫困村小学和教学点的216台听课教室设备全部安装到位,建成了市级远程教学评估及监管平台。
强校带弱校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有利于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强校带弱校管理模式的目的是把名校、强校的教学理念、管理办法、教学方式等优质教育资源融入弱校,实现资源共享、教育公平,让更多孩子能上得起家门口的好学校。
目前,我市城区学校主要采取的措施是探索实施集团化办学、“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办学模式。城区先后组建逸夫小学教育集团、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向阳小学教育集团、塔寺小学教育集团等“四大义务教育集团”,2所新建小学(滨河小学、朝阳路小学)、3所改建小学(卫校校区、技工学校校区、职业中专校区)和赵庄小学等学校加盟为名校分校,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名校“溢出效应”辐射到城市周边薄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