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全应正在讲课
1月4日,笔者来到米庙镇焦岭村教学点,同在这里坚守了40年的老教师高全应进行深入交流,感受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奉献教育的炽热情怀。
焦岭村地处米庙镇北部,和大峪镇接壤,属于山地丘陵地带,这里沟壑纵横,交通不便。1979年,18岁的高全应走进焦岭小学,成为一名民办教师。
他清楚地记得,学校原址位于四周无人居住的山窝里,有的学生上学要翻沟越岭步行2.5公里,学校用水要从山沟里往上挑。看到这里生活条件艰苦,外地的老师不愿到这里来,上级派来的老师在这里待上一年就再也不来了,到了1983年以后焦岭学校就再也没来过外地教师。那时学校有5个教学班,他担了五年级的全部课程和班主任。工作负担虽重,但他从无怨言,一直坚持了下来。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高全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给自己充电。他积极参加计算机技术培训,并利用星期天到中心校或是亲戚家里上机练习操作,顺利取得了计算机技术初级证书。如今,他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制作课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高全应上课既严肃又活泼,语言亲切,提问启发得当,使那些不爱说话、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也敢于和同学们主动交流并大胆发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小辉有一段时间上学老是迟到,经常完不成作业。高全应就和他促膝谈心。通过家访,他了解到该学生因为父母感情不和,母亲离家出走,家里的一切事务全压在了父亲一个人身上。父亲忙得顾不上照顾小辉,小辉回到家里除了做饭、洗衣服,还要帮父亲干地里活。了解情况后,高全应一边安慰小辉,一边帮他补课。老师的关爱使小辉感动不已,小辉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最终以理想成绩考入中学。
学生小兵,家庭4口人,母亲和姐姐身体残疾,父亲是个农民,家里的所有开支全靠父亲种地来维持,生活相当困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小兵的父亲不让小兵上学了。高全应了解到这一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小兵父亲的工作,通过苦口婆心的耐心开导,小兵的父亲终于答应继续让儿子上学。接下来,为减轻小兵家的负担,高全应与学校班子成员商量,免去了小兵的书杂费。
小萌的父亲患了绝症,从天而降的灾难让一家人悲痛欲绝。得知这一情况,高全应安慰小萌要勇敢面对灾难,并要求全班同学都来关心她、帮助她,又为她免去上学的全部费用,从而使小萌没有因为家庭问题而辍学。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放学后学生们都被家长接走了,小萌没有人来接,高全应知道小萌的家离学校很远,而且要翻越两条山沟、两道山岭,道路又崎岖难走,他冒着风雪把小萌送到离家不远的地方才放心离去。
山里人住得分散,大部分学生离学校较远,学生上学的路蜿蜒曲折,十分难走。遇到雨雪天气,大部分学生中午不回家。高全应就买来方便面、火腿肠,煮面给学生们吃。
高全应清楚地记得,1997年8月份,一连下了几天大雨。一个周六的上午,轰隆一声巨响,四五年级教室的后面,一道4米高、3米宽的土崖重重地倒在教室的檐墙上。如不及时清理,教室就有被压塌的危险。当时正值假期,高全应就动员家人,拉上架子车,拿着镢头铁锹,顶着烈日,干了一天半,终于排除了险情。
2008年6月,由于学校老校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米庙镇中心校领导要求学校撤离。他通过与村两委会协商,村两委会同意学生借用村委会办公室上课。2013年,上级领导通过多次调查,决定为焦岭村新建一所小学,但建校用地由村里提供,可是村里没有资金征购适合建校的土地。他对犯愁的村两委会和中心校领导拍着胸脯说,为了村里的孩子,就是不给一分钱也得把学校建起来,高全应决定把学校建在自家地里。正是高全应的无私奉献,建校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高全应在焦岭学校40年的坚守中,满腔热情倾注教育,用爱心浇灌学生,用真情教书育人,使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绩显著,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好评,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2001年9月,他被汝州市政府评为优秀教师;2003年9月,被评为平顶山市优秀教师;2005年元月,被汝州市教体局评为“优秀教育教学工作者”;2018年9月,被汝州市教体局评为“汝州市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最近,高全应又被评为汝州市最美山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