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我独自回到阔别三十年的母校———河南省临汝师范。母校雍容屹立于汝州市体育场对面,相比三十年前,体育场周围人来人往,街景也繁华多了。进入校门,一切安静下来,那熟悉的书香味道、青葱绵延的小路和树木掩映的教学楼,均一如往昔。学弟学妹步履匆匆,亦若当年青春的我们。
我们八五级二班的教学楼依然在,教室依然在,只是教室门口换上了一块一九班的牌子。教室的窗户封了一层铁网,窗台曾经是我们放碗的地方,一个摞着一个,一摞挨着一摞,满满当当的。午餐或晚餐时候一到,我们箭步上前,拿碗直冲食堂。真可叹,那时每人都练成了一双鹰眼,那么多碗,一个都不曾拿错过!原来的宿舍楼,不知什么时候加高了一层。宿舍前面的篮球场,似乎晃动着三十年前我和延峰、红伟、新强等球友一起打球的身影。
打着球,吹着牛,做着梦,不知不觉就升入三年级,到了我人生转变的一年。初中毕业时,想早一点参加工作,为父母分忧,我报考了中师。彼时,中师录取分数线极高,只有非常优秀的学生才能考上。中三,学校宣布选拔优秀毕业生参加全省中师升大学考试,一旦考上,就由师范生变成真正的本科生了。不安于命运现状的我,虽说毕业后就有铁饭碗作保障,还有前两届师兄们无一人上榜的惨痛先例,我还是决定把握机会,挑战自己!
自此,我几乎利用了所有时间来学习。早上天不亮就起床了,晚上坚持上晚自习,就连最爱的篮球,也放下了。每次路过球场看到曾经的队友,尽管眼神艳羡内心挣扎,但还是加快了脚步,总有个声音激励我: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学习!学习!
为了帮我节约时间,同学们轮流替我排队打饭,连碗也不让我洗。“我们先去打饭,你多看会儿书,十分钟后你再去……”“吃完赶紧走,碗我们刷好给你带回去……”漫步曾经的校园,三十年前的同窗话语似乎破空而来,入耳回绕,心里顿时涌起股股暖流。那时,我的几个室友为了保证我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也取消了每晚熄灯后例行的“宿夜卧谈”。可敬的班主任张宇乐老师,也几乎天天足不出教室,见我就关切地说:“不会的随时问我,多做几道题,低分远离你!”一时间,班里的学习氛围格外浓厚起来。受此关爱支持,处此良好环境,我更加如饥似渴,争分夺秒。
很快,就到了校内选拔考试的日子。说起这场考试,还有一个小插曲令我记忆犹新,至今仍警醒我做任何事:务必枕戈待旦,不能信马由缰。当天,我和俊功早早赶到考场,看到时间尚早,我俩就在校园里溜达起来。当年我们穷学生没有手表,溜达嗨了就忘了时间。当意识到该进考场的时候,已经开考半个小时了。学习了这么长时间,如果因迟到而前功尽弃……一边自责,一边快跑,我们匆匆进了考场。所幸,虽浪费了一段时间,但我们居然出奇冷静,心想绝不能放弃,这样失败了太丢人。也许斗志被激发出来,也许复习得不错,考试竟然相当顺利。学校当年选拔上了四名同学,我们班就占了三个,我和喜才、俊功都被选上了。这固然拜废寝忘食挑灯夜战所赐,但我知道,如若没有吴东营校长激励,没有张宇乐老师琢育,没有同学们襄助,只怕一切都是枉然。
毕业了,大家各奔东西。我在老家西关小学当了一个月的实习老师后,接到去郑州参加高考的通知,内心既欢喜又紧张,马上赶时间复习功课。那时的参考资料不多,除了课本,我看的最多的是《河南教育》杂志,经常做里面的习题。当教师的二爷爷特别支持我,每每拿到最新的《河南教育》,都会特意给我留着,等我回家时拿给我做。至今难忘的是,那次全省师范选拔考试,做到最后一道大题时,我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忽然,我想到这道题似乎与前阵子在《河南教育》上做的一道题有相似之处。一瞬间,我灵感滚滚,奋笔疾书,在最后十分钟答完考卷。
去郑州参加全省师范选拔考试,还得感谢我们学校的李二光书记。那天,他亲自带队送我们到郑州,其他学校自行前往考试的学生非常羡慕。作为一个农村子弟,我第一次进省城,感觉一切特别新奇,纵然特别想出去转转,但校内选拔考试的前车之鉴,让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李书记好像看透了我们的心思,考试结束后,他带我们在附近闲逛了一圈,请我们吃拉面,那是我第一次在大饭店吃饭,而且是省城的饭店。大半碗面条在汤中若隐若现,面汤上闪几点晶亮的油花,香菜和牛肉片随着筷子的搅动而沉浮,轻轻吸一下鼻子,那味道至今难忘。回来的路上,李书记还带我们游览了中岳庙、少林寺。我们欢呼雀跃,心中对李书记万分感激。
那年秋天,我收到河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尽管全省录取比例是1:100,但我终究通过努力如愿以偿。我的好同学喜才也收到大学通知书。一年有两个中师学生考上大学,不仅实现了我个人的梦想,也实现了临汝师范大学生“零”的突破。后来,我一直把学习当作人生的乐趣,和喜才如愿取得了博士学位。不负韶华,不负手足。三年的师范生活,充实而美丽。那个青春岁月,我们相遇在师范,结下深厚的友情。虽然之后各奔天涯,但回想往事,心里总是暖暖的。难能可贵的是,我和师范时代的“好哥们”海波、韩彪(江湖人称“彪哥”)至今仍保持着很好的联系。我们三个当年形影不离,一起逛街看电影,一起喝酒侃大山,互相鼓励。现如今毕业三十年了,我在外工作不常回家,海波和彪哥坚持常去我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得空回去,我也会去探望他们的家人。三十多年的手足之情,真金不换。
今年是我们师范毕业30年。在这30年里,我一直以师范为荣,“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尽管我最终没走上讲台,但始终铭记于心,不懈努力,不断进取。我时刻不忘自己是临汝师范毕业的,而“厚德进取明礼创新”的校训一直影响着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岁月如花,一路芳华。以师范为起点,赋予我们生命的馨香。无论离开多久,学校那一方净土,都是心灵的慰藉。每当遇到困惑,我都会回到学校来,寻找上学时的自己,洗去所有的纷繁复杂、得失名利,静下心来,思索自省。这些年,我每年都会回母校一趟,看望老师,聆听教诲。每次同学聚会,不论身在何方,不论路有多远,我都会参加,因为我怀念曾经青春的我们。
毕业后这三十年,当初青涩的我们早已为人父母,甚至到了当爷爷、奶奶的年纪了。感恩师范,友谊永驻。下一个三十年,让我们这些资深美女、帅哥们继续约起来,一个不能少!
回首往事,心潮澎湃,特赋诗一首:
弹指梦萦三十年,汝河负笈夜无眠。
师生情重悬如月,直照初心愈洁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