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融媒体中心记者于俊鸽通讯员白延飞

“今日是我出闺的前一晚上,还缺少上轿的绣鞋一双,急慌忙我只把银灯剔亮啊,独坐在灯光下来绣鸳鸯”“陈三两迈步上公庭,举目抬头看分明,衙门好比阎罗殿,大堂好比剥皮庭”……日前,走进市工人文化宫游园,只听弦乐阵阵,声腔动人。原来,这是戏迷爱好者正在为周边的市民送上精彩演出。像这样的演出活动,每天都在我市的各个公园、游园、社区内上演,曲剧故里的汝州人,用自发的演出活动,诠释着河南省戏曲之乡的内涵。
文化大餐释放魅力
如今,漫步在汝州城乡,随处可见戏曲表演活动。在大桥下、在树荫里、在广场上、在街头公园,或三五成群、或几十人聚集,有些坐班清唱、有些随意演唱,有人打鼓、有人拉弦子、有人唱曲、有人倾听。无论是群众性自发演出、还是专业剧团演出,汝州人喜爱戏曲、热爱戏曲之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汝州人热爱戏曲可以说是骨子里带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市每个行政村几乎都有自己的剧团,每到春节或农闲时,都会上台唱几场,让群众过一把听戏的瘾。
我市表演团体数量众多,群众基础也非常广泛,从市文广新局掌握的数据看,目前全市有曲剧、豫剧、越调三个大类剧种和7个稀有剧种,70个剧团,其中豫剧类剧团有11个,曲剧类剧团有54个,越调类剧团有5个。在这70个剧团中,有65个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班社剧团,这些班社剧团分布在全市的14个乡镇(街道)、68个行政村。
汝州市曲剧团、汝州市第一曲剧团、汝州市青年曲剧团、汝州市青年豫剧团、汝州市桃红礼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5个有许可证的演出剧团每年在政府送文化下乡、戏曲进校园、商演等演出活动的场次达2000余场,吸纳戏曲从业人才300余人,经济收入800多万元。65个有组织的民间班社和其他自发的群众性戏曲爱好组织吸纳戏曲人才千余人,能够参与演唱戏曲的文艺人才10万余人。每年举办的送文化下乡、戏曲进校园、群众性戏曲演出(地摊戏)等活动观看群众达100余万人次,庙会、春灯节、集会等更是戏曲演出的集中阶段。
我市戏曲历史源远流长,自1926年5月18日曲剧在杨楼镇郑铁村被朱万明搬上舞台至今已经有92年的历史,近年来,戏曲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不断壮大发展,2015年9月曲剧被评为河南省级非遗项目。
一场“走心”的廉政大戏
“这部戏应该让家属们来看,家是领导干部温暖的港湾,坚强的后盾,啥是幸福啊?平安是福,平淡是福,心安是福。”在观看豫剧《全家福》后,一名观众情不自禁地感慨道。
一张30年前的全家福照片,引出了一个农民家庭两代人令人感叹唏嘘的奋斗史。一个曾经让家庭和亲人引以为傲的“励志明星”“成功典范”,却在金钱、女人的诱惑下跌入了贪腐的深渊。自2014年11月豫剧《全家福》在河南艺术中心首演亮相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轰动,截至目前,该剧已在全国各地巡演近千场,所到之处观众争相观看。特别是2015年4月,《全家福》在北京为中央党校和中直机关干部演出后,得到中纪委领导和中直机关广大干部的热情点赞,好评如潮,盛况空前。2016年7月11日,戏曲电影故事片《全家福》在省人民会堂首映后,更是把我市戏曲文化再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戏曲电影故事片《全家福》由豫剧《全家福》的领衔编剧、著名剧作家姚金成担任电影剧本改编,70%的镜头在汝州本地实景拍摄,在电影场景里融入汝州历史文化,汝州企业等内容,仍然保留着豫剧《全家福》主要故事情节元素。
电影以独特的蒙太奇艺术手段演绎故事,刻画人物,展示更广阔的社会画面,揭示人物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腐败罪行对人民群众的深重伤害和当事者家庭亲人付出的惨痛代价,以深沉的人生况味,敲响振聋发聩的警示之钟。

《天下父母》在京演出

民间班社团队自发组织庆祝曲剧诞生92周年活动

市群艺馆“教你一招进校园”走进焦村镇邢村小学

首届地摊戏文化节

第三届地摊戏文化节

“戏曲进校园”走进平顶山外国语学校

戏曲爱好者在传习所接受培训
一个呼唤孝道的《天下父母》
通过小镇居民因老宅拆迁赔偿款的分配问题,在儿女中所引出的赡养老人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天下父母为儿女倾尽一切的高尚大爱和感人肺腑的自我牺牲,深刻揭示了目前在一些家庭中,为什么一双父母能养十个儿女,十个儿女却难养一双父母的社会问题。动人的剧情在冲击观众情感的同时也拷问着天下儿女的心灵,重塑着天下父母与儿女之间应有的伦理亲情,奏出了一曲呼唤孝道的高歌。
大型曲剧现代戏《天下父母》自2014年创作上演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省内外已有50余个地方戏剧团体相互交流。《天下父母》的创作单位汝州市第一曲剧团目前已演出达上千场次。每场演出,都催人泪下,呼唤孝道,引起观众的一致好评。
特别是在今年6月23日下午,曲剧《天下父母》在北京红塔礼堂演出后,引起在场近千名观众的强烈反响。国务院革命老区促进会联络部部长王炳国在观看此剧后说:“有幸参加这个活动,河南汝州第一曲剧团的新作让我从头哭到最后,整个戏看完,我深受感触,总结起来四个字,那就是催人奋进。汝州曲剧很特别,希望可以到革命老区去演,到贫困地区演,呼唤我们的优秀儿女为我们的国家,为民族复兴作出我们的应有贡献,为实现复兴中国梦加油。河南的曲剧大有作为,希望曲剧的明天会更好。”
“非常喜欢听戏,不管什么戏我都愿意听,今天我来这里来对了,我非常感动,这个剧演得意义非常大,演员演得特别好,编剧各方面都挺好的,令人非常感动,我流了好几次泪,非常感动,这个剧挺好,来得非常值,希望曲剧常来北京演出。”在看完《天下父母》后,在场的观众向主创人员表达心声。
推陈出新,我市戏曲屡获大奖
早期我市走出了姚金成等著名编剧,近年来,我市又涌现出了李吉锋、屈江北、牛菘等一大批优秀编剧,他们创作数量不断增多,创作水平也不断提升。
李吉锋创作的河洛大鼓《天元洛阳》在第十二届河南省“群星奖”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小戏《母亲的心愿》《挪界石》在第十二届河南省“群星奖”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屈江北创作的《柜中情》获河南省委宣传部文艺作品一等奖,《情与法》获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司法厅省法制办一等奖,《好媳妇》获河南省第十一届“群星奖”一等奖。
牛菘创作的大型现代戏《靠山吼》入选文化部艺术司2016年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创作的大型现代戏《金池村》入选河南省优秀廉政大戏,在全省进行巡演;创作的大型古装道情《王钝》在河南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中荣获河南文华大奖;《河洛人家》入选河南省中原人文精神系列工程———文艺精品工程;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汝水河畔》《万家灯火时》《陌上桃花》等近30部作品在平顶山文艺征集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17年屈江北与牛菘合作创作的大型现代原创曲剧《天青梦》成功排演,汝州市曲剧团凭此剧目参演河南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一举获得河南文华金奖、河南文华剧作奖、表演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展现了汝州戏曲人才和演出团体的雄厚实力。《天青梦》还被省文化厅列入河南省改革开放40周年演出活动节目清单,并于6月26日赴省人民大会堂演出,得到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2014年《天下父母》剧目获得中共河南省省委宣传部优秀剧目奖;2015年《天下父母》剧目获得河南省第六届“黄河杯”戏曲大赛银奖。2018年,汝州市第一曲剧团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戏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异彩纷呈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戏曲活动开展的范围和频率,在曲剧诞生80周年之际,2006年的5月18日至22日,我市举办了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2009年5月18日至22日,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举行;2011年9月6日至9日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曲剧艺术节;2016年5月18日,我市举办了纪念曲剧登台90周年系列活动;2018年5月18日,我市举办了纪念曲剧登台92周年系列活动。
我市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从201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先后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公益性演出约2000场次;2016年,我市被定为河南省“戏曲进校园”活动首批试点市,2017年市财政共安排资金100万元,开展400场“戏曲进校园”活动,基本上达到乡镇和城区中小学全覆盖。与此同时,中原文化大舞台、省级(市级)舞台艺术送基层、百姓直通车、春灯节文娱活动、汝州曲会、戏迷擂台赛等活动的开展,也有力繁荣了我市戏曲事业的发展。
夜幕降临,纸坊镇新庄村的文化大舞台前热闹非凡,有唱戏的、有跳舞的,待“演员”们嗓子一亮,村民们便欢呼热闹起来。时下,农活已不那么繁忙,村民们自发在村文化广场前搭建露天大舞台,配备了音响,每天在这里排戏、唱歌、跳舞等。节目展演中,一个个“演员”都是群众中的文艺爱好者,有8岁小朋友有模有样的戏曲基本功表演,有戏曲爱好者的精彩演唱……300平方米的广场更是挤满了熙熙攘攘看戏的人们。“演员”们各显身手,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显得格外热闹。甚至连以前的“麻将迷”们,也都参加了舞蹈队和戏曲队。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先后建设农村文化大舞台160多个,有力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大部分村民都改掉了打麻将、说闲话的坏习惯,不仅在娱乐中锻炼了身体,也促使村民的关系更和谐,社会风气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