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院里走出来的曲剧大师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25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12-20

农家小院里走出来的曲剧大师

——寻访曲剧创始人之一韩银福的足迹

孟学礼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曲剧作为豫西地区民间最早的地摊高跷曲子,流传历史可谓绵长,作为一个新的曲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看后使人记忆犹新,久久难忘。最初配合高跷,使此类剧种独树一帜,由此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几十年来,曲剧以其顺口、细腻、优美、抒情、欢快等诸多特点被民众所喜爱。特别是在汝州,无论你在干什么,只要听到那动人的曲剧音调,就会不由自主地随口唱出一两句经典词句。

其实,曲剧并非河南独有,在我国湖北、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安徽、甘肃等省都广为流传。由于最初是民间小调,又接地气,所以传播很快,也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在河南省剧种中排名第二,在中国戏曲中排名第八,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结缘盟誓 地摊戏搬上舞台


随着曲剧文化的不断弘扬,其发源地汝州的知名度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人们在追忆历史的同时,不由地把目光聚焦到90年前汝州同乐社高跷曲子班敢吃螃蟹的朱万明、关遇龙、许雷、卢天德、刘宝才、韩银福等16人身上……

在汝州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1926年5月18日,汝州的朱万明等16人组成同乐社,也称高跷曲子队,他们有一次应邀到登封演出,因天降大雨,地面积水湿滑,导致演出中断。但观众却久久不散,强烈要求把曲子唱完。无奈,朱万明等16人竟“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下九流”“戏子”“死后不能入祖坟”的世俗压力,盟誓:只此一次,回去绝不能说出去!他们甩掉高跷,登上舞台,将中断的《状元祭塔》唱得淋漓尽致。朱万明等16人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举动,竟完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大创举———曲剧诞生了!


历史记忆 韩银福其人其事


韩泰山在自家院里拉弦子


今年5月18日,汝州市举办了纪念曲剧登台92周年暨第四届“汝州曲会”,举办此次活动的同时,经市领导和文化部门决定,在曲剧创始人朱万明的家乡王寨乡郑铁炉村,关遇龙的家乡骑岭乡大张村和韩银福的家乡陵头镇孟庄村派出剧团进行演出活动,此举既是对曲剧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同时也是对创始人历史地位的肯定。

由于笔者也是从孟庄村走出来的,和韩银福同一个村。5月22日,笔者专程回到老家参加此次活动,召集村里长者和韩银福的后人,了解到不少韩银福生前的奇闻轶事。

村民韩泰山,笔者按乡邻的辈分叫他泰山哥。泰山哥1939年生,今年79岁,是韩银福的关门弟子。他饱经沧桑的脸上写满了历史的印记,一听说我想了解韩银福的事,他非常激动,滔滔不绝地说开了———

按辈分算,韩银福比我大三代,我叫他老爷。俺银福老爷大个子,可瘦,尖下巴,眯缝眼,走路身体有点软,大家都叫他“软倌”,后来乡邻都知道他弦子拉得好,又叫他“软老”。我十几岁时就跟着村里的戏班子敲大锣。那时银福老爷在村戏班子里拉弦子,他不识一个字,更不识谱,拉到兴致时,闭着眼,晃着头。之前大家拉弦子时,都要先给弦子定音,银福老爷只需三下就能把弦子声音定准。后来,他年龄逐渐大了,身体也不好,在拉弦子时,手老是抖,村里没人跟他学。我当时年轻,大家都对我说:泰山,你跟着银福老爷学吧?后来我就开始学了。

听比我年龄大的人说,大概1927年时登封人来孟庄村买粮食,晚上住到了村里,他跟大家闲聊时说,汝州有个戏班子曲子戏唱得真美呀,有个拉弦子的人,都喊他“软倌”,拉得真“叫响儿”。村里人一听,说肯定是银福老爷,因为当时唱戏的都属于“下九流”,死后不叫入老坟。后来,这话传到银福老爷那里,他觉得没脸见人,从此失踪,毫无音信。家里人都当他不在了,银福老奶奶带着韩太和、韩平和两个儿子相依为命生活。20年后,银福老爷猛然又出现在孟庄村。后来,有人问他这20年间都去哪里了,他一直不说。据知情人说,因别人知道了他们在登封唱戏的秘密,他和他的戏班子怕丢人,就一起出走,在南阳、湖北、陕西、山西等地以唱戏为生。

我虽然没有跟着银福老爷学成拉弦子,但也会拉几段,后因文革中断。近几年,我年龄也大了,在家没事干,就自费买了一套音响,每逢星期天就组织村里爱唱戏的人到本村韩家祠堂唱戏,已经坚持四五年了。近段时间,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听说我星期天组织唱戏,不少人都不约而同地前来凑热闹,我要把银福老爷的手艺传下去。

村民韩平正是韩银福的侄子,他的父亲和韩银福是亲弟兄。

韩平正说,俺父亲弟兄五人,韩银福排行老二,俺叫他二伯。二伯是1905年出生,因生来身体差,基本不下地干农活,他自小就爱拉弦子,家里不让他拉,他常背着家人东躲西藏地拉,有时他怕别人听到,就藏在红薯窖里拉,一拉就是一通宵,不吃不喝。有时去地里割草,一边背着箩筐,一边背着弦子,到僻静处,就放下箩筐,如醉如痴地拉弦子,有时拉到天黑把割草的事也忘了,回家受到俺爷一顿臭骂。

听二伯在世时说,1925年他20岁,河南(当地人称汝河南部的村庄叫河南)的朱万明和大张的关遇龙一路寻找,在村里打听俺二伯,经村民指引来到我家,见到俺二伯说:听说你弦子拉得好,你参加我们的同乐社吧。俺二伯就入伙了。1968年,二伯身体逐渐消瘦,离开了人世,终年63岁。

韩盼盼今年30多岁,是韩银福长子韩太和的孙子,由于他年龄小,老爷又去世得早,只记得村里不少人常提起老爷的事。他说:村里老人每逢提起俺老爷,都说他生前在十里八村没有比他拉得美的,就现在提起还赞叹不止。俺老爷生前为人可好,谁家有事请他,他都可热心,从来不讲价钱,俺家到现在还守着老爷助人为乐的家风。

今年66岁的村民孟中山回忆说,韩银福比我父亲年龄大一些。有一年我父亲和韩银福等人一起到很远的地方“拉官车”(据老人讲,是旧时护送军队征集军粮的马车),走到一个叫“屯上”的村庄附近,天黑下来,他们就地休息。当晚,村里唱大戏,他们就提出去看戏,让韩银福看守马车和粮食,韩银福一个人寂寞,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弦子拉了起来。声音传到村里,戏班班头听到后顺着声音,一路寻到“官车”旁,看到其貌不扬的韩银福手握曲胡,伸缩自如,正摇头晃脑、如醉如痴地拉弦子,班头竟然靠在车上听得入迷,一直等到韩银福将一曲拉完,班头才如梦方醒,走上前去,面对韩银福双手作揖,并深深鞠上一躬:“敢问这位教师,家住哪里,为何在此停留?”听到声音,韩银福睁开眼睛,抬头一看,月光下一个陌生人站在面前,就说明了来由。班头听罢就转头回村,不一会又带着六名年轻人,扛着长枪,来到车马前。韩银福见状,吓出一身冷汗,心想:不好,碰到刀客(旧时专门抢人钱财的人)了。谁知班头上前拉住韩银福的胳膊,称兄道弟:“你跟我回村里,到戏台子上拉一段(弦子),这里的车马粮食由他们看管。”班头边说边指着身后六名扛枪的壮汉。韩银福被请到屯上村子里,受到大家好吃好喝的招待,并安排专人喂马护粮,韩银福在村里戏台上一连拉了三天。最后,因“拉官车”不敢耽误时间,班头也无法挽留,一帮人才离开屯上。孟中山说到这里,竟然手舞足蹈,好像自己身临其境。


遗物突现 曲剧发展有忧有喜


韩银福用过的四弦


汝州市曲剧一团在孟庄村演出期间,笔者在戏场边见到了今年73岁的老支书孟新堂。当说起韩银福时,他激动不已:人家那是汝州第一把弦子,只要韩银福在戏台上,人们都不是看戏哩,都是听他拉弦子的。孟新堂清楚地记得,1953年全国大搞水利建设,孟庄村应上级指示,组织村民去东白沙(现在的禹州市)修建水库,韩银福也被派去务工。有天晚上,附近村庄搭台唱戏,孟庄村参与修建水库的人结伴去看戏,韩银福挤到戏台子上,站在拉弦子人的旁边,由于站得较近,拉弦子的人胳膊老碰到他,让他离远点,不一会儿他又挤到了跟前,反复多次,拉弦子的人不愿意了,就对韩银福吆喝:“挤恁近,你会拉?给,你拉吧!”韩银福就让同行的人把他的弦子递上来,坐在凳子上拉了起来。观众猛听弦子声音变化,看到台上一位陌生人稳坐其间,拉出的声音悦耳动听,都把目光投向韩银福,台下立即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直到戏曲结束,人们还不愿散去,最后没有唱音,只有韩银福一把弦子,一直拉到半夜才收场。

有一次韩银福的剧团应邀到南乡对戏,正唱到火热时,“砰”的一声,韩银福的弦子突然断了一根,当时没有备用弦子,看到弦子的线断了,众人都为韩银福捏了一把汗,谁知他毫无惊色,用一根线的弦子一直拉到底,声音丝毫没有变化。演出结束,观众呼声一片。

孟新堂也爱戏曲,前几年他还在村里组织成立戏班子,后来年龄大,“玩”不动了,不过有时还组织村里的铜器队不断表演。

站在孟庄村文化广场旁边,听着从舞台上传来汝州市第一曲剧团地道的曲剧唱腔,笔者不时和村里几位长者谈笑,甚是惬意。在闲聊中,孟新堂凑近我,悄悄地给我透露:“韩银福遗留的一把四弦在我家保存。”我听后一惊,竟有此事,真是意外收获呀!我当即拉上孟新堂要他和我一起去他家看看。在他家较隐蔽的屋子里,他拿出一个用红布包着的盒子,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打开,一把带着历史记忆的四弦呈现在眼前,笔者谨慎地双手捧起,端详一番,把四弦摆好进行拍照。接着我又问孟新堂:“你会拉吗?”听完,孟新堂拿起四弦,定了好一会调,才把四弦底部的红绸布条绑在自己的左腿上,洋洋自得地拉出了动听的声音。

我询问这把四弦的来历时,孟新堂说孟庄村里有两大姓,村西半部姓孟,东半部姓韩,几十年前,孟韩两家都有自己的戏班子,东头唱曲剧,西头唱越调,每逢节日都会把戏拉出来对唱,村子里就数韩银福的弦子拉得最美,西头的越调剧团有时也请他上台拉。孟新堂家也是戏曲世家,其父孟水旺比韩银福年龄稍小,自小酷爱戏曲,常和韩银福搭帮唱戏,由于是同一个村庄,每次请韩银福上台,他都有求必应。为此,孟姓的越调剧团专门给韩银福定做了一把四弦,韩银福用习惯了,有时外出,他也常常把这四弦带在身边。后来,这把四弦就由孟水旺保管。去年秋天,孟水旺92岁去世,临终前把孟新堂叫到跟前,交代他一定要把这把四弦保存好,说完就闭上了双眼。此时,孟新堂动了情,伸出右手,擦了擦发红的眼睛说:前几年,孟庄村邀请河南省越调剧团来本村演出,著名表演艺术家申小梅的剧团在孟新堂家看到这把四弦,赞叹不已,说目前在河南仅此一把,是宝中之宝,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看着一代曲剧大师韩银福用过的这把四弦,笔者的思绪回到了90年前那段岁月。见物思情,笔者不禁有些激动,似乎逝去的韩银福正坐在我面前,如痴如醉地拉着这把四弦,飘出优美动人的乐曲。

孟新堂用韩银福的四弦定音


铭记历史 曲剧发展迎新天


曲剧,最初由地摊曲调出现,演唱者以高跷的形式进行表演,颇受人们喜爱,因天下大雨终止了演出,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搬上了舞台。作为一个流传广泛的民间小调,能迅速发展,蓬勃兴起,并跻身于中国戏曲排名第八的宝座,汝州最初的16人可谓劳苦功高。

只可惜,一代曲剧大师韩银福留下的东西太少了,就连他拉弦的技艺,也没有真正传下来,即使关门弟子韩泰山,由于当时年龄小,也只是学到一点皮毛,还没有真正读懂和领会老师的艺术内涵,一代宗师就逝去了。

解放后,国家对戏曲文化不断重视,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省成立了曲剧团,汝州也借助曲剧发源地的优势,先后成立了汝州市曲剧团、汝州市第一曲剧团、汝州市青年曲剧团。曲剧,就像一棵刚刚成长起来的小树苗一样,适逢阳光春潮,正在伸枝吐蕊,不久将成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如今,在汝州城乡,一到星期天闲暇时,路边树林、公园、广场等地,都会看到群众自发组织的队伍,就地围坐,不时传来悦耳动听的戏曲唱腔。

汝州民间流传着一句口头禅:“老汝州的曲剧———地道货”。作为曲剧的发源地,汝州正在擦亮自己的文化名片,将曲剧这一文化瑰宝推向全国。朱万明、关遇龙、许雷、卢天德、刘宝才、韩银福……这16位创始人成了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复制的历史人物。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