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营战)入驻汝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产业园一年多的汝州市益永泰绣花有限公司,目前已发展成拥有各种头距的电脑绗绣机20台、电脑亮片绗绣机10台、电脑多针绗缝机10台,同时配有自动起泡机、起皱机、底线成形机等各类设备,年均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机绣企业。谈起公司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公司负责人闫丽娟高兴地说:“产业园解决了物流和原材料的问题,又给了我们很多优惠政策,比如,房租可以免3年,政府还帮我们贷款。之所以有今天的规模,多亏了政府的大力帮助和扶持啊!”
三年来,我市抢抓机遇,突出精准定位、精准承接、精准施策、精准融入,大力实施“能人回归工程”,先后吸引1.2万名汝州籍在外人员回乡发展,由此带来人才回归、技术回乡、大众创业、资金回流、就业岗位拓展等的“葡萄串效应”。我市也因此成功创建为全国第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市、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市。
我市在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注重平台建设,紧紧围绕返乡农民工引得回、落得下、有空间、生活好,着力打造就业、创业、培训、服务等四大平台。依托产业集聚区,按照园中园模式,由政府出资,规划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产业园。依托5万余名汝州籍在浙江柯桥从事机绣纺织产业的人员优势,“七下柯桥”开展亲情招商,分三期建设110栋标准化厂房,累计引回160余家机绣企业、1300余条生产线,带回产业工人8600余人。预计今年底可形成3500条生产线,开发就业岗位2.5万个。同时把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启动园区范围内棚户区改造,年底前可实现3860名贫困群众在园区内安置。
利用返乡农民工中有知识储备、有专业技能、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全市建立电商平台6200余家,459个行政村实现电商网点全覆盖,从业人员6万余人,带动近35万群众“触网”,实现产值30亿余元。
坚持以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就业能力为重点,按照产融结合的理念,在城区北部规划建设了科教园区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机绣纺织、汝瓷研发、汽车维修、电子商务等实训基地,为返乡农民工免费进行技能培训,实现产业和教育的有机融合。
按照“商会组织+驻地招商”的模式,在广东、浙江等农民工聚集地,成立5个商会组织,并组建5个由副县级领导带队的招商小分队,开展驻地招商。目前,已吸纳46家企业、300余名农民工成为商会会员。依托市民之家,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他们返乡创业提供贴身式、保姆式服务。
围绕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制定了创业创新80条扶持政策,构筑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就业成本、降低创业成本、降低生活成本,增强返乡创业信心的“四降一增”政策体系。
对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中小微企业,由政府统一建设标准化厂房,免费提供使用,并在用水、用电、用气、用暖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对创业初期人员,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和桌椅、电脑等设备。市财政拿出3000万元,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基金,并与邮政储蓄银行、农商银行合作,对自主创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围绕农民工关注的就学、就医、住房等问题,在城区新建了26所中小学、幼儿园,启动建设5个综合性医院和特色医院,实施了1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真正把汝州打造成为生态宜居、创业创新的热土。
坚持示范带动,在每年召开的创新创业大会上,从汝州籍在外人员和返乡农民工中推选汝州发展荣誉功臣、乡贤人物、返乡创业示范企业、“双创之星”等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和宣传,营造出关心农民工、支持农民工的氛围,激励和引导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2015年以来,连续三年召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会,共发放奖金1500万元。同时对评选出的优秀返乡创业人员,优先推荐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今年有38名返乡创业农民工当选为市乡两级人大代表,2人当选为市政协常委。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大力实施的“能人回归”工程,生动地彰显出沉甸甸的“葡萄串效应”,先后吸纳1.2万名汝州籍在外人员回乡发展,实现了机绣纺织、汽车装备、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新型主导产业的“无中生有”;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生动力,全市各类市场主体从2014年的1.5万户增至去年底的3万户,注册资本金从320亿元增至700亿元;同时掀起资金回流的投资热潮,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从2014年的180亿元增至去年底的280亿元;累计开发各类就业岗位4.5万个,带动了3860名贫困群众的搬迁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