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交会,转型升级的追问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22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10-31

物交会,转型升级的追问

文/图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营战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10月29日下午3时,梦想大道洗耳河桥附近,来来往往的人群,嘈杂的电喇叭叫卖声,让这个昔日宽敞通畅的大道变成热闹的市场。

汝州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今年“移师”这里。不断变换的举办地点,让这个昔日空前繁华的商贸交流会显得有些冷清。一些从各乡镇赶来的人们不无抱怨地说:“年年变地址,折腾得都快找不着了!”

已经举办了34届的物交会,在表面的热闹繁华中,无疑还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追问。


小贩向过往市民展示商品


在改革发展中曾千娇百媚


上了年纪的老汝州人,相信都会对上世纪90年代热闹繁华的物交会有着深深的记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为了繁荣地方经济,全市各乡镇甚至较大的村庄都频频兴起物资交流集会,主要是进行商品贸易,也往往搭台唱戏。从1989年开始,我市将传统的城区九月会定为全市物资交流大会,会期一星期,邀请周边地区商家参加。其中数届与市艺术节合并举办,以突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特点。至2000年,物交会办得一年比一年红火。各乡镇也在政府驻地举办物交会,一般会期五天。

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物交会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集市贸易。它的特点是间隔时间长,一般一年或半年举行一次;交易时间短,一般两三天,最长5天;交易规模大,上集人数和商品品种数量都可达到平常集期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影响面广,参与交易的不仅有本地的,而且有来自邻县甚至外省的,称得上商贾云集。交易的货品主要是农业生产用具、家具、衣帽、服装鞋袜等。广大群众总是把一年所需的主要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的购置,寄希望于物交会,并形成风俗习惯,因此成交额也特别大。物交会在促进农副业生产发展,活跃城乡交流,便利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我市的物交会最初举办地点固定在丹阳西路洗耳河桥至原西环路,后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向南延伸至专业户街西口,向北延伸至广成路西口,绵延达4公里之多,据不完全统计,鼎盛时期参展商家在3000家以上。记者1996年刚参加工作时,对当时的物交会盛况记忆犹新。物交会期间,白天市区的丹阳路、望嵩路上四面八方的城乡居民涌满了整个路面,所有的城乡公交车上都挤满了人,中午的时候大小饭店常常一座难求。会场上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在当时城乡交流不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物资相对匮乏、人们文化娱乐内容不丰富的情况下,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当时的物交会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全国各地的客商争相预定摊位,而且当时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生产的各类产品日益丰富,以乡镇为单位事先组织各类评比,把本乡镇最好的产品推荐过来参展。地方名优产品、土特产甚至出口创汇产品也赶来“争宠”。

同时由于物交会选择在农民秋收之后、冬小麦已经播种完毕的农闲时节,加上秋冬交替,城乡居民都需要添置越冬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品,因此当时的物交会以锅碗瓢勺、衣饰服装、普通护肤品等产品较受欢迎,加之赶会的农村居民较多,所以各种食品类摊位更是异常火爆。记得1999年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位卖凉皮的摊主,一个中午可以卖到500碗以上。

上世纪90年代,物交会的规模达到一个顶峰。很多来自周边乡镇的农村居民经常到晚上还恋恋不舍,因此当时的物交会每天可以持续到晚上10点左右。通往各个乡镇的公交车、三轮车等运营车辆,不仅白天把车辆停靠在会场附近,而且晚上加开夜班车次运送往来乘客。

据资料显示,在当时我市经济社会处于成长期的发展阶段,每届物交会的实际成交额都在亿元以上。物交会对于促进城乡交流、繁荣经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市民挑选商品


医院为市民提供健康义诊


在时代变迁中走向“鸡肋”化


然而,花无百日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生产生活用品的日益丰富,城乡交流的日益加深,城乡居民购物方式的发展变化,人们对产品质量和档次的要求越来越高,昔日曾经盛极一时的物交会,越来越成为一种乡愁式的记忆,越来越被“鸡肋”化。

2002年左右,随着城市配套设施及功能的日渐完善,规模庞大,对城市绿地、城市环境一次性破坏极大的物交会,越来越成为城市经营的一块心病。

“物交会过后,会场所在的道路上垃圾遍地,几百车甚至上千车的垃圾需要环卫工人忙好几天才能彻底打扫干净,道路两边的绿地被踩得不成样子,很多需要重新补栽”,市环卫处一名负责人回忆起当初突击打扫垃圾的情形,一脸苦笑。

一边是工商、城建等部门在物交会开始前精心组织,一边却是物交会结束后的辛勤收拾。在繁华热闹的背后,物交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在日渐凸显。

记者随机走访调查后发现,不少人持着凑热闹的心态来逛物交会,如今这一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转了一圈,也没啥买,东西的质量好不好且不说,反正看着就是没有购买欲望。现在网上啥都能买,还方便。那些小吃也不想吃,转完坐上车就回家了。”一名来自陵头镇的青年男子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

这名男子的话在记者采访的两名卖服装、被罩的客商那里得到了印证,“生意不好,人气不旺。”

虽然我市的物交会看起来繁荣依旧,但它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分量在渐渐减轻,这是不争的事实。

10月29日下午3时,正是人们逛会的好时刻,但记者在会场转了一圈发现,上个世纪90年代那种水泄不通、挤着都过不去的场景,在所有的路段都已鲜见。

而且记者发现,历经30年的发展,以服装鞋帽、食品类产品居多的传统经营模式,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尽管有一些房地产营销、外地名小吃的加入,但总体上形不成规模,引不起逛会者的兴趣和参与。

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发展的滚滚大潮中,物交会日渐没落不可避免,这未免是个遗憾。

2000年之后,物交会几乎每年都要变更地点,没落背后的无奈不必细说。

“会场内人流熙熙攘攘,我夹在人流中,总有一些不屑逛顾,没有一丝购物的欲望,随着人群向前慢腾腾挪动。对我而言,此时逛会,只是怀着一种怀旧的情结而来的,再看看周边人流,瞧瞧他们表情,更多则纯粹是冲着凑凑热闹、散散心情而去的,真正购物的寥寥无几。”这是一名网民的一段评论。

纯粹来消遣一下、凑凑热闹,毕竟,物交会留在自己幼年、青年时的记忆是如此的美好,每年一度的物交会,在我市许多人眼里,乡愁式的象征意义,已远大于实际购物的意义。

对此,一直潜心研究并深谙汝文化的我市知名文化学者尚自昌认为,岁月刷新了人们昔日的本土消费观念,人们开始追求品位、档次和质量。现代化农耕技术深入农村,不管是收割耕种,还是搬运贮存,都是以机器代替人工,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农业变得高科技化,农村变得城镇化,农民变得市民化。久而久之,这些传统的物交会也变得平淡无奇,不再惹人眼球。会场上铁杵少了,犁笆少了,扫帚铁锨少了,乡味渐行渐远了。农民已经不再是憨厚呆板辈辈以农耕为生的保守者,他们远走天涯,立志四方,把自己雕琢成半农半商的身份,甚至彻底脱离农村过着市民般的生活。或许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观念提高了,总爱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商品。

不过,尚自昌同时认为,一切都在变,但不变的是人们对富裕幸福的向往,对缤纷生活的追求。传统的物交会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扩大物资交流、促进经贸合作,可能是物交会永恒的主题。


戏曲爱好者在会场即兴表演


在转型升级中留住乡愁


不止我们,放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各领风骚的物资交流大会,如今依旧繁华者寥寥无几,甚至停办者不在少数。

相关资料显示,浙江省金华市一半以上的物交会已经停办。停办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压力重。物交会每天产生的垃圾不计其数,周边绿化带都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高分贝的大喇叭也严重影响周边村民的日常生活,闹心!商品质量无保证。部分商家居然还是在卖几十年不变的低端产品,更有甚者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担心!安全隐患大。每年的物交会都是在城镇道路上举办,占道经营,消防隐患很大,煤气罐使用不当、私接电线等屡见不鲜,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危险!交通极易堵塞。物交会的举办还必将造成交通拥堵,影响正常出行,来往车辆需要绕行,麻烦!遭遇小偷几率增加。密集的人流,不仅增加了踩踏的风险,更给小偷和不法分子的伺机作案提供了天然的“掩护”,不智!

我市的物交会从几年前开始,继续办下去还是停办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市场发展服务中心与住建、城管部门的博弈,似乎从来都矛盾存在着。

保留物交会的社会有识之士认为,物交会就是在传统集市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组织、领导、规模的大型商贸活动。可以说,不管是集市还是物交会,都是历史的产物,更是我们心中最难忘的乡土记忆。

物交会不仅承载着我们的乡愁,还是城乡居民展示自己的舞台,更是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的舆论场。在物交会上,可以观察到许多民风民俗,观察出一般大众的关心和喜怒,从而知得失。同时,由于物交会的时间固定、场所固定、人群也固定,人们彼此较为熟悉,所以这样的热闹不同于商场的热闹,少了份疏远,多了一层人情味儿。

记者在一些微信群搞了一次民意小测验,汝州的网友还是议论不少。

网友老唐:不希望取消,现在的物交会已经是一种特色文化了,保留这样的大型活动,就是保护本土文化。

网友啦卡啦:现在的年轻人估计也很少去这种物交会了吧,以后估计还是会慢慢消失的,就让它顺应市场的发展规律吧。

网友cha i r:我觉得要保留。不过物交会要与时俱进,现在卖的东西都比较价廉,道路较拥堵,卫生环境不够好,正因为如此,年轻人才不愿意去,希望能打造一种全新的物交会。

网友说多了都是泪:物交会满街都是地摊货,假冒伪劣产品横行,根本不值得购买。在现代物质充裕的条件下,这个上世纪的产物,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网友子非鱼:物交会看上去热闹,不过都是流动小摊贩,过几天就走了,买的东西出现问题也没有办法维权,到哪里去找人都不知道。

网友不做死:反对取消物交会,因为物交会有三大功能:联络感情、购置物品、看热闹,虽然是人挤人,但还是很开心。

物交会办还是不办?这个命题的答案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相比而言,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未来物交会如何发展。如果继续这样的形式,年轻人不喜欢参与、市场上充斥低俗的商品,确实没有存在的必要。但物交会的群众基础、人气聚集效益又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城市管理者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对物交会进行探索和突破,或许会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现在,很多地方办起了各式新型集市,为物交会的转型提供了范本。深圳华侨城T街创意集市是目前国内持续时间最久、最有活力的创意集市之一,每月定期举行。何为创意集市?实际上,创意集市是从国外舶来的新概念,与传统集市表面上有区别,骨子里却很一致,摆卖和吆喝的都是自产自销的物品,只不过传统的集市以地里出产的品种为主,种啥卖啥。创意集市卖的是手工制作的笔记本、项链、台历、T恤、靠垫、茶具等创意产品。说到效益,区别很明显:传统的集市是卖完就散,创意集市却从此起步,衍生出品牌、专卖店、淘宝店,从小集市走向大市场。

记者认为,创意集市的概念在我市也能行得通。其一,在我市广大农村,村民的生活与城市居民无异,为创意集市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其二,创意集市可以吸引大批年轻人回归农村创业,当然前提就是政府提供强力的政策支持。其三,我市农业基础夯实,在农产品创意方面可以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其四,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他们愈加重视精神的享受,创意集市就是可以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地方。因此,物交会想要发展,就必须创新组织形式,像创意集市这样的新兴产物一定大有可为,也为汝州打造出一个创意品牌。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尝试在物交会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提升,与时俱进,以适应老百姓的需求,尽量留住人们心中的这份传统记忆。”市住建局一位负责人表示。

“可以根据人们实际购物需求下降、精神层面需求上升的新特点,在划定入会商品上向新型产品升级,同时把汝瓷文化节、曲剧艺术节、名吃节、民俗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甚至国外的狂欢节、选美大赛等节日文化元素吸收进来,把物交会办成一个多元化的节日盛会。同时要配套固定的会展场所,分区域布展,公司化运作,让我们的物交会成为新时代汝州的一张靓丽城市名片。”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俊刚认为。

对于如何在继承原有办会风格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办会理念和风格,我市从2000年之后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2006年第二十二届物交会期间,为了给物交会营造浓烈的商业喜庆氛围,市教师进修学校精心准备了一台舞蹈节目。

2010年第二十六届物交会期间,举办了新商品产品推销会、建材商品展销会。

2015年,以“开放、发展、繁荣”为主题的第三十一届物交会突出地方特色,以全方位展示商品为主要形式,促进商贸流通,发展地方经济。《大河报》汝州秋季车房展也在会场开幕。

2016年第三十二届物交会,在城区郏宝路口南创星电商园内设置分会场,集中展销电动车产品等。

2017年第三十三届物交会期间,举行了工业品、汝瓷、玉石、日用百货、丝绵织品、服装鞋帽、特色美食等多种业态和商品展销。同时,继续在郏宝路口南创星电商园设立电动车展销分会场。

今年的第三十四届物交会,展销品种在继续扩大,包括衣服、儿童玩具、宝岛美食、中原老字号、特色文化产品及地方土特产等,真切感受到了产品的多样性,展示了汝州的魅力。

一年一度的物交会仍在进行着,它似乎在奋力召唤着岁月和人流的眷顾,极力施展着各种计策来博取很多的眼球,留住人们匆匆的脚步。它不愿被纷争的现实吞没,更不愿向新型的市场妥协,它在努力创新,它在与时代俱进。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