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梁杨子 通讯员 申小萌)“原来这条路每到下雨都积水很深,天晴了好几天水才能下去,你看现在,昨天下雨路边没咋积水,现在是一点水没了。”家住建设路附近的李琦向来走访的市海绵办工作人员反映。
9月13日,我市迎来了立秋之后首场降雨。经过海绵化改造后的建设路在这场降雨中经受住了考验,道路雨水很快被排走。它的重要法宝就是采用新型的雨水篦子、线性排水沟等排水设施。
我市雨水口多采用平箅式或立箅式雨水口,许多道路在设计时并未根据道路红线宽度和纵坡进行量化计算,而是直接按照间距为30~45厘米设置雨水口,造成雨水口汇水面积超过其实际所能负担的规模,使其成为雨水管渠应对能力充分发挥的“瓶颈”。
建设路是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道路之一,由于建设路原为城市环路,大型重载车辆频繁通行,周边环境脏乱,道路坑洼不平,合流管网老化,侧分带设置不合理,导致建设路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几乎为0,降雨后极易形成地表径流和积水点,严重阻碍行人和车辆的通行。2016年5月建设路片区独立汇水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开工后,对建设路的路面进行了修复,新增了雨水管网,在道路两侧各增加了50米宽的生态廊道,对绿地设置的形式进行了科学的海绵化设计,在廊道设计中充分融入了海绵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平箅式或立箅式雨水口的排水设施。同时采用新型的雨水篦子、线性排水沟等排水设施,有效解决了道路积水、雨水口易被路面垃圾和杂物堵塞等问题,努力实现“中雨不积水、大雨少积水、暴雨短积水”的海绵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