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绣产业园我们为你自豪青春在扶贫事业中闪光代代传承好家风千年古塔点亮汝州夜景法行寺塔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918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7-08-09

代代传承好家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家风是家庭生活中长期形成的行为风气,家风之优劣,往往决定着家庭的兴衰。

我家从我祖父时起至今,一直沿袭着“善孝勤和”的家风。近百年来,历经风雨皆如此,不随世俗变化初衷,良好的家风使我家逐步发展到今天19口人的幸福家庭。

父亲是我家“四字家风”的模范倡导者和具体实践者,他的举止言行都在诠释着“善孝勤和”家风的真切含义。他说人生在世,以善为本。善能积德,孝可明理,勤能谋生,和可处世。善恶终有报。解放初期,每逢炎夏,父亲总是让母亲烧很多开水,用大砂罐装起来,带上茶碗,在村西头路边摆上小桌子,免费让行人们喝,喝完再续,如此坚持数年。1953年,为防春荒,父亲种了二分大麦,待大麦将熟时,他去察看大麦长势,突然发现有人正在偷我家大麦,他欲怒又止,反转身对那人说,看来你也缺粮啊!你拿上大麦走吧!真不够再来拔,我不怪你。那人果然抱着大麦走了。父亲若遇讨饭人,总是不等人开口,就急忙回家取馍盛饭给人家。寒冬,讨饭人未穿袜子,父亲就将自己的袜子脱给人家,最甚时竟将自己的旧上衣也给了人家。

我的父母也是孝的榜样。我的祖父连年长疮卧床不起,祖母患梅咳气,喉头沙哑,言语困难。需要什么总需要手势表达。我的父母悉心照顾几十年从无怨言。祖父母因灾年病饿而亡,年五十不足。解放后,几十年了,父母亲每当提起祖父母,总禁不住热泪盈眶。父母亲的诚孝之心,每每使我感动不已。

父亲更是勤劳吃苦的典范。解放前他给地主家打长工,一人80亩地,一天能锄3亩地,是闻名北乡的劳动能手。解放后,他任生产队副队长,处处为生产骨干。每年四季除去春节总是起五更搭黄昏,不知疲倦地干活,甚至风雨天也不闲着。1973年,由于汽车运输紧张,上级分给我队的3吨化肥要到洛阳火车站运回,父亲不顾年逾六旬的年龄,硬是用架子车拉回600斤化肥,当时感动了不少人。

父母善孝勤和的品格深深打动着家里每一个人,这种品格年深日久潜移默化,已成为我家的优良家风。我本人及我的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在父母的影响下,也都养成了勤劳吃苦孝敬父母的习惯。我的儿子,从四岁起,坚持天不明起床,不是捡树叶积肥,就是辅助大人劳动,这在全村是很少见的,村上人无不佩服。

一个家庭的家风是在严格要求中传下来的。父亲对子女们要求很严,我的一个孩子六岁时和他的同伴夜间拔了生产队的一把蒜苗,父亲发现后立即剥光了他的衣服,拿住扫把就打。父亲说小孩家偷东西,发展下去很危险,长大如何做人?他教育我们做人不要有非分之想,不谋不义之财,不做不义之人。在父亲严厉管束下,我和我的儿女们都是规规矩矩恪守本分,从无不道德之嫌。

至2000年我的五个子女长大成家。为了传承好这个家风,我家年年坚持在春节吃团圆饭开家庭会,28年来从未间断。家庭会上,我讲“善孝勤和”四字的具体含义,讲明每个人应履行的责任,纠正现存问题的各种表现,使家人们道理上弄明白,行动上讲规矩,事事处处谨言慎行。无论社会形势如何变化,让“四字家风”永远成为治家的铁规、做人的底线。

由于坚持了年年不断的家庭会,全家19口人凝聚了共识,统一了思想,所以全家人目标一致,行动协调,互相团结和谐相处,一个争相孝敬父母,争相发家致富的局面已经出现。目前我家已有四个大学生,其中一个研究生。四个儿子已盖起四座三层楼房,有两个儿子拥有小轿车。全家19口人,无口角之争无闹气现象。四个儿媳,个个能干,个个孝顺,村上人无不羡慕。

为培养好下一代,我退休后主动把五个孙子孙女外孙从农村学校迁到城区学校集中就读。我一人为他们做饭,料理生活,晚上辅导功课到九点,还负责接送他们上下学。为了教育学生,我用3年时间写了两本书。一本《家教新论》,一本《非凡人生———父母回忆录》。这些无疑是实用的家教教材和四字家风的有益传承。

目前,“善孝勤和”的四字家风已在我家落地生根并结出硕果。2014年,我家被评为汝州市十大最美家庭之一,2015年被评为汝州市十星级文明户,这是群众的认可,政府的鼓励,也是全家的光荣。我们一定继续努力,使好家风代代相传。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