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流年似水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18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9-04

改革开放40年汝州撤县建市30年特别报道之自来水篇

岁月如歌流年似水

文/李晓伟 赵珊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水与城市同在,水与生命同在。

在我市城市供水的发展征程中,几代供水人风雨兼程,书写出汝州自来水供水从无到有、从孱弱到强大的坚实足迹,也见证着汝州供水人攻坚克难、奋发向上的高昂斗志。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我市撤县建市30年来,我市城市供水的发展日新月异。进入百姓家的方式也从最原始的井水一步步发展为方便卫生的自来水。用水方式的变迁,见证了一座城市的进步,让我们回味曾经古朴优雅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迈进,把我们带到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新的生活境地。

在我市城市供水的发展征程中,广大供水人一路前行,一路高歌,使我市的供水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第三水厂办公楼 李晓伟 摄


铁辘轳井的记忆

在市区中大街,铁辘轳井是一个地标所在,尽管如今已不见踪影。

铁辘轳井地处中大街西段,在仓巷街路口东,是中大街唯一一口临街的公用井。这口井水质清澈甘洌,肩负着近半条街的日常用水。有乡里人赶着驴车进城,也都要到这里饮上一瓢免费的、甘甜的井水,洗去一路的风尘。

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正上中学,每当放学,男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往家跑,帮父母挑水做饭。挑水时,有些同学因个子低,勾担长,只好把勾担往扁担上缠一圈,摇摇晃晃往家走,回到家也就剩下两个半桶了。

记得一位同学的父亲在外地工作,交通也不方便,一般一个月回家一次,这位同学也就成了家里挑水的主力军。他盼望父亲回家的原因,主要是父亲临走时,一定要给家里的盆盆罐罐都挑满水,这下子,他家起码十天半月就不用挑水了。

因经常使用,时间长了,铁辘轳井口边的青石条被勒出深深的绳痕,井台周围整天湿漉漉、水汪汪的,特别是冬天上冻的时候,挑水就得小心翼翼,井台边就像镜子似的,又滑又亮,常常有人在此跌倒。

不过,大家挑水最怕下雨天,一下雨,中大街的路就“河水淌淌”了,非常难走。不仅道路湿滑,而且井台边更滑。记得一位同学刚学挑水的时候走路东扭西歪、摇摇晃晃,被邻居们笑称“银环”,为此他还羞涩了好一阵子。

铁辘轳井的历史有些年份,具体什么时候建的,已不可考证。但是,正是这座井,用它那汩汩流淌的甘甜乳汁,养育着老汝州城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如今,虽然井水早已干涸,井架早已失去,井口也被填埋,仅剩下一个记忆中的地名而已,但它带给我们的回忆却是久远的。


市第三水厂中控室 李晓伟 摄


水塔供水的转变

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中,供水方式的真正改变,由此拉开了序幕。

1979年10月25日,经当时的临汝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我市成立了临汝县城市建设管理局自来水公司,并刻制了印章。这是我市用水方式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它标志着我们的城市用水将从祖祖辈辈用惯了的井水向方便快捷的自来水转换。

但最初的自来水,是由水塔供应的。

水塔是一种储水供水的装置,现代生活中基本不再使用水塔供水了,水塔的影像,也只能存在于60后70后的记忆中了。

当时,水塔都是由实力雄厚的单位修建的,其供水能力也仅限于本单位。在中大街的沿街单位,能拥有一座水塔的单位屈指可数。在低矮的民房中耸立着的高大水塔,俨然鹤立鸡群,大老远都能看到。

记得小时候,地处中大街仁义胡同东侧的粮食局和防疫站院内都有一座高大的水塔。因为两家单位对门,所以两座水塔显得格外醒目。

中大街粮食局旧址老水塔市自来水公司供图


这两座水塔均为红砖砌出的圆柱形,高十多米,底部直径约5米。整个塔身底部为砖混结构支撑,上部为钢筋水泥制成,里面为红砖砌筑,外面为水泥覆盖,底部有大门出入以供维修。最顶端为圆圆的塔顶,也是其关键的储水所在。这个圆顶像是给整个水塔戴了一顶大大的帽子。帽子的周围有一圈围栏,顶尖装有避雷针。

但水塔终究是过渡性的供水设施,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供水管道的不断延伸,水塔已然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渐渐地在喧哗过后留下一片沉寂,成为一道渐行渐远的城市记忆。

如今我市的第一水厂是1979年开始建设的,当时由于城区人口少,供水范围仅限于城区中心部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的供水规模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居民用水需求,于是在1992年,开始着手进行资金请示,在市区西洪山庙建设我市第二水厂。经过三年的努力,1995年,各项手续办理完毕,第二水厂开工建设,2000年,汝州市第二水厂开始向城区供水。

当年自来水公司成立后,我市开始开凿第一口供水井。这座城市的第一眼供水井,位于现在的洗耳中路中心汽车站南侧约200米处,被命名为1号供水井。

随后,位于丹阳中路现老党校院内的属于市政府的一口水井经过改造后,移交给自来水公司,被命名为2号供水井。同年,市区开始建设最初的供水管道。

当时供水管道的铺设范围大致是东至丹阳路广育路口,西至丹阳路洗耳河桥头老公路段门口,南至后火神庙街,北至丹阳路。

工人正在进行第二水厂泵房管道安装市自来水公司供图


1981年秋,自来水公司开始向用户供水,当时只有2口井,采用直接供水的方式为用户供水,用户仅有百十来户,开始不收水费,以后,按每户每人大约2毛钱收费。

1986年,市自来水公司搬迁至风穴路南段现在的位置,在建立了第一个清水池后,物价部门开始为自来水定价,供水进入了相对完善的模式。

继1号、2号供水井后,在一水厂供水覆盖区域内,自来水公司又陆续开凿了9眼水源井。这些水源井,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及其他因素,如今有的已日渐枯竭,有的已经废弃。1995年,我市第二水厂供水后,在二水厂院内及七里、十里村开凿了几眼水源井,作为二水厂供水水源井。特别是2013年以来,为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又将七里、十里村的农用井进行改造,并入我市供水管网。

同时,在原有管网的基础上,1986年下半年,自来水公司开始铺设望嵩中路供水管道,随后从洗耳路与丹阳路交叉口开始向北铺设供水管道,发展附近用户。再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铺设新的供水管道,将开凿的水源井并入城市供水管网,并发展相应的用户。当时的供水管道多采用铸铁管道,大部分由社会投资或居民集资自行安装。二水厂建成后,又从二水厂向市区铺设供水管道,进一步扩大供水范围。


市第三水厂V型滤池自控系统 李晓伟摄


一泓清流润万家

我市地处河南省中西部,位于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四市的辐射交汇地带,属伏牛山前平原和嵩山低山丘陵区交接处的丘陵地带,境内水源主要靠降雨补给。

受自然条件限制,我市城区供水一直采用浅层地下水,城市供水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近年来的持续干旱,使我市的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城区供水水源井出水量逐日减少,再加上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用水人口的不断增加,造成供水需求矛盾日渐突出,市自来水公司有时不得不采用定时供水的方式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市民饱受无水之苦。供水能力的严重不足,已影响了城区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制约着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解决居民的用水问题,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不断努力,通过开辟新水源、并网水源井及洗耳河引水等方式以满足城区居民的基本用水需求。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市区供水形势依然严峻,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让供水与我市经济发展相匹配,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定,背水一战,决定采用地表水源,建设第三水厂,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的用水难题。

2014年,我市采用PPP模式,正式筹建市第三水厂。2015年12月18日,市第三水厂举行开工典礼,建设工作全面启动。2016年3月11日,作为河南省十大PPP签约项目案例,第三水厂建设项目被河南省财政厅向社会公开推出。2016年6月市第三水厂正式开工,进入运营工期。2017年4月26日市第三水厂实现试供水,5月4日正式供水,城区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水。

市第三水厂高效沉淀池 李晓伟 摄


市第三水厂管网建设涉及36公里的管网,15个乡镇、街道和诸多村庄。经过各方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各项工程推进顺利。

很多市民都想知道,市第三水厂全天候供水后,从水龙头里流出来的自来水,有时稍稍有些浑浊,有时全是漂白剂,它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它的一般流程又是如何的呢?

据自来水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市第三水厂生产的自来水,生产流程共分取水工程、原水管网工程、净水工程和配水管网工程四个部分。其取水工程设在温泉镇的涧山口水库;源水管道是一条直径为1.4米的输水管道,从涧山口水库一直通往市第三水厂;水库水输送到市第三水厂后,进入配水井、高效沉淀池、v型滤池和清水池,进入送水泵房,然后通过一条直径为1米的送水主管道进入千家万户。

市第三水厂建设工程是我市提升城市公共设施配套能力,建设节水型城市的重点工程,也是我市十大重点民生工程。一期总投资2.37亿元,采用PPP模式,由博天环境集团投资建设,是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第一批推介示范项目。近期至2020年规模为每天6万立方米,远期2030年达到每天12万立方米。第三水厂的建成投用,使城区居民告别了30多年依靠浅层地下水进行供水的历史,彻底摆脱城市水荒,彻底解决困扰市民多年的用水难题,保障了市民群众的供水安全。

一口老井,一座水塔,从挑水到自来水,从第一口井到第三水厂,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汝州人用水的历史一天天更新,也在不断谱写着新的用水历史。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