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红利充分释放群众生活日新月异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17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8-22

改革开放40年汝州撤县建市30年特别报道之生活篇

改革红利充分释放群众生活日新月异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改革开放40年,我市撤县建市30年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飞跃。水电煤气的变化见证了人们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变迁,通信工具的更新换代,为我们带来了更加缤纷靓丽的新生活。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百万汝州人民正昂首阔步奔向美好的未来。


一机玩转全世界


从最初的黑疙瘩手摇式电话,到后来的程控座机电话,到砖头块似的模拟手机,到数字传呼机、中文传呼机,到黑白屏幕的手机、小灵通、彩屏手机、智能手机,改革开放40年、汝州撤县建市30年来,发生在我身边的通信工具的变化,让我真切感受到通讯越来越便捷,也为汝州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自豪。1988年8月,汝州撤县建市时,我刚上初中。记得最深的是,学校有一台黑色的手摇式座机电话,就放在物理实验室里,谁要想打个电话,必须经过学校领导的同意。因为我是物理课代表,可以常常看到这个神秘的“高科技武器”。老师们有时候来打电话,就会左手拿起黑色的话筒,右手抓住电话机一侧的黑色摇把,“嗯嗯嗯嗯”转几圈,然后听见老师对着

话筒说给我接什么什么地方,等对方接通了,才可以通电话。那时候我常想,这么一个黑疙瘩家伙,就可以跟别人通话,真是太神奇了。

一直不明白它到底是如何连接上对方的。家乡的妙水寺有一个分机管理室,当看到一个话务员拿起电话机,说了几句话后,把一个插头插进有着密密麻麻插孔的接线板上时,我才明白原来要想和对方说话,必须经过话务员把电话线插到和对方连通的插孔里,对方的电话才会响起来,继而实现通话。

有关资料显示,1988年末,我市城区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000门,实装电话515部;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为1860门,实装电话638部,通电话的行政村只有83个。


智能手机(网络图片)


等我上高中的时候,在文联看到一位编辑老师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红色的电话机,感觉很是新鲜。后来同学告诉我,这个电话不用再靠总机转了,可以直接打给对方,装一部电话好几千呢。

后来参加工作进城,一位本家叔叔在市公安局上班。有一次去他的办公室,看到他拿着一个砖头那么大的手机跟别人通话,觉得更神奇了,没有线就可以打电话,太不可思议了。这就是当时最流行最方便的移动模拟手机。这是我市于1993年末开通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电话———模拟移动电话,俗称“大哥大”。

1999年,已经做了记者的我,花了270元,相当于半个多月的工资,买了一个数字传呼机———BP机,还印了名片,把自己的传呼机号印上去,方便和读者及基层的通讯员联系。一年之后,数字传呼机又换成了中文传呼机。数字传呼机,只能看到呼叫方的座机电话号码,而中文传呼机还可以看到对方的留言,越来越方便。那时候去一些会场采访,耳边会不时响起蛐蛐叫声一样的传呼机声音。

我市于1993年开通人工无线寻呼业务,年底发展用户346户。1996年3月1日,无线寻呼实现“127”自动传呼。至1998年3月全市有无线寻呼用户10868户。

2001年,看到身边的同事都渐渐有了黑白屏幕的手机,我也通过朋友买了一个二手的摩托罗拉中文手机。那时候的手机又大又笨重,装在口袋里不方便,所以很流行把手机装在皮套里,再挂在腰间的皮带上,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尽管这样,因为手机的发送和接受短信功能,仅有接收短信功能的传呼机就迅速被淘汰了。


手摇式座机(网络图片)


当时的手机因为资费标准太高,一般的工薪阶层即便辛辛苦苦买了一部手机,也不舍得放开打电话。所以当时出了一款中兴公司生产的小灵通,它的机型类似手机,却用的是类似座机电话的号码,更重要的是,它的资费标准是按照座机电话收取的,因此在我市流行了两三年的时间。记得小灵通在2001年夏季刚刚进入我市时,我还为此专门做了一次市场随机调查采访。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手机的普及,小灵通因为覆盖信号仅限于城区附近被逐渐淘汰。

而手机升级换代的步伐随着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大也在日益提速。从黑白屏幕到彩屏手机再到智能手机,也就10年左右的时间。这10年间,感觉自己的手机一两年之后就该换新手机了。手机的配置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完善,常常换手机也势在必行。如今,随着支付宝、微信付款等功能的不断完善,一部手机可以解决吃喝拉撒、阅尽天下事、玩转整个世界,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件随身“利器”。

“早晨扒开眵目糊眼,先看手机,走到哪儿一有空就翻手机,晚上睡觉了也让手机陪着。有时候忘了拿手机,就感觉被这个世界抛弃了一样,感觉自己从人间失联了一样。”这是手机一族的真实写照,也印证了手机的快捷与便利。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跨越式发展与提高。


郭营战


燃情三十年


2018年,天然气进入庙下镇普通百姓家。任恬璐摄


汝州新奥燃气户内维修工李延兴为居民上门维修。梁杨子摄


2014年,卖煤球的赵老九将煤球送往有订购的市民家中。(资料图)


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被列在开门七件事首位,可见其重要性。我市撤县建市30年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沧桑巨变,家庭燃料不断升级变化,从散煤、煤球到灌装煤气,再到管道天然气,这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见证着普通老百姓生火做饭的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变的历史进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难以忘怀的经历。


散煤篇

小时候,家家户户烧的都是用散煤加入一定比例的黄土,通过充分搅拌而制成的煤堆或煤块,大都堆放在厨房的一角,供平时做饭或冬天烤火用。所以在当时,家家户户的厨房都是黑乎乎、脏兮兮的。因为是生活必需品,消耗量大,同时,如果掺入的黄土比例不当,就很难使用,所以,轧煤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

轧煤的工作,要选在艳阳高照的下午,好的天气有助于煤堆或煤饼的快速凝结,有利于储存和使用。每到星期天,邻居们就开始为轧煤而忙碌,而买煤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星期天在家休息的初中生、高中生身上。那时候,买煤要到指定的煤场,有专门人员用带车子(架子车)为居民送煤。要想买到好烧一点的煤,就得早早到煤场排队、开票、交钱,还要帮送煤员装车、推车、卸车。煤买回来后,还要把煤块筛出来,留着过年过节用,把煤面子掺上适当的黄土,就可以轧煤了。

轧煤时,要将筛净的煤扒成一个外圆内空的圆圈,然后将一定比例的黄土放进去,注上水后要泡上一阵子才能开始轧煤。用老人们的话说,要把煤洇透,才能把煤活均匀,这样轧出的煤才好烧。这只是轧煤的前奏。

轧煤的高潮开始了。几个半大小子用铁锨把外面的煤依次逐渐向黄土上翻,直到把黄土完全覆盖,然后从底部再把煤堆翻过来,你一锨我一锨地把煤活均匀。有的小子嫌用铁锨翻煤太慢,干脆光着脚丫子跳进煤堆,用脚踩起来。直到把煤堆完全翻均匀后,要晾上一阵子,然后一锨一锨再把轧好的煤运到厨房的角落里才算完事。

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门前和街道两旁都是黑乎乎的轧煤印痕,一般的人家,每次都要轧几百斤的煤堆,好烧上一段时间。

真正体验轧煤艰辛的,是在滴水成冰的寒冬季节,特别是年前的那几天,家家户户都要轧好一堆煤,供过年使用。记得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九,我家的煤用完了,急需要找人轧煤。因是年关,同学、朋友们都有干不完的活,没办法,我只好一个人冒着寒风轧起煤来。冰天雪地里,手脚都被冻麻了,看到小山一样的煤堆,想到是“一个人在战斗”,真是哭的心都有。那次轧煤,几百斤的煤堆,硬让我从上午轧到晚上。

现在回想起这些往事,心里还有一丝隐隐的酸楚。现在,邻里间再也没有了那闻了几十年的煤烟味道。一片片整齐的新楼房,一间间洁净的居室中,人们其乐融融地生活,再也不必为过冬而奔忙劳碌。轧煤———这一特定时代带给人们温暖的特定“故事”,也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时代在变、世界在变、人们的生活也在改变,而且越变越好。


煤球篇

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蜂窝煤,是当时比较先进、比较卫生、比较环保的燃烧材料。

汝州的老百姓称蜂窝煤为煤球。以蜂窝煤为家用燃料的最大优点是发火均匀,操作简便,占地方小。每次用完,将煤球炉的进风口关闭,炉子上端压上一块中心有一小孔的生铁板后,就可以封炉过夜,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打开煤炉进风口,不大一会儿,火势就汹汹往外涌,这时便可做早饭了。烧蜂窝煤可节省生火时间,减少环境的污染,所以,条件稍好的人们就拆掉厨房的煤火,用起煤球炉子来。

当时街上的煤球店有蜂窝煤供应,每百斤煤球票可买80只。煤球破碎后就不能烧了,因此装运煤饼也是件麻烦的事。

记得一位邻居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文人,地级报纸曾刊登过他的“豆腐块”。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有才能的文人也不能不放下手中的纸和笔,将他的才智转向为了生活如何节约每一分钱上。自从烧起煤球后,他发现在煤球炉上炒菜时,有时会遇上炉子内一只煤球将燃尽,加上新煤球后须等多时火才能旺起,为此,他曾用钢锯条将煤饼拦腰锯开,一只煤球变成两只薄煤球,用于炉火不旺救急时效果很好。但由于这种做法很“抠门”,也很不实用,锯不好会将煤球锯碎,得不偿失,所以即使在那个生活困难的年代,他的这一“节省法”,也没有在邻居间普及起来。

随后不久,这位文人琢磨起节省煤球加工费的方法来,便有了自制煤球模具自制煤球的想法,凭着他过人的思维方式,他成功地将一段废弃的粗钢管锯成大约10公分的小段,然后经过焊接、打磨,制成了当时鲜见的煤球机。用这个煤球机可方便地自制出一只直径为10公分,高为8公分,中间有12个孔的煤球。不过,刚成型时的煤球还是湿的,须经太阳晒干后方能收藏。

虽然他自己制作出了煤球机,但手不能缚鸡的单薄身体,远不能让他将散煤变成蜂窝煤,他就用以技术换体力的方法来换取煤球。比如别人要借他的煤球机,他就提出要别人为他打多少个煤球。这样的方法,竟使他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惹得邻居们很是羡慕。

如今,城市里的居民早已告别了烧煤球的时代,用上了更加方便、卫生、环保、快捷的清洁能源———天然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那并不太遥远的记忆,仍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回顾。


燃气篇

“煤气快没啦,赶紧来看看。”每到做饭时间,只要听到家属楼内谁家主妇在厨房一声大吼,这家的男主人甭管在干什么,都要赶紧放下手头正在捣鼓的东西,走进厨房,弯腰把煤气罐从角落里拽出来,前后左右一通摇晃,灶台上的黄色火苗也会跟着忽大忽小。

“还够做完这顿饭吗?”男主人会边摇边问。

“不好说,我赶紧吧。”女主人明显加快手上的动作,一边操作一边埋怨:“让你早点换你不去换,看这一顿饭做不熟咋办。”这一顿饭虽不尽人意,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好心情,因为女主人很快就会下达指令:和你爸一块换煤气吧。对于童年的男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令人兴奋的重大活动。

记得那时我家住在五楼,每到换煤气罐的时候,对门的男主人都会一只手拎着空罐子,大气不喘地下到楼底下,然后拿出一个特制的钩子,一端钩在自行车的后架上,另一端钩住煤气罐,迫不及待地跳上大梁,向换气站出发。为了保持平衡,骑车的时候,他的自行车会略有倾斜,儿子坐在大梁上,得紧抓着车把,自己找平衡。虽然姿势别扭,但这爷俩仍一脸兴奋地朝煤气站开去。

记忆中的煤气站是在城北的一个大院子,正对门口的是一排小屋子,屋子对面是个齐腰高的水泥台,水泥台后面整齐地摆放着数不清的煤气罐,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站在上面忙碌着。这位男主人拎着煤气罐进了站,让儿子在外面守着自行车。很快,煤气罐换好了,他把罐拎到站外,把小小的煤气本放在紧贴胸口的口袋里,系好扣子,再把煤气罐挂在车后架的铁钩上,扶稳车把,脚用力踹一下支架,高高兴兴地推起车朝家走去……

当时,这种既清洁又便捷的煤气罐获得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到后来甚至一瓶难求,并且到了限制使用的地步,想申请一个液化石油气的换气本,必须要有关部门批准。谁家要有个煤气罐,那是特别值得自豪的事情。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罐装煤气的缺点显露无遗。而价格便宜、压力平稳、使用方便,干净卫生的煤气管道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2014年,鉴于我市煤气气源紧张,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需求,决定引西气东输天然气入汝,并将城市管道天然气特许经营权对外转让。当年10月,经过公开招标,洛阳新奥华油燃气有限公司成功中标,获得我市城市管道天然气2016-2046年共计30年特许经营权。

2015年12月,汝州新奥燃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6年2月,西起汝阳大安,东至汝州朱洼村的32公里天然气高压长输管线竣工并投运,成功将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天然气引入汝州,结束了我市没有天然气的历史。2016年5月,我市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完成城区3.5万户天然气置换工作,彻底解决了困扰我市多年的气荒问题,使广大居民用上了清洁、方便、实惠的天然气。

轧煤、打煤球、换煤气罐,这是许多人童年的一段回忆,就像一个符号,给很多人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回忆。如今,管道天然气已经使我们的日子像熊熊燃烧的火苗一样越烧越旺,但那些与烧火做饭有关的日子,却始终令人难忘。

李晓伟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