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刚)垃圾能兑换商品?这样的好事在我市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日前,在洗耳河街道南关社区,出现了一个名为“好嘞社区”的便民服务亭。它集便民服务与废旧物品回收于一体,设置有免费的W I FI、免费的茶水、免费的健身器材、免费的书刊、免费的工具、免费的儿童文具……在这里,居民可以把可回收垃圾送来兑换礼品,也可以通过“好嘞”APP预约上门服务。这是我市大力推动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一个缩影。
今年6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在全国100个县(市、区)开展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河南省共有5个县市入选,我市荣列其中。
近年来,我市围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率先推行农村卫生市场化保洁,探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初步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治理体制机制。
专门成立了市委副书记任指挥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副职任副指挥长的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工作专项指挥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把四大班子的力量捆在一起,推进工作开展。压实乡、村两级主体责任,将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列为乡、村两级书记工程,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整体推进合力。
搭建资金平台,构建市乡村三级资金筹措机制。在市级层面,将垃圾治理纳入财政预算,把保洁补助标准从2014年的每人每年12元提高至现在的30元。3年来累计投入1.8亿元;在村级层面,通过村民自筹方式,按照每人每月1元标准,每年筹措1200万元保洁经费;在乡级层面,乡镇街道对资金缺口部分进行兜底,每年投入资金1700万元以上。
强化宣传引导,发挥村民清洁家园主力军作用。通过开展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印发宣传画册、垃圾分类手册,在电视台、《今日汝州》等媒体开辟专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意义和垃圾分类知识等。同时,信息中心在微信公众平台“汝州城事”上开展“最美村庄”“最美游园”“最美乡村保洁员”等一系列评选活动,营造参与、支持清洁家园的浓厚氛围。
推行“管干分离”,实现农村卫生全域市场化保洁。实行公开竞标,择优选定10家信誉度高、管理规范的保洁公司负责20个乡镇、街道卫生保洁。市乡两级定期对农村卫生保洁质量巡查监督,根据巡查情况核拨保洁经费。同时,建立群众举报制度,设置举报电话,有效提高监管效果。目前,全市专职保洁员2578名,占农村总人口数的2.73‰,配置大型垃圾转运车辆281辆,提高了整体保洁水平。
发挥试点示范,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按照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思路,先期选择3个乡镇作为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试点,采取有偿回收和积分兑换等方式,引导群众将有毒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兑换成生活用品、学习用具等。累计建立“垃圾回收兑换中心”20个,回收垃圾6100公斤。其他乡镇积极向试点乡镇借鉴学习,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初见成效。
严格垃圾分类,减轻垃圾终端处理压力。制定《汝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在各乡镇街道建设垃圾分类设施,在各行政村设置有毒有害垃圾回收点,由村级保洁员和农户对生活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将可回收垃圾分拣回收,将不可回收垃圾由保洁公司运送至分拣中转站,配备专职人员再次分类处理。
坚持政策引导,注重考核激励。一方面,将垃圾治理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星级示范村创建的主要内容,列为美丽庭院评选依据,并作为星级党组织创建、星级文明村评选前置条件,并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对创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星级文明村、星级党组织、美丽庭院的,市财政分别给予资金奖补。同时在村干部薪酬待遇及村民进城购房、子女上学方面给予优惠。另一方面,加大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考核力度,采取周督查、月总结、季观摩、半年考评、年终总评的方式,对考核前5名的乡镇街道给予重奖,后3名的乡镇街道扣除工作经费,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常态化、规范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