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源四记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14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7-12

汝源四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汝河,是淮河的一条支流,为与河南省南部的洪河支流汝河区别,一般称“北汝河”。北汝河历史悠久,为古汝水北段演变而来。古代的汝水“过郡四,行千三百四十里”(《汉书地理志》),是一条气势磅礴的大河。

汝河的源头在哪里?

《水经》云: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在《水经注》中,郦道元引用《地理志》和《博物志》,又列举了高陵山、猛山、还归山、燕泉山等多种说法,还有他自己说的大盂山。山河异名,方志参差,北魏永和年间(502———504),时任鲁阳太守的郦道元根据上司指示,为“列山川图”而“寻其源流”,曾对汝河溯源探流,实地勘察。

时隔1500多年,从2015年8月开始,洛阳河流文化采风团队三赴嵩县车村,探寻汝河的源头。

东沙沟

东沙沟在车村镇纸坊村西北,原来各种典籍对汝源的记载并无这个地名。2012年,新华网发布消息:据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科学家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及实地考察,依据国内外地理学界普遍采用的“河源唯远”的准则,确定淮河的源头应位于河南省嵩县车村镇境内,淮河最上源的溪流名为东沙沟。

汝河是淮河最主要的支流,那么东沙沟也应是汝河的源头。

汝河探源,就从东沙沟开始。

也许,除了那些确定此处为淮河源头的科学家,我们是第一批到这里探寻汝河源头的团队。

沿河进入山沟时经过一个叫沟口的村子,先是西沙沟,翻过一道山梁,才进入东沙沟。

山路上铺满了细碎的沙砾,应是砂岩风化所致,这也许正是东沙沟名字的由来。沟中的小河正如汝河的童年,细小清澈,纯净天真,它和曲曲弯弯的山路时而并行,时而交叉,有时候水流就从路面上漫溢流淌。两侧的山坡上也常有潺潺小溪,悄悄汇入。山沟中植被茂盛,树木葱茏,板栗、山萸肉,山葡萄,五味子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野花杂树,枯株幼植。

和许多山中河谷不同的是,初进东沙沟的一段路程,似乎很难找到大块的岩石,且地面潮湿,到处都是洇浸的水痕。这样的地方人迹罕至,更不用说居住了。但是,当地的村支书帮我们找的一位姓张的向导却说,他的家原来就在这个深山沟里居住。

战乱和灾荒年代,有的人家就遁入深山野林求生,东沙沟里开始升起炊烟。据老张讲,原来沟里有四、五户人家。他们为了生存,就在山坡上开荒种地。“一年不开荒,肚里没啥装”,这种地叫“望天收”,旱涝由天,并且一年只能种一季玉米,三年地力耗尽就废弃。可以想见,这种原始的耕作方式对植被是很大的破坏。后来,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这几户人家都陆续迁出山外居住。

老张说,他在山里的老宅仍在,院子里还有几棵核桃树,他还想顺道去看看。

东沙沟曲曲折折,但大致是向北的方向走。大约10多公里后,在荆棘荒草和溪流中时隐时现的小径再也找不到踪迹,此时已可谓“途穷”。这时正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要继续前行就需冒着酷暑高温,还要在茂密的荆棘野藤和没人高的蒿草中寻找下脚的地方。

向导说,前面2、3里,就是石界坪,和栾川交界。那里就是这条小河的尽头,不能再走了。我家就在前面,还有半里地。

我犹豫了一下,作为采风团的“团长”,我既想对汝河的源头一探究竟,也要考虑团队的安全。眼前的路况实在让我心中忐忑。我想,就再走半里吧,到老张家的老宅看看,也算是个有意义的节点。

谁知道,这个决定让我们经历了一次巨大的风险。

在经过一片草地的时候,走在队伍中间的牡丹杂志社的编辑婧婷意外踩到藏在石头下面的野蜂窝,一群野蜂轰然而起,将她团团围住。缺乏经验的婧婷连忙用手中的伞扑打。谁知野蜂的攻击更为猛烈,队伍中一片惊叫,好几个人都被蜇了!向导大喊:蹲下,不要动!手之舞之和蜂群战斗的人们这才屏息下蹲,野蜂的攻势也渐渐平息。

几乎在同时,走在队伍前面的年逾花甲的嵩县画家朱新卯在跨过一条河沟时不慎摔倒,额头磕在一块棱角尖利的石头上,顿时鲜血涌流,一片血红。

在那一瞬间,极端紧张产生的沉重的压迫感,使我简直喘不过气来。不是因为我个人的安危,而是想到眼前的事故可能产生的严重的后果。

不久前曾注意到几篇关于野蜂蜇人致人死亡的媒体消息,而现在是几个人同时被蜇,新卯又伤势严重,偏偏今天随队的兼职医生没带救急药箱,无法止血包扎。更令人焦虑的是,自从进山沟开始,手机就一直没有信号,也就是说,面对这种危急的情况,我们根本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得到救援。从这里步行出山,最少还要3个多小时,如果伤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后果将不堪设想……

万幸的是,野外生存经验丰富的向导在附近找到了一种止血的药草,捣碎后给伤者敷上,又用我们的团旗裹头包扎,才算使老朱暂时止血,脱离了危险状态。后来发现,野蜂也属于毒性不大的山蜜蜂,被蜇的几位并没有马上出现严重的反应。

这时,我心里才稍觉轻松。说实话,那一刻我真的从心底感谢上苍,感谢我虽然没有看到,但认为冥冥中存在的自然之神,汝河之神!是他们的佑护,才使我们这些热爱山川河流的书生们化险为夷!

此时此刻,我只能放弃再有几百米就能到达的目的地,放弃那个汝河源头饶有趣味的山野老宅,决定让队伍原地折返。

东沙沟的汝河探源,以这种壮烈的形式结束,其实也没有什么遗憾。任何河流的源头,都不可能绝对到哪儿是第一汪水第一缕泉,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源头之水多是由众多细小的泉水小溪汇聚而成。东沙沟植被繁茂,沙土地和潮湿的环境又孕育涵养了充沛的水分,这正是汝河源头的地貌特点。

东沙沟,石界坪,这是关于汝河源头的新的典籍中应该记下的地名。

跑马岭

嵩县车村镇最南端的行政村叫栗树街,沿栗(树街)白(河镇)公路南行,过栗树街1公里,就可看见路边立一方醒目的碑刻标志:河南省嵩县跑马岭,为三大流域分水岭,三大山脉交接点,气候带临界区,距此5700米。

2015年9月11日,洛阳河流采风团队登临跑马岭。

这次除了向导,栗树街的村长和支书也陪同。上山的路是一条极为狭窄的小径,仅可容一人行走。山上也很少看到大块的岩石,地表多为砂砾,应该也是岩石长期风化形成,这种地貌和东沙沟倒是很相似。

山上植被茂密,树木葱茏,有油松、青棡、白杨、板栗、核桃、杜鹃,也有山萸肉、五味子等等,自己虽然已进山多次,但是还是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花木。相对于自然界的丰富瑰丽和孔夫子“多识于花鸟虫鱼之名”的教诲,心中只能暗叹惭愧。

和很多上山的路径不同,跑马岭上山的小路一直是沿着山脊向上蜿蜒而行,两侧都是悬崖峭壁,最窄的地方,宽不过1米。幸亏当时正值枝叶繁茂的季节,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遮挡了视线,否则真会令人心悸腿软。

跑马岭海拔1300多米,上山的路程5700多米,但让我们走了3个多小时,正午时分,我们一行到达跑马岭山顶。

山顶也极为逼仄,其实从地形上看仍为山脊,平坦处大约也就30多平方米的样子。这里矗立着一座三角形不锈钢质高塔,下面是圆形水泥基座,涂有红、黄、白三种颜色。

按照方位,红色向东北,山下对应的山沟叫竹园沟,沟中流水入汝河;黄色向北方,对应的山沟叫苇园沟,沟中流水入伊河;白色向西南,对应的叫石梯子沟,水流入白河。

汝河入淮河,伊河入洛河再入黄河,白河入汉江再入长江,一山分三水,分别流入三大流域,几乎涵盖了大半个中国。天地造化,跑马岭的确也算是钟灵雄奇之地。此处作为分水岭,其实古人早已认知,岭下南边有个村子,村名就叫分水岭。

山顶风声呼啸,凉意颇浓,上山路上累出的满身热汗,很快就被山风收去。

标志塔旁有嵩县人民政府立的一块花岗岩石碑,上面刻有“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分水岭地理标志”的文字说明。

在山顶盘桓,很想察看辨识四面的山势地形,但被茂密的林木植被层层遮挡,视线所及,不过几十米的距离。如果没有支书村长和向导的指点介绍,只能是四顾茫然,不辨东西了。

下山时我很想选择从水流汇入汝河的竹园沟走,但老乡们说,那道沟地势陡峭,无路可走,平时都走北侧的苇园沟。

苇园沟土壤肥厚,有大片水草,地面也有多处水洼,可见也是水分涵养丰厚的地方。这里原来曾生长大片芦苇,因此才有苇园沟的地名。据说这里也是通往附近的名刹云岩寺的一条近道捷径,以前常有驮运货物的骡马在此经过,跑马岭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此说令人可信,也释开了我心中的疑团:跑马岭山脊的小道,实在是不可跑马的险路。

竹园沟下有个自然村,名为竹园。这一带的老乡们习惯把竹园沟称作西沟。西沟的溪水汇入自南向北流过的小河,这条小河从摞摞石沟逶迤而来,按传统的说法,这就是汝河的源头之水。

摞摞沟

从跑马岭上山的路口再沿公路南行,约3公里左右,就到了著名的摞摞沟。所谓著名,是因为地方志书上曾说,汝河发源于嵩县车村镇栗树街摞摞沟。很多人并没到过此处,但并不妨碍他写文章时的引用,因此摞摞沟也就上了百度之类的搜索平台。

栗白公路穿越摞摞沟的地方,沟口的山崖上有两块叠摞在一起的巨石,上面的一块状若将倾,底部仅有两块小石头支撑,却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定格在千年岁月里。这也就是摞摞沟名字的由来。大自然的奇幻之作,为汝河之源增加了一个神秘的符号。

2016年9月,采风团队曾两过摞摞沟口。下车察看,只见沟中一片葱莽,不辨路径,虽闻水声潺湲,却看不到河面。有了上次在东沙沟的历险,特别是听了当地人关于毒蛇的令人恐怖的介绍,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决定夏秋两季暂不进山,等天冷再说。

进山探源是在当年的12月中旬,一个阴冷的冬日。向导是村主任老李,几番相见,我们已经成了好朋友。

从沟口往里走,方向初为东南,后为向东。河道狭窄,水流细小,时断时续,但河道却始终未见干涸,细流潺潺,一直伸向山谷的最深处。

这里和东沙沟相距不远,地貌却有很大差异。河道及河谷两侧,多为岩石,石崖耸立,乱石杂陈,且多为巨石,就好像远古地质变化时期,天崩地裂所形成。

初在河边尚有小径可觅,后来渐无路径,山势也愈加陡峭,需以手攀援才可以行走。狭窄的河道不断升高,高低落差和断崖就造成了一个小瀑布,大家兴奋地以“汝河第一瀑”名之。谁知再往上走,却又见瀑布,只好再命以“第一”,如此再三,竟至于无尽。心中感叹,所谓山高水长,真的是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山与水,就这样相伴相依,从远古而至今。

河谷中树木茂密,种类繁多,除了山果和药材,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漆树和青橿木。漆树的树干上有山民们割树取漆时斜砍的槽痕和绑在树干上的树枝。青橿木木质极为细韧坚实,可用来加工成耐磨的器具。此时各种树木荆棘皆已叶落净尽,透过枝条可以看到河水小流和远处的山影。若在夏秋枝叶繁茂时在此间行走,不仅会更加困难危险,视野也会大受局限。这也算冬日探源之益利之处吧。

摞摞沟也有人们活动居住的痕迹。老李指给我们一处避风的山崖,说那里曾居住过一户人家,房子就搭建在山崖一侧。现在房子已无痕迹,只是在一块天然石头上,看到一个人工凿出的石臼窝,大概是为了捣杵加工粮食时所用。

中午时分,我们走到两座山峰的山脚下,此处海拔已达1500多米。东南侧有山状若田螺,当地人称扭嘴儿山。“扭嘴儿”,是豫西一带人们对田螺、螺蛳等贝壳类生物的民间俗称。

老李说,当地人都知道,汝河的源头就在这扭嘴山下。

《水经注》云:“汝水西出鲁阳县大盂山蒙柏谷”,大盂山是否就是扭嘴山?扭嘴山的形状,其实也像一个倒扣的盂盆。“岩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岖,人迹裁交”,《水经注》中所描写的地形地貌,和这里也十分契合。我查阅清乾隆年间的《嵩县志》,其中的山川图所标示的大盂山、天息山,都在这一带。以这些地名询问曾上过中学的村主任,他也是一脸茫然。古代的地名,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我认为,《水经注》中的大盂山,汝河源,应该所指即为此处。不过大盂山也可能是这一带群山的总称,而并非具指一座山峰。

至于蒙柏谷,应该是再往下游的地方。以《水经注》所述,汝水“东北流,迳太和城西,又东流迳其城北……历蒙柏谷”,太和城遗址在今车村镇孙店以北,距此十多公里了。

踏勘探寻,我们切实观察触摸到的,不仅是汝河现实的一个源头,也是《水经注》中所记载的那个汝河的源头。

攀岩越涧,登高履险,从沟口到这里,不足2公里,却走了3个多小时。从此处折返的时候,天已过午,太阳也从云层中露出笑脸,给我们的汝河探源点了一个赞。

栗树街

栗树街只是车村镇最南端的一个行政村,但却名气很大,在百万分之一的河南省地图上也可以找到栗树街的名字。我想原因是两条,一条是河,一条是路。

从摞摞沟出来的小河,又接纳了竹园沟的一股水流,汇聚后自南向北进入栗树街,从村西调头向东,流经大半个村子。传统的说法一直是把摞摞沟的小河作为汝河的源头之水,穿村而过的汝河水为栗树街增加了光彩和分量。清代曾在栗树街置汝源镇,民国时期改作三河乡,新中国成立后沿袭三河乡建制,直到1960年才撤乡。

栗树街的得名源于一棵古栗树。村人流传下来的描述是:古栗树的树洞中可对坐4人打牌,旁边还可站一个人倒水烟。古栗树毁于何时,也不可考,但村中健在的老人听自己的父辈说,曾亲眼见过。

栗树街三面环水,一面连山,汝河穿村而过,古称船地,还有一株大柏树恰可作为船桅的标志。这里同时也是东接鲁山、西去卢氏,南通白河南召的一条古道,自然也成了商旅必经之路和货物集散之地。村里的一处山坡地和几个自然村至今还沿袭货场岭和油坊、茶坊的叫法,可见当时车水马龙的红火场景。直到三河乡时期,这里仍是嵩南的主要集镇和经济中心,粮店、邮局、供销社各种机构齐全,嵩县白河、栾川合峪和南召乔端的人们还经常会来这里赶集办事。

如今行走在栗树街上,就如同穿越一段浓缩的历史。曾经从村中穿过的古道现在已成为伏牛山腹地的交通大动脉———311国道,村西和国道“丁”字交叉的地方,就是栗白公路的起点。宽阔平洁的现代公路上,车辆来往如梭。村东头的关帝庙、文昌阁、古戏台,还有旁边那两株古树,就像散落在这个古老的豫西山村的历史册页。瓦顶土墙的粮站、商店和学校旧址,已经破败废弃;新建的村委会、公路道班、希望小学、文化广场以及民居小楼,却都是鲜亮气派。新旧交错,相互映照,让人感受着世事的变迁和岁月的沧桑。

我们几番进出栗树街,和热情的村支书老郭和村委主任老李已经成了好朋友。有趣的是,当我们介绍说最新测定东沙沟应为汝河的源头时,老李却急红了眼,连连说:“这怎么行?老辈子都说汝河源在我们摞摞沟!”

其实,所有的河源地区,大都是溪流众多,就连著名的黄河,对源头的说法也有多个版本。汝河源头也是由多条小河小溪汇而成流,摞摞沟险而短,东沙沟深而长,这可能是造成长度差异的原因。但摞摞沟水出山后的流程似乎更长一些,并且穿村过街,很早就闻名于世,而东沙沟水似乎是深藏不露,因此多不为人知。这两股水在栗树街东纸坊村西汇合,其实这个汇流后的小河才算是形成了具有源头意义的汝河。两河汇流处有一座三孔水泥桥,应该说,这才是汝河第一桥。

栗树街人对汝河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其实,“河源以远”的原则,并不能排除摞摞沟和栗树街在汝河源头地区的特殊地位。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旅游资源开发,栗树街在将来的岁月里都将大有可为。

2016年10月10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