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打造汝州“农旅融合”大农业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14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7-06

30年打造汝州“农旅融合”大农业

郭营战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温泉镇朱寨村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村民南下驻马店泌阳学习香菇种植技术,开始梦想着靠香菇发家致富。历经30多年的市场跌宕起伏,第一批种植香菇的村民如今已所剩无几,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批又一批村民,还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挺了过来,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开拓市场,目前朱寨村的香菇种植和销售进入繁盛期,村里的香菇种植户已经增加到108户,年产香菇1500吨,可创收1650余万元。朱寨村发展香菇种植的曲折经历,是我市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大农业的一个缩影。

年月日,联合收割机穿梭在小屯镇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里。

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

30年来,我市立足优势,盘活资源,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明显加快,群众收入稳步增长。至2017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7.60亿元,比1988年的5.03亿元增加32.57亿元,增长547.51%,年均增速6.94%。在农业税全免、粮食直补及各种惠农政策的鼓励下,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25.4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45.97万吨。

30年来,我市的粮食生产经历了4次大的发展阶段,其中有国家的政策导向,有市场因素的制约,有时代发展的需求。1988年至1993年,我市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出,为解决农产品进入市场交换、提高农产品产值提供了一个平台,促使农民的经济行为更理性。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投入不断增加,农产品交易市场逐步放开,加之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全市粮食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199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迈上30万吨大关,比1988年的25万吨增长24.8%,年均增长4.1%。

1994年至2003年,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农民“卖粮难”问题颇为突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牵制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1994年开始,粮食价格经历了持续的低迷,粮食生产效益滑坡,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虽然1998年粮食总产量第一次达到35万吨,但其他年份粮食总产量仍徘徊在30万吨至32万吨之间。

2004年中央开始发布改革开放以来第二轮“1号文件”,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国家对粮食生产进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以及农机具购置税的落实,特别是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热情,直接促进了粮食的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4年粮食总产量接近35万吨。随之,我市粮食播种面积持续扩大,粮食总产量也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2005年达35.1万吨,2006年达39.95万吨,2007年达43.8万吨。粮食单产也节节攀升,2005年平均亩产262公斤,2006年平均亩产298公斤,2007年平均亩产308公斤,3年平均亩产290公斤,比建市前10年平均亩产190.6公斤净增99.4公斤,增幅达52.2%。

2008年至2017年,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一系列农业项目的实施,为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奠定了重要基础。但随着城镇化推进,加上种粮的相对效益走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市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40万吨以上,2017年我市实现粮食总产量45.97万吨,是1988年的1.81倍。

1988年以前,农产品品种不多,效益不高。建市30年以来,在粮食总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以粮为纲”的单一生产结构也随之得到改变,粮食生产内部也由传统的种植结构逐步向着科学、效益和理性的方向迈进。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提升,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逐步被以商品生产为主的市场农业所取代,由以高产作物为主的产量型结构逐步向集高产、优质、高效、多样为一体的综合效益型结构转化。


2014年5月20日,工作人员实地测收麦田。


2015年3月20日,我市召开高标准粮田管护工作会议。


2015年11月18日,汝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班开班。

优先发展“农旅融合”现代农业

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前提下,30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发展“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990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种植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巩固发展畜牧养殖业,开发林果业,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989年至2000年,我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势要求,根据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情况,科学规划布局,将全市农业区域划分为沿河平川粮菜养殖高产高效开发区、丘陵经济开发区、虎狼爬岭经济发展区和南北两山畜牧林果区等4大规划区。

农业农村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完成了土地承包权确权颁证,应确权农户数198433户,颁发经营权证书192123本,占比96.82%。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建成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互联网+现代农业”有序推进,462个益农信息社已建成,益农信息平台已上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不断拓展,推动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促进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新格局。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三权分置”实施意见,积极推行园区承载、龙头带动、大户支撑,以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农村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放活,截至2017年底,农村土地流转36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44.3%。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实现新突破,我市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园区“五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7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10家)、家庭农场90家、种植大户251家。

农业技术含量成倍增加。我市认真实施良种良法,结合品种改良和良种引进,对农民进行种植、养殖、加工、贮藏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极力打破传统观念,增加科技含量,实现科技致富。30年来,共培训新型农民3000多人次,培养“农民科技示范户”8000余户和10000余名科技带头人,组织科技人员下乡下田30000余次,开讲座600多场次,接待咨询60000人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场触及我市农业结构深层次调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悄然启幕,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立足汝州有优势、有资源、有基础、有前景、有特色的花生、红薯两大产业,坚持以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为主攻方向,强化政策引导、加强服务支持,调整玉米等传统农业种植面积2.5万亩,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0.8万亩,优质花生11.2万亩,优质蔬菜11.8万亩,优质红薯7.9万亩,优质鲜果1.31万亩。

“沼渣堆肥,沼液浇灌,生态种植你来看;乌鸡捉虫,大雁控草,林下风光无限好!北靠嵩山,日丽风和,地利天时人漫歌;粒大核软,靓红剔透,酸甜爽口吃不够!”这是汝州市士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市以新技术渗透为依托,加快培育产业融合主体,完善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运用现代理念、现代技术改造提升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批产业融合项目脱颖而出。

2017年4月24日,我市获悉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七部委联合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信息后,迅速行动,从全省20余个申报县市中脱颖而出,成功申报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市。

以成功申报全国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市为契机,结合我市资源优势,通过推进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多业态复合、产城融合等多种形式,构筑现代农业体系。

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农村产业融合中的纽带作用,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

支持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供销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以及营销设施,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发展,加强产业链整合和供应链管理。

围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入股合作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入股或兴办龙头企业,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深度融合。

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快速发展。我市始终把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切入点,按照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等要求规划建成了鑫源生态农场、蒋姑山农林综合体、天葡汝蓝云农庄等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规模以上生态观光农业园区达到66家。其中,蒋姑山农林综合体硕平花海入选省田园综合体发展试点项目,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

从超前谋划到全力实施,一批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业现代化的铿锵进程。位于焦村镇水沟村的汝州市士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生态种植和立体养殖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综合型民营企业。公司借助农村产业融合试点发展的东风,运用无线覆盖、网络视频、网站宣传、微信营销及电子商务等“物联网+农业”的最新科技手段,开展石榴观景、生态采摘、农娱休闲、农耕亲子、乡村动物园及户外婚纱等综合性观光农业项目,同时运用020物联网管理平台,结合特色餐饮和民俗宾馆,开展节日型休闲旅游服务,以此吸引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等周边地市人群前来观光消费,引领农业生态旅游新风尚。该公司目前已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近千亩,规划3年内流转土地达到3000亩,力争在5年内打造成销售收入过亿元、慈善过千万元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治理示范园区。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大。2017年5月,借助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项目的实施,覆盖全市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与追溯体系初步形成。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按照新制定的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兽药残留标准100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加快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三品一标”认证生产基地161家,“无公害”农产品174个。

品牌强农策略初见成效。我市积极实施企业品牌提升战略,全力打造鑫源生态合作社的“健康基地”黄瓜、“健康基地”西葫芦、绿色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绿聪”菜花、玉皇山实业的“晶硕”石榴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截至2017年底,我市拥有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优质农产品4个。

30年峥嵘岁月,30年光辉历程,我市的农业发展历经30年曲折探索,已走出了一条以稳定粮食生产为依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农业之路。30年来我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小麦商品粮基地县(市),河南省夏粮生产先进县(市)、秋粮生产先进县(市),农业部提高玉米生产整体水平示范县(市)、旱作农业示范县(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和河南省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市)。一个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汝州新农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昂首阔步,踏上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征程。


2016年2月23日,农技推广区域站挂牌成立。

2016年12月20日,我市在陵头镇孟庄村举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仪式。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