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赋浓情端午“槲坠”香又见端午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12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6-15

又见端午

史运玲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诗歌清明渐行渐远,五月里的古典端午,又踩着季节的平仄韵脚,从桃红柳绿中走来。

这个节日,水乡江南,龙舟竞技,彩绸飘舞,家家户户包粽子忙;北方的民间,亦是香气氤氲,空气中飘浮着大蒜、艾叶、粽子的清香。

这缕缕清香,让我亲切,让我感动,更让我如此顶礼膜拜我们古老的神奇中医。草叶、草皮、草根,经中医配伍和熬制后,就成了仙家良药。艾叶和大蒜,是防疫避毒的良药,大蒜拔毒,艾叶通络去风湿。尤其艾叶,这平凡、普通的植物,千百年来,就那样自生自灭在民间的田角渠畔,不言不语里,造福人类,佑我民众。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多仙人,门有门神,灶有灶神,流传千载的端午佳节,也该有自己的“节”神吧?我想象里的端午“节”神,是慈眉善目、穿着宽袍大袖的医生形象,因为端午节,其实是“全民健身节”。典籍和传说中认为,五月五日这天,毒气最大,家家户户墙上挂艾叶,吃大蒜,洒雄黄酒,即是祛病防疫之意。这些古老的活动看似迷信,但却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

这个节日里,且让我深深鞠躬,感谢养我、惠我的大自然吧。更感谢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神奇中医,多少代老祖宗的智慧和结晶,才铸就了中医辉煌;多少土生土长的民间高人,仅凭一副祖传药方,就享誉乡邻,名传千里,拔冗疴,惠民生。

在端午,我总会情不自禁想起早逝的双亲,在灶前精心煮鸡蛋、大蒜的母亲,端着雄黄酒喷洒旮旮旯旯的父亲,还有童年时手臂上那些美丽的五色丝线和香囊。中年季节里的我,历经红尘烟火味,早体会到父母双亲的恩重如海,可红尘滚滚,时光如水,又能到哪里去回报父母的恩情呢?岁月刀刀催人老,愧疚无尽头!

端午节里,也弥漫着浓浓的亲情温馨,在乡间小路上,在亲人的闲话家常里。

我的家乡,有端午节送油馍串亲戚的习俗,往往清明节刚过,性急的人们就着油馍篮开始串亲戚了。想一想吧,在大自然的良辰美景里,每个人的心都柔软的似乎可以挤出水来,谁不想借串亲戚的机会,顺路赏赏景致、逛逛庙会、看看大戏、会会亲朋、聊聊亲情呢?记得早些年农村穷,有自行车、摩托车的家庭不多,串亲戚全凭两只脚。端午节前那些天,乡间小路上,到处是手肩挑着油馍篮子去串亲戚的行色匆匆人流。那种浓浓的温馨,触目入心,令人经久难忘。可惜,随着时代的发展,那种慢生活里的美好,已经荡然无存。如今的端午节串亲戚,仿佛只是一种义务了。

端午节里,喜欢看戏的我,也总会触景生情,想起一部叫《香囊记》的豫剧来。如今,知道这个戏名的人已经不多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是《抬花轿》。其实,它们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只不过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改编的罢了。少年时代看《香囊记》,也许因为演员的精彩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依然对它念念不忘,隔一段时间,便要在网上搜出此剧,独自一人过一把戏曲瘾。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我会放下一切俗务,学着母亲的样子,煮鸡蛋大蒜,用雄黄酒喷洒庭院。还会忙里偷闲,再看一遍《香囊记》,再次体味古典戏剧的美好。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更是一段历史文化的延续。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