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
【释义】物品各有差别,这是它们的实际情况。
【感悟】不要追求千篇一律,而要求同存异。
11.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
【释义】见到利益能够想想是否合乎道义,遇到危难敢于献出生命。
【感悟】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人格应该把臧武仲、孟公绰、卞庄子、冉求的优点集于一身,并精通礼乐。当然,孔子也觉得这样的标准有点太高了,只能退而求其次,能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困而不失其志,就不错了。
1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
【释义】好学习就近于智慧,努力践行就近于仁义,知道羞耻就近于勇敢。
【感悟】《礼记·中庸》告知我们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间关系的“五达道”,而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孔子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是儒家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13.以从俗为善,以财货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荀子》
【释义】以已经形成的习俗生活当作善,把财货当作珍贵的宝,以养生作为生活中的第一追求,这就是平民百姓的德。
【感悟】民德归厚是治国理政的追求目标。在荀子看来,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力量,符合老百姓从众的惰性心理,以从俗为善、以财货为宝、以养生为第一追求,这就是平民百姓追求的德行。治国理政者一定要考虑,化礼为俗方能达到让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践行效果。如果深切理解老百姓这种千古不易的德行追求,化礼成俗、解其后顾之忧、成其养生之好,则平民百姓也会靡然向善。
14.文章本于教化,形于治乱,系于国风。故在君子之心为志,形君子之言为文,论君子之道为政。———柳冕
【释义】写文章的根本目的在于倡导政教风化,其影响会表现在社会治乱方面,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精神风貌。所以文章的思想在君子的心中即是志向,把君子的话写出来那就是文章,评论君子的观点那就是政治思想。
【感悟】柳冕是唐代倡导古文运动的先驱。“文以载道”的“道”,指的是道德、道义、正义和治国之道。文章折射着社会的心理和意识,渗透着浓郁的道德情怀。“文以载道”的精髓在于以文的形式、内容、情操和载体对人管束、制约、教化,以促进社会的文明。杜甫说“文章千古事”,意思是文章一旦写成,流传久远,关系重大。三国时曹丕说得更明确:“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文以明道”,强调文章的使命意识。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的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文以载道”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来源:厚德汝州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