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临汝戴公端甫德政碑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五一口号”的由来做个陶瓷艺术的思想者世界读书日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09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4-27

发现临汝戴公端甫德政碑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3月16日,笔者在固始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吕欣凌、三河尖镇党委委员汪炜陪同下,考察三河尖古镇历史文化,惊喜地发现了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临汝戴公端甫德政碑。在异乡的土地上,亲睹当地民众为家乡人树立的德政碑,这意外的收获让我倍加高兴和激动。

据《固始县志》记载:“三河尖”,地处固始东北部,民国初期,商业贸易兴盛,上市人口常达4万多人,故有“小上海”之称。德政碑屹立于三河尖镇遗址上的一个高岗上,两层砖砌碑座高约1米,中间镶嵌一块匾额,是新立此碑时所为。文曰:“戴民权(1891-1940)名正,字端甫,河南汝州人。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日英雄。曾任国民革命军第45师师长、第39军副军长、豫南游击队第五纵队司令。1940年5月在抗日阻击战中壮烈殉国,时年48岁。戴民权功德碑得益于黄郢村黄海堂、顾长芬二位老人悉心保护,留存于世。”整座石碑被钳进砖砌的长方形(上方为拱形)保护墙中,巍峨高耸。

我们通过初步丈量,碑高2.85米,上宽87公分,下宽85公分,碑身厚约20公分,整体为长方形,顶为半圆形。石碑从中间断为两截,虽经衔接立起,但腰身右首下边脱落,留下两公分大小的豁口。碑文中间的大字是:“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临汝戴公端甫德政碑”。立碑单位分别是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驻三河尖镇:河南省盐务收税总局三河尖分局、中央税警团第一分团。立碑者分别是:河南省盐务收税总局三河尖分局局长陈三寿、税警第一分区区长徐桐石;固始县三河尖商会主席钟瑞生及商界代表□(此处石碑有残缺,碑文损坏)东修;绅界代表沈云台,农界及工界代表黄弼臣,学界代表□□(此处石碑有残缺,碑文损坏);监利县县长商城、鄂城县县长张友伊联合为其撰文;三河尖商会书记沈望斋为其书丹。

碑不能言,却透出了巨大的信息量。它详细记述了当时三河尖座落位置、管辖隶属、繁华盛况及戴部在三河尖的作用等内容。虽然此碑距今已85年,历经繁华风光、沧桑磨难、天灾人祸、文革动乱……能保存到今天,足见古镇人的文化情怀和文物保护精神。斑驳的碑文,仿佛向后人述说和见证着当年三河尖的繁华、历经的风雨磨难、时代的风云变幻等近百年的悲壮史。撰文者文笔扬葩振藻,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书写者笔力苍劲雄健,一气呵成,汪洋恣肆,让人深为叹服。站在碑前,不啻在鉴赏品读一篇赏心悦目、字字珠玑的妙文佳作;又是在领略一幅名家高手的书法艺术珍品。

当日,由于行程安排很紧,未能抄录碑文,甚为遗憾。恋恋不舍中离开遗址时,又在石碑对面坍塌房屋的木门上发现一首《残碑缘》的打油诗,“淮河渔叟真执着,多次驱车赴三河。利用放大来辨认,认真研究细琢磨。戴君长眠九泉下,含泪感恩心中乐。时间已过八十载,还遇贵人写颂歌。王建国,2018.3. 29”见我疑惑不解,吕主任告诉我,“淮河渔叟”乃固始县政协委员、文史学者姜忠,数十年来致力于三河尖镇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我急于拜会姜忠老师,热心的吕主任用电话联系,可惜未果。

夜宿在蚌山村干部汤殿臣家,久不能寐,索性起床叫上主人一起拜见该村小学退休校长丁德有。汤殿臣是姚金成老师介绍给我的当地朋友,热诚勤快。丁校长通过他的学生———姜忠的妹妹,终于联系上了“淮河渔叟”。不巧,他出差上海了。

翌日,在汤殿臣的引领下,拜访黄郢村支部书记于立江,他是保护石碑和二次立碑的当事人。于立江明白了我的来意后立马放下手头的事情,跟我们一道驱车赶往三河尖遗址。路上,于立江告诉我,石碑原来立在老庵庙前,后来被人垫在三河尖仓库西南角的涵洞上,直到1974年,村民扒石头卖给窑场烧石灰被挖了出来。

黄海堂老人得知后半途把石碑拦截下来,动用8个棒劳力,把石碑抬到自家门口保护起来。2016年初春,镇文化部门发现此碑后,奖给42年来一直保护此碑的黄海堂夫妇1000元,并安排于立江把石碑挪到他家门口,由其父亲于家勋负责看管。同年5月25日上午,姜忠、雷鸣春、李顺海、朱学炜一行五人专程来到于家勋家拍照、录像。同年6月10日上午,气温高达32度,姜忠邀几个好友,带着纸、笔、刷子、颜料、尺子、放大镜,再去考证这碑文。迎酷暑、顶烈日,逐行斟酌、逐句辨识、逐字推断,一一抄录。不久,碑文公布于世,古镇哗然。2017年10月,在镇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石碑被运往三河尖古镇遗址二次竖起。

我再次站在古镇遗址高大的石碑旁,为三河尖一代代人保护石碑的义举所深深打动。在感慨中逐字逐句辨认并抄毕碑文,已时近中午。我提议要拜见保护石碑的功臣黄海堂夫妇。于立江说黄海堂老人去年已经去世,老伴顾长芬健在。我们连忙赶赴回村,谁知老人去安徽住闺女家了。我虽为未能见到老人而惆怅,但碑文的内容却印在了脑海。

返回汝州,疾书此文。现将“淮河渔叟”白话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临汝戴公端甫德政碑碑文附录于后:

三河尖位于淮河之滨上游,是安徽、河南两省交界的水运交通枢纽,分成东西两岸,依淮河为界,由两省共同管理。东岸属六安(英是六安的古称)霍邱县管辖,西岸隶属固始县,过去号称重镇。当时镇子上非常繁华,河里的桅杆像树林一样密集,街上商店林立,排列整齐。

1932年春夏之交,连降暴雨,三河尖被大水淹没,镇子上可以行舟。放眼望去,水中到处是等待救援的人。大人孩子,只能在高地上避难或者借船和楼房逃生,洪水滔天,大麦小麦淹没。夏天很快就过去了,大水逐渐退去,路上到处是饿死的人,存活的人脸上全因吃野菜而呈菜色。哀鸿遍野,哭号满地。极目望去活着的人都是长期营养不良、在水中长时间浸泡的难民,是许许多多无家可归的人。这时,家家户户的烟囱几乎都不冒炊烟,祈祷老天爷也不灵验,从春天到秋天都伤心悲惨。当时的惨状就是通晓绘画、技巧最著名的画师,也不能描绘出的凄惨人间悲剧。

戴师长当时驻扎在固始县城,在维护地区局势,保持地方平安之余,念念不忘抚育三河尖的老百姓。饷捐巨款和大宗的面粉,经过请示上级,减免赋税。这些面粉当时都是溯淮而上到达三河尖的。同时征聘城乡公正士绅,设立赈济组织,调查老羸妇稚,不得滥报数字,按人口计发面粉……(此为断处)赈务还没有完成,疾病又开始蔓延,戴师长筹集药物,不惜药物珍贵,控制疾病,阻止蔓延。招揽中西医术人士,联合起来,亲自过问,药到病除,没有因为灾后大疫而死人的事情发生……水患和疾病时至今日得以控制,老百姓都在口口用童谣传颂,戴师长和乐平易的美德怎么能到达这样的地步啊?沐浴在恩德之中,庇护在恩泽之下,如同饮食一样养育黎民百姓。

当年秋天,突有悍匪万余人入攻三河尖……烧杀淫掠,离三河尖近在咫尺,且扬言进占三河尖。老百姓非常恐惧,相向而泣,只能坐以待毙。消息传到固始,戴师长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废寝忘食,礼贤下士,求才心切,不分文武,优先启用……匪犯南岸,戴师长不卸征衣,指挥若定,分遣劲旅迎头痛击,斩获无数,匪乃大奔。南照集之匪畏惧戴师长威武,狼狈地夜里逃跑了。这场战役也显示了戴师长神武不测,三河尖人则交口称赞……戴师长关心党国,关心百姓疾苦,戴师长的恩德福及万民。不仅三河尖一隅得到恩惠。

特就戴师长救灾防疫,扶危济困,救老百姓于水火,过上安定日子,为表达三河尖百姓祈愿戴师长添福禄,增仁寿,彰显戴师长功绩,特立碑就是为了备他日战史资料,兼作后人循良的镜子。美好盛大啊!这样的功勋只有古代襄阳遗爱羊叔子(羊祜,别名叔子。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西晋开国元勋。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岘首(山名,即湖北襄阳县南的岘山)齐名,元老壮猷马文渊(马文渊即马援,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一生立下许多战功,人称伏波将军。他有句名言:“大丈夫应战死沙场,用马革裹着尸体还乡”)铜标比美,后生辉映,不让前贤……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