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锻炼中的张宏涛
近日,记者在市军事化矿山救护队见到张宏涛时,他正在用哑铃、拉力器锻炼身体,动作标准而娴熟,这只是他日常锻炼中的一部分。
在这支以矿山抢险救灾为核心使命的军事化矿山救护队里,张宏涛的身影已默默伫立了10多个春秋。这支队伍,生来便与矿山深处的险情绑定———人员的每一次集结、装备的每一次更新换代及细致维护保养,都紧扣着矿山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核心需求。在稳稳筑牢矿山救援主业根基后,他们的目光开始投向更广阔的应急战场。从抗洪抢险,到抗旱减灾,再到各类突发情况下的综合救援,队员们主动扛起拓展职能的重任。为了练就“多面手”本领,他们狠抓基础能力建设。就在这支不断转型、持续成长的队伍里,张宏涛用坚守,见证着每一次突破,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应急故事。
与张宏涛的交谈中得知,他的军人梦想源于爷爷的深刻影响。他的爷爷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党员。童年时,张宏涛最爱听爷爷讲述那些“跟着党走、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的烽火岁月。在年幼的张宏涛心中,共产党员就是英雄的代名词。12岁那年,一位近亲叔叔前来辞行、奔赴昆明军营的场景,更是在他心底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自此,他发奋读书,立志投身军营。
1995年12月,张宏涛如愿以偿,到高碑店市某部参军入伍。临别之际,爷爷用一个崭新的笔记本,工工整整地在首页写下入党誓词。这份沉甸甸的嘱托,不仅承载着老人的心愿,也成了张宏涛个人的追求。
部队新兵连的生活艰苦异常,无论是日常操练、文化学习还是军事训练,都未曾让张宏涛退缩。支撑他的,是爷爷每周如期而至、饱含激励的家书———这些珍贵的信件,他至今仍完好保存。
在部队领导的言传身教与爷爷无声的期盼共同滋养下,张宏涛迅速淬炼成长。他先后斩获三次“优秀士兵”、三次“优秀士官”荣誉,荣立两次三等功,并于1999年1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2年6月,张宏涛转业返乡,并于2013年3月经市民政局分配至救护队工作。回到地方工作,面对新岗位,他以归零心态,虚心向老队员和技术骨干求教,勤学苦练矿山救护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他始终勤奋踏实,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更在每一次抢险任务中冲锋在前。
2019年10月,我市一处废弃立井瓦斯浓度骤升,警报拉响,市军事化矿山救护队火速驰援。张宏涛与队友率先下井探查,约在200米深处,由于废弃立井设施老化,井壁渗水如注。冰冷积水瞬间浸透队员们的防护服,连对讲机也彻底失灵。在技术员孟盼伟地指挥下,他们安全撤回,制定了周密的二次方案。随后,救援队整装再战,孟盼伟与张宏涛带队深入,张宏涛率先携带精密设备直抵险境,井内幽暗潮湿,瓦斯刺鼻,步步惊心,他全神贯注紧盯数据,精准操控通风设备,汗水模糊了视线,他仍一丝不苟确保无误,时刻保持与队友沟通,预警异常,协同应对。虽然穿着雨衣,井内水流依然再次湿透了衣衫,但是现场无人退缩,大家一寸寸细致排查排放。终于,在300多米的深井底,经过6小时的极限鏖战,关键数值归零———瓦斯0%,二氧化碳0%……警报解除,胜利的喜悦还未散去,张宏涛仍保持警惕,带队展开地毯式复查,彻底消除隐患。确认绝对安全后,这支疲惫而坚毅的队伍才报告升井。
2021年7月,一场罕见的暴雨席卷汝州,洪水如猛兽般吞噬着一些村庄。大峪镇政府附近村的耿大娘被困在自家平房的屋顶上,绝望弥漫之际,一抹橙色身影映入了她的眼帘,仿佛带来了希望的光亮。张宏涛与队友张帅涛在齐胸的激流中艰难跋涉,在攀爬救援时,垮塌的铁栅栏狠狠砸中了他的腿部,鲜血在浑浊洪水中洇开,他却浑然不觉,背起老人,直至将老人送至安全地带。当耿大娘在安全区询问他的姓名时,他只留下“我叫救护队”的质朴回答,直到雨过天晴,耿大娘才得知这位浑身湿透的救援者腿伤严重,已整整一天没有吃饭。面对伤痛与饥饿,张宏涛没有半句怨言。
2022年8月,一过境车辆突发氯气泄漏。这种能刺激呼吸道黏膜、灼伤皮肤的致命毒气瞬间弥漫开来。市军事化矿山救护队负责外围警戒,核心任务是在泄漏点百米范围内严禁群众进入,确保无人吸入毒气,并严防明火,做好阻燃工作。身处警戒最前沿的张宏涛与队友们严密值守,坚决阻止群众跨越警戒线,并时刻警惕任何可能的火源,丝毫不松懈,直至任务完成。
随着煤矿日益机械化、可视化和科学管理的普及,事故风险大幅降低,市军事化矿山救护队面对的矿山事故也更少了。然而,这支队伍没有丝毫松懈,救援模式也更趋社会化,积极参与各类社会综合救援,如防洪救灾等。“在岗一分钟,备战六十秒”,这句誓言正是张宏涛对职责永不褪色的承诺。张沛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