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下,如何突破传统治理的路径依赖,构建与乡村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治理体系,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课题。近日,在杨楼镇刘圪垱村发生的一起邻里土地纠纷,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及时发现并得到快速有效化解。
该村村民范某与任某两人因村边河滩地的界限与使用权各执一词,多次在田间、路上发生争执,邻里关系逐渐紧张,不仅影响了两家人的相处,也给村里的和谐氛围带来了负面影响,引得其他村民议论纷纷。
该村第十四网格网格员陈建峰在日常巡查中敏锐捕捉到这一线索后,第一时间联动涉及该区域的第十一网格网格员陈木朵。两位网格员分工协作,通过走访周边知情群众、查阅村集体土地台账等方式,全面核实纠纷的来龙去脉与矛盾症结,在摸清双方争议焦点后,迅速将详细情况上报村两委会,并协助启动调解程序。
调解过程中,陈建峰与陈木朵主动牵头,耐心邀请双方当事人到村调解室,营造平和沟通的环境。他们引导两人依次阐述诉求与想法,细致梳理争议焦点,结合村规民约与土地管理相关政策,用接地气的语言为村民释法说理,既讲“法理”也讲“情理”。经过多轮面对面沟通、疏导,最终促成双方放下分歧、达成和解。
据了解,自我市全面推行网格规范化建设工作以来,杨楼镇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工作部署,严格遵循“规模适度、界限清晰、无缝覆盖、便于管理服务”原则,综合考量辖区人口密度、地域面积、管理难度、居住集中程度等因素,科学划分网格———全镇共设466个农村网格和22个专属网格。其中,农村网格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基础单元,每个网格覆盖30至50户,精准联系服务14838户73405人,确保管理服务无重叠、无遗漏、无缝衔接;专属网格则针对学校、企业、医院、商户等特殊区域单独划定,实行“一区域一网格”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让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
现在的杨楼镇,有957名网格员如同点点繁星,散布在全镇24个行政村的田间地头与街头巷尾。他们用“铁脚板”丈量责任,以“热心肠”服务群众,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管理服务格局,为基层精准化治理筑牢根基。而杨楼镇刘圪垱村,便是这张治理大网中极具活力与成效的典型代表。
两年来,刘圪垱村在杨楼镇党委的指导下,结合村民居住集中度与邻里关系特点,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反复优化,最终将村域划分为22个网格。这一划分既保留了自然村落和村民小组的完整性,又让网格员能更精准地掌握村民需求,实现服务“零距离”。
在网格员队伍建设上,该村坚持“多方选拔、优中选优”原则,从党员、村民代表、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村后备干部等群体中精心挑选,突出“三强”特质:群众基础强,熟悉每户家庭情况;责任担当强,做到“手机24小时开机、群众呼叫随叫随到”;协调能力强,善于用“土话”讲清道理、用乡情化解矛盾。目前,该村共配备网格员42人,其中专职、兼职各21人,形成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基层治理生力军。
为激发网格员的工作热情,刘圪垱村积极响应镇党委部署,创新建立“网格员积分超市”激励机制:依据网格员工作职责,将日常任务细化为政策宣传、民情收集、隐患排查等若干指标,每项任务对应相应积分,实行累计制。网格员可凭积分到村里的“积分兑换超市”兑换洗衣液、洗发水、肥皂等生活用品,让“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同”,有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在走访服务中,网格员们还摸索出“错时工作法”:农忙时利用清晨、傍晚入户,年轻人集中的片区瞄准周末走访,独居老人家中则趁饭点探望———既能看看老人的饮食起居、身体状况,又能在拉家常中摸清情况,让服务更贴心、更高效。而矛盾纠纷化解作为网格员的“主责主业”,更形成了“小事当场调、大事合力解、难事盯着办”的工作机制,让网格真正成为矛盾化解的“终点站”。村民范某与任某的河滩地归属纠纷,便是这一机制高效运转的生动例证。同时,为确保调解过程规范透明,网格员对全程进行录像留存,既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为后续工作留下了翔实依据,用专业协作与务实作风彰显了网格治理在化解基层矛盾中的实效。
如今,在杨楼镇,像刘圪垱村这样的网格治理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网格员们的笔记本上,记着谁家有困难、谁家有矛盾;口袋里,装着政策宣传单、民情联系卡;心里,装着对乡亲们的牵挂。他们用一次次走访、一次次调解、一件件实事,让“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镇”从口号变为现实,让乡村更安宁、邻里更和睦,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写下了生动注脚。
宋乐义 李鑫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