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汝瓷以其独特的品质闻名于世。
汝州,这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因汝瓷而熠熠生辉。在时代的浪潮中,汝州市的汝瓷产业既坚守传统,又积极创新,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
千年底蕴
从官窑绝唱到文化地标
仰韶文化时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作为全国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见证了汝州陶瓷文明的发轫。到了北宋,汝瓷以“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天青色釉闻名天下,成为宫廷御用瓷器的巅峰代表。
这份厚重的历史,在当代仍有实证。2004年,汝州被划定为汝瓷原产地域保护范围;2006年,张公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2009年,《地理标志产品汝瓷》国家标准发布。
从考古实证到标准确立,汝州汝瓷的文化根基愈发坚实。
产业脉动
从手工作坊到集群发展
在今天的汝州,汝瓷产业已从恢复性生产迈向规模化发展,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拥有汝瓷生产与销售企业484家,从业人员超5000人,由“小而散”发展到了“聚而强”。
汝瓷小镇作为汝瓷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载体和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已形成集生产、研发、展示、研学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吸引力持续增强,目前已累计入驻汝瓷企业57家,其中投产企业31家,新增窑炉50多座,带动就业300余人。
汝州的“一镇一院三中心三馆”规划也正加速落地:“一镇”即汝瓷小镇,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企业服务,推动企业集群发展;“一院”指汝瓷产业学院,以其为依托,与平顶山学院、汝州职业技术学院深度合作,构建校地协同育人、企业创新实习、大学生创业就业、大师工作室等多元平台,为产业储备专业人才;“三中心”包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汝州青瓷研究中心、河南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汝州非遗中心,分别从考古研究、质量检测、非遗保护层面筑牢产业根基;“三馆”即汝瓷博物馆新馆、张公巷官窑遗址馆、汝瓷复烧遗址馆,其中汝瓷博物馆新馆已建成开放,成为展示汝瓷文化的重要窗口。
目前,汝州汝瓷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非遗传承人7人、市级非遗传承人超200人,为汝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核心动能。
创新活力
从传统技艺到跨界融合
在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中,汝州汝瓷正突破“艺术品”的单一标签,走进现代生活。如弘宝汝瓷与茅台集团合作推出定制汝瓷酒杯,并通过直播平台助其走进大众视野;玉松汝瓷的茶器亮相博鳌亚洲论坛,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等等。这些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让汝瓷从博物馆的展柜走向生活场景、从地域文化符号成为国际交流名片,为千年非遗注入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同时,汝瓷产业也借力电商的东风拓宽发展赛道。2025年汝州电商赋能发展大会推动汝瓷与电商深度融合,为产业升级注入数字动力。汝瓷智谷供应链中心建成3000平方米直播基地,首场直播即引爆市场。“恋瓷集”“茶席设计赛”等活动线上线下联动,让更多人透过镜头领略汝瓷的匠心与美感。
未来展望
从文化名片到支柱产业
面对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的现实,汝州正以政策发力破局,出台《关于加快汝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12个领域73项任务,确保“规划不悬在空中,举措落在实处”:政府引导,将引入全自动生产线,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依托地理标志保护,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行为;成立汝瓷产业发展基金,破解融资难题。
从考古研学、非遗体验到日用瓷、文创产品,汝瓷正构建全产业链生态,朝着支柱产业目标稳步前行。
(汝州市文化广电与旅游局安亚杰)转自《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