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河南省“推进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行动部署,共青团汝州市委、王寨乡联合郑州科技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于7月4日至18日组织开展“数智青春”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科技助农、红色寻访、科普支教、爱心敬老、非遗传承“五位一体”的“三下乡”实践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携手共建助振兴,实践硕果惠八方
7月18日,郑州科技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王寨乡政府举行。座谈会上,双方表示将持续加强在社会实践、人才引进、加强合作等方面的深入交流,坚持推进发展科技助农,把更多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农户的生产生活中。双方将携手并进,探索科技教育与社会实践新路径,构建形成更加全面的合作体系,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助农泽千户,数字兴乡焕新颜
裴家村“青春创富工坊”是王寨乡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也是裴家村村民致富增收的聚宝盆。在市农业农村局驻王寨乡裴家村第一书记尚浩涛的介绍下,志愿服务队详细了解该工坊“羊肚菌+西(甜)瓜轮作”的生产经营模式,同时也了解到目前单一的销售方式让农户发展遭遇瓶颈期。为解决这一难题,志愿服务队结合专业所长为裴家村量身定制了“科技助农专题培训”,一对一指导短视频拍摄与剪辑、网店开设及商品的售卖。与此同时,志愿服务队还将自主研发的“农鲜市集平台”引入裴家村,帮助工坊完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通过技术赋能智慧农业建设,实现农民增创增收。
红色宣讲“润”童心,团聚青春担使命
7月7日,志愿服务队走进马英革命纪念馆,将红色故事融入实践育人体系,以“大思政课”创新形式构建全面育人新格局。队员们在沉浸式参观中感悟抗日战争的艰难历程,纷纷表示将以红色资源为滋养,传承红色基因,把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热情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实际行动,以青春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服务队随后走进胡庄小学,通过讲授马英烈士的英雄事迹、知识竞答、咏唱红歌等互动形式,为孩子们带来一场生动鲜活的红色课堂。
“三下乡”科技课堂,点亮乡村儿童梦想
展开螺旋桨,无人机缓缓起飞;点击电脑键盘,一个个编程图像跃然屏上;制作专属数字人形象,实时同步真人动作数据……一场场酷炫的科技秀让胡庄小学的孩子们“惊掉了下巴”。他们在神奇又好玩的科技创新课堂上感受着科技之光,一双双梦想的翅膀悄然飞向了更远方。这是“数智青春”“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连续第3年走进胡庄小学。2023年以来,他们发挥专业优势,为6-12岁的孩子们持续开展《AI启蒙课》《生活小科普》《少儿编程》等涵盖人工智能、机器狗、无人机、计算机等科技特色课程的公益教学,在科普教育、科技制作、科研互动中,为孩子们弥补教育资源地域性差距,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青春行动敬老情,温暖相伴夕阳红
为传承“爱老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数智青春”“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走进王寨乡敬老院,为老人按摩、整理房间、普及健康养生知识、准备文艺汇演、送去慰问品……志愿服务队精准对接养老院的实际需求,以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这正是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在活动中,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志愿服务精神的含义,看着爷爷奶奶们脸上的笑容,满足感油然而生。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关爱老人的志愿服务中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青春力量。”志愿服务队队员王琪迪说。
传承非遗文化,探寻汝州魅力
为深入了解汝州市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志愿服务队走进汝瓷小镇,拜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实地走访、面对面访谈、资料采集等方式,全面了解汝州市多项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就如何以数字化手段助力汝瓷文化传播提出了多项建议。除汝瓷外,队员们还围绕汝州市域内的汝绣技艺、古法酿造、社火表演、曲剧等开展系统性调研。通过与村民与基层文化干部访谈,志愿者们详细记录了非遗项目的基本资料与现状,并探索如何借助数智手段进行非遗资源的数字采集与传播。同时,志愿服务队还为非遗文化进行I P形象设计、非遗元素视觉再创作等项目实践,为传统技艺注入当代表达方式,赋予文化传承更多生命力。
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扎实推进校地共建工作,为更多高校青年学子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引领广大青年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为推进家乡发展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李浩然张少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