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菇采摘
7月3日上午,在焦村镇邢村的田野里,一眼望不到边的墨绿桑田,与白色的蚕棚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别致的田园风光美景。在92号养殖大棚内,该镇桑蚕养殖技术员、产业示范户赵国财,正忙着准备第二批夏蚕的养殖。“全镇第一批春蚕共投了476张,蚕茧产量5万多斤,预计产值170多万元。现在市场行情不错,第二批夏蚕耽误不得。”
蓬勃发展的桑蚕产业,是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汝州市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优质小麦、甘薯、蚕桑、富硒等产业为基础,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提质升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由点及面、花繁成锦,富硒作物、优质小麦、生猪、小杂粮、食用菌、果蔬、甘薯、桑蚕、花椒、乡村旅游等特色主导产业,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动人画卷: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河南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焦村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米庙镇成功申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焦村镇水沟村和纸坊镇中王村入选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甘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家门口就业的村民
坚持优势常优,持续延伸产业链条
走进位于庙下镇长张村的市荣兴淀粉有限公司的生产区,宽敞整洁的仓储车间,整齐地摆放着各类包装好的产品;一字排开的三个大冷库寒气袭人;自动化传送装置将挂好的冷冻粉条均匀送入烘干车间,一次烘干成型。所有的生产线,只需要人工辅助性配合操作。
“目前,厂区建筑面积有9000多平方米,拥有振动筛、和面机、揉面机、漏瓢机等全生产线各种设备,生产的粉条、粉带、粉丝、米线等系列产品销往新疆、西藏、青海、甘肃、陕西、湖北等10多个省份,年产值3000多万元,附近常年来厂里上班人员40多名。”该公司董事长杨子红介绍说。
近年来,汝州市坚持人有我优的工匠精神,全力推进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壮大。
突出林果全产业链发展,在焦村镇大力发展蚕桑面积1万亩,建设标准化养蚕大棚400余座,引进优质高产的桑树品种380万株,培育植桑养蚕企业和合作社67家,地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4家;建成焦村镇士博生态园,种植石榴20万余株,建设可视化数字追溯系统、全自动数字喷滴灌系统,建立数字化农业生态循环,成功入选国家级生态农场,并依托桑蚕和石榴产业成功创建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突出“三粉”向深加工发展。以省级甘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吸引甘薯加工企业、甘薯销售服务企业入驻产业园区,现有甘薯加工企业73家,甘薯加工产品“三粉”年产量18万吨,生产销售产品品种63种(个),年产值20亿元,汇集了东都实业、康隆食业2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了“东都”“三阳”等多个知名品牌。同时,与河南科技大学甘薯产业研究院、河南工业大学等院校在甘薯育苗等方面持续合作,不断提升甘薯品质及产量。

碧绿的桑叶与白色的养殖大棚交相辉映
突出产业科技转型发展。按照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在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业深加工产业。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润灵药业为代表,建成集中草药种植、深加工、电商、品牌建设于一体的中草药大健康产业园区,建有15条生产线,产品多达180个系列,中药材制品年产值1.2亿元;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葡汝蓝庄园为代表,建设集有机果蔬种植、深加工、电商于一体的有机果蔬产业园区,建有优质果蔬种植及仓储加工基地、罐装果蔬深加工基地等;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康隆面粉为代表,建成粮食精深加工、食品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化粮食加工基地,年产专用粉9万吨、通用面粉2万吨。

收获的喜悦
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禀赋
7月4日上午,在温泉镇朱寨村香菇种植基地,菇农张翠平正在利用大棚内的喷灌系统给菌袋降温保湿。“上一周刚摘了一批香菇,这两天温度太高,为保证下一批香菇质量,必须勤喷水通风”。
朱寨村香菇种植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以村集体经济温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为依托,带动香菇种植户108户,发展大棚1600多座,年产香菇5800吨,年产值达7300余万元。
汝州市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依托自然传统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
依托历史传统优势,打造蔬菜特色产业。依托米庙镇汝蓝庄园有机蔬菜产业基础,2024年将番茄种植加工作为主导产业,米庙镇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预计争取财政投资1000万元,将建设种植基地、仓储基地、番茄特色面点、罐装果蔬深加工基地、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等。该基地创成后,米庙镇将番茄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以番茄为主的蔬菜产业全产业链目标产值6亿元,带动农民就业人数达到8000人以上,带动农民增收每年5000元以上。

大棚里长势喜人的羊肚菌
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富硒特色产业。立足全市14.7万亩富硒土壤资源优势,依托硒粮香和中王农牧等龙头企业,做强“硒粮香”“凤王”两个品牌,富硒鸡蛋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依托品牌优势,打造食用菌特色产业。“汝州香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前,全市共有食用菌经营主体80余家,食用菌种植大棚数量近1800个,菌棒数量9810万棒,年产值约6.5亿元,培育平顶山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食用菌种植合作社21家,家庭农场29家,带动发展香菇种植户1533户,带动增收300余万元。

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
坚持服务助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走进庙下镇唐店村草莓种植基地,密密麻麻的草莓大棚占据了大部分农田。种植大户刘要伟正头顶烈日巡查各个大棚的密封程度。“草莓采摘季过去了,也不敢闲着,大棚需要两个月的封闭式高温消毒杀菌,还要招呼好培育的新苗子,月底整地,到8月初开始栽新苗,进入新一轮生产。”
从2020年流转30亩耕地种植草莓,5年来,他的草莓种植已扩张到170亩,刘要伟也成为村里最大的草莓种植户。提起效益,他笑着说,“一亩地扒去各项开支,净收益在1万元以上,还算不赖。”
目前,唐店村草莓种植已发展到1000余亩,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村两委会对草莓种植因势利导,2023年8月29日,我们唐店草莓申报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批准,我们还申请了‘唐莓人’注册商标。”该村党支部书记都占立说。
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壮大,我市坚持高位推动,成立市级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实行专班推进,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组织、机制保障。

村民采摘金银花
创新工作机制,破解土地瓶颈,积极开展低效用地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整治、空心村搬迁土地整治等,实现由企业等地转变为地等企业。
激活经营主体,鼓励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托管,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667家,家庭农场总数达1952家,全市新型经营主体提供种植、加工等社会化服务30余项。农业产业发展龙头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全市共有省级龙头企业15家、平顶山市级25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3家,产业带动农户达13.02万户,平均每户增收7000元。

草莓采摘
汝州大地,以粮食作物为底色,特色农业正勾勒出最缤纷的田园“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