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伟
能源,是城市运转的“血液”,关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技术创新,更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核心支撑。
打开汝州的“绿色成绩单”,我们惊喜地看到,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塑强,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活力更足,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汝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入选省级节水型工业园区名单,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是其在水资源约束趋紧背景下,探索工业增长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步。
目前我市新能源公交车总量251辆,占比已达100%;新能源出租车总量达到120台,占比26.7%;货运领域新能源车辆保有量逐年大幅增长,已达83台;交通运输领域公共充电设施累计建成5座,充电桩总数达到212个,有力推动了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在汝州,静脉产业园,从一个陌生的词汇,到一个具象化的概念,再到一个现代化固废处置模式,我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利用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
……
一个个令人鼓舞的生动实例,勾勒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图景,也见证了汝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机勃勃和澎湃动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绿色低碳发展是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我市持续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导向,深化扬尘治理攻坚行动,全力打造“蓝天常驻、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的生态宜居之城,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屏障。
提升发展“含绿量”,节能低碳领域是主战场。
节能低碳的深入推进依赖全社会的协同发力。我市制定并完善节能降碳政策法规,引导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打造智能协同创新平台,加速绿色低碳技术集聚迭代,优化资源高效配置。提升监管执法效能,确保节能降碳举措落地见效。同时,企业将节能低碳理念融入战略规划与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大节能降碳技术投入,提升全产业链的绿色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倒逼生产方式向低碳化转型。在社会公众层面,我们大力培育绿色生活消费习惯,通过普及低碳知识、推广绿色积分制度、倡导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将节能低碳转化为日常行为自觉。
逐“绿”而行,我们着眼大棋局,落子更精准。
去年至今年上半年,我市空气质量一直稳中向好。河南省生态环境中心发布的2025年1-6月平顶山市PM 10数据显示,我市PM 10平均浓度为7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5%,在平顶山市6个市县中最低。
天是“汝瓷蓝”的,而汝州山水是绿色的。
绿色低碳,我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久久为功,一幅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在汝州大地生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