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葱茏的夏季,正是蛇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季节,这些“不速之客”随时可能会出现在生活中的各种地方,无论是郊野徒步、田间劳作、还是自家庭院小憩,一次意外的惊扰就可能面临毒蛇咬伤的潜在致命威胁。市第一人民医院配备有抗蝮蛇蛇毒血清,急诊团队24小时待命,构建起从院前急救到重症康复的全链条,救治体系为广大市民筑起毒蛇咬伤的“生命方舟”。
抗蝮蛇毒血清是治疗蝮蛇咬伤的特异性药物,其适用范围不仅限于单一蛇种,还涵盖毒理相似的蛇类咬伤。河南常见的毒蛇有四种,分别是短尾蝮、竹叶青、虎斑颈槽蛇、赤练蛇。其中短尾蝮是全省毒性最强的毒蛇,被咬后肿胀、出血风险高,致死率较高。并在全省广泛分布,常见于平原丘陵、坟堆草丛及农田。习性为晨昏活动,捕食蛙类、泥鳅,性情胆大不惧人。竹叶青蛇通体翠绿,尾焦红色,头部三角形,红眼。毒性以血循毒为主,咬伤后局部肿胀、灼痛,罕见致死但需及时治疗。分布在竹林、灌木丛,豫南地区分布。习性为昼行性,攻击性强,遇黑影或灯光易袭击。虎斑颈槽蛇毒性:毒液主要为血循毒素,但因后沟牙结构及无导毒导管,难注入足量毒液,多视为微毒。分布在全省潮湿河岸、农田,极常见。其颈部具“野鸡斑”,遇威胁时展颈威慑。赤链蛇毒性为微弱血循毒,过敏体质者可能引发严重反应,一般无致命风险。广泛栖息于农村老屋、河岸草丛。
毒蛇咬伤通常有1-2对深而大的牙痕(像注射器针孔),伤口周围迅速肿胀、疼痛、发麻,甚至出现瘀斑、水泡或血泡。无毒蛇咬伤通常有两排细密的锯齿状牙痕,伤口轻微疼痛,但不会迅速肿胀或出现全身症状。被蛇咬伤后要尽快送往有抗蛇毒血清的医院,在送医途中,尽量保持伤者静止,避免毒素快速扩散。
市一院医护人员提醒广大市民,户外活动时,穿高帮靴+长裤,避免穿拖鞋或短裤。用木棍“打草惊蛇”,避免徒手翻动石头或草丛。夜间行走带强光手电,蛇类怕光。居家防蛇,清理杂草、垃圾,堵塞墙缝、排水沟。在房屋周围撒雄黄粉(有一定驱蛇效果)。遇到蛇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缓慢后退,切勿挑衅或攻击。如果蛇进入家中,可拨打119求助消防员。毒蛇咬伤后,切勿等到症状发作才送医,即使当时无症状,也可能在1-4小时后突然恶化。不要迷信偏方,如敷草药、喝酒“解毒”等,可能耽误救治时机。儿童被咬伤更危险,毒素在儿童体内扩散速度更快,要第一时间送医院救治。
李晓伟王文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