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富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抹不开面子”往往容易“丢面子”完善数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82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6-27

壮大富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邓灿辉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乡村富民产业是以乡村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依托,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城乡要素整合、产业链条延伸等方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的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既是河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途径。

明确定位,统筹规划布局。一是挖掘特色资源,激发发展动力。乡村富民产业的竞争力在于独具特色,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关键就是要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富民优势。要深入开展乡土资源普查和定期专项调查,绘制直观、实用的特色资源地图,为产业规划和运营提供坚实基础。遵循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原则,通过创意转化、科技融合及市场运作等手段,培育一批特色优势鲜明的乡村富民产业。防止“一哄而起、一哄而散”,避免“千业一面”,同步推动乡村特色资源的多元价值实现和乡村富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龙头企业,释放发展活力。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对龙头企业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的用地保障和金融支持,推动龙头企业集聚更多的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重点培育“链主型”龙头企业,联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以及从事农业技术研发、储运销售、综合服务等全产业链各类主体,共同开发优势特色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要素,打造具有区域特色、适应新型消费的产业化联合体。三是强化品牌塑造,增强竞争潜力。加快构建乡土精品品牌体系,依托传统食品业、传统手工业、传统小商品加工业,培育一批口碑好、过得硬的产品类乡土品牌。充分利用线下传统渠道和线上新媒体平台进行品牌传播,通过设立品牌消费体验馆、创意设计坊、电商直播基地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一站式营销场景。加快构建乡土品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生产、流通与销售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运营管理标准。

聚链赋能,提升质量能级。一是党建链引领聚合,优化发展生态。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选优配强村级干部队伍,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产业化,促进集体强与农民富的有机统一。全面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集聚富民产业发展势能。做深做实产业链党建联建,构建“依产业链而建、为产业链赋能”的严密组织体系。二是创新链强基增能,拓展发展形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乡村富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需求,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企业等研究平台力量,集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常态化咨询制度,使创新活动贴近生产一线、直面市场需求。深化农业科技服务,畅通农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渠道,培育各类业务特色化、服务专业化和手段标准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从整体上提升农民接受新技术的科技意识和应用水平。三是产业链向新提质,提升发展质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充分挖掘农业产业“生态+”“科技+”“休闲+”“文化+”等多元价值,延伸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增值增效链条。推动多向度融合发展,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等多个环节紧密结合,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多种类型的产业融合方式。建设富民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粮食、畜牧渔业、油脂油料、特色果蔬、乡村农文旅以及乡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六大产业集群,推动形成链式集群新格局。

协同联动,力促连片振兴。一是推动抱团发展,横向联通主体力量。推动村企结对、企业帮扶,深化村企“流转式”“订单式”“工坊式”产业共建模式,增强结对村富民产业“造血”能力,协同提升经济与社会效益。推动片区联合、以强带弱,由产业基础好、实力强的乡镇牵头,片区内其他乡镇入股或业务联营,规避同质竞争、低价竞争、无效竞争,一体推进富民产业片区化和规模化发展。二是建强载体平台,纵向贯通发展通道。统筹抓好县镇村三级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主导产业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产业强镇,打造一批产业链条较长、业态类型丰富、创业创新活跃、联农带农紧密的县域产业园区,将专业村、产业强镇、产业园串点成带,增强乡村富民产业韧性。提高各级产业平台综合承载力,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精准化扶持政策,补齐配套服务短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是坚持标杆带动,合力推进相融共兴。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排头兵”作用,把农村优秀党员培养成产业致富带头人,将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列为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推动科技能人、营销大户等走进田间地头、种养基地、合作社开展面对面指导、手把手讲解,实现“头雁带动、雁阵齐飞”。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生力军”作用,对长期深耕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

健全机制,强化富农属性。一是健全要素优先保障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影响和限制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制度壁垒。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促进农村土地多种形式流转。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富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改造。强化资金多元保障,采取更加灵活的财政支持方式,赋予各级政府整合支农资金发展富民产业的自主权,加大金融支持富民产业项目对接工作力度。二是创新利益联结分配机制。以“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保底价+市场价上浮”“保底工资+超产分成”等方式开展股份联结、订单联结和劳务联结,巩固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产业组织间的利益联结关系。加强利益联结激励,将改善产业基础设施、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提供农民就业岗位等指标与优惠保障政策挂钩,作为富民产业奖补到期考核或获取补贴等级的重要依据。强化利益分配监督,督促乡村产业主体保障农民的工资和租金等分配按时足额发放。三是完善风险防控化解机制。乡村富民产业根植于农村地区,相较一般产业面临着更大的自然风险、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化解措施。打造数字化富民产业风险防控平台,集成涵盖信息管理、财务管理、法务管理、舆情管理等的大数据风险预警预测功能。发挥综合性保险的兜底作用,支持保险机构打造全产业链保险模式,加强特色农产品保险、农业巨灾保险、价格收入保险等保险产品创新,为发展“小品种、大产业”提供风险保障。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