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骡子屙金喜豆豆”焦村保卫战汝州民间戏剧掌故(四则)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53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5-16

汝州民间戏剧掌故(四则)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高遂有

啼笑皆非“要”花枪

在1973年,农村剧团时兴移植京剧样板戏。城东有个村排练了折子戏豫剧《沙家浜》,却闹出了个大笑话。

剧中的刁德一是由这个剧团的团长担任的。在《智斗》一场中,刁德一对着阿庆嫂有句唱词:“我佩服你沉着机智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结果,因为这个团长文化水平太低,他把剧本上的“耍”字错看成了“要”字,演员们都知道他把这个字用错了,都不给他提,因为这个团长是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高小毕业生。可他会笼络大队干部,就理所当然成了这个剧团的当家人。他专横跋扈,说一不二,即使有缺点错误也没有人敢给他提,弄不好要受他的训斥,轻则给你脸看,弄得你没有面子;重则要借机开销你,让你回生产队干体力活。所以,大家知道他唱错了,都不敢给他提,也有意想看他的笑话。

正式演出后,一部分观众听到这句唱词,嘲笑他没水平给他拍倒掌,他却以为是他唱得好生动形象鼓励赞扬他。次数多了,有人给他编了个顺口溜,很快在孩子们中间传开了,“阿庆嫂,真荒唐,竟敢向鬼子要花枪,不知花枪什么样,先让团长耍一场!”孩子们喊得多了,传到了团长耳朵里,他仔细一看原剧本羞愧难当,但又小不来架子,恼羞成怒地在全体演员会议上不指名批评,说有些人看他的笑话,知道他唱错,不提出来纠正。还扣帽子说这是态度问题,是立场问题,是原则问题,要一追到底!问这顺口溜是谁编的?查出来决不轻饶!

开了几次会,没一点线索,他就把这个问题向大队支部书记作了汇报,希望得到支持,惩罚一下编顺口溜的人。谁知道支部书记既轻描淡写又貌似关心似地说,“这事就是你的不对了,你没听听样板戏是咋唱的?这样追下去结果会咋样?反而会招来更多的讽刺和嘲笑。你能丢起那人?”

这下,他如梦初醒,后悔莫及……

“我就你这鳖形儿?”

豫剧《杀七口》又名《大闹苏家楼》《岸邦杀家》,是发生在光绪十六年九月间,今天汝州城东苏楼村刘楼自然村里一个真实的故事。

富户武生刘嵩峰纳了一妾,其妻发现她与其次子有暧昧关系。私下告诉给他,他听之任之,不以为然,且对小妾所生子女护爱有加,却对长子冷漠无情。从此,长子刘岸邦怀恨在心,在一连串的家庭矛盾中,刘岸邦忍无可忍,怒火中烧,导致凶暴残忍,连杀父亲、父妾及弟弟、妹妹一家六口,最后被凌迟处死。这件事的前后经历,后来被艺人编成了戏剧、河南坠子、河洛大鼓等,光是戏剧就有豫剧、曲剧、越调在河南域内广泛流传,演唱不衰。

时间不长,这出戏曾到刘楼村东的车渠店演出。剧中的地保(相当于现在的村长)韩学纯就是该村人。他听说这事有人已经编成了戏,但没有看过,就早早来到村头的演出剧场,为一看他的扮演形象,还专门坐在舞台下最前边。当他看到戏里主角刘岸邦连杀死六口,村民把案情反映给他,他向州里报案时的那一刻,他被作为丑角塑造来表演,那种既恐惧胆怯、六神无主不知茫然却又圆滑急于脱责的形象时,又气又恨,立刻冲上舞台,指着扮演他的演员怒斥:“我就你这鳖形?”

他的突然出现,引起舞台下一片骚乱。熟悉他的观众和邻居怔住了:“是啊,太不像啦!”有威望才能胜任地保,虽然后来被削职为民了,但绝不是戏中那个不伦不类的反面角色形象。当邻居及好友们知道了其中来龙去脉时,也纷纷站出来叫喊问责,弄得剧场一片混乱。

这时,剧团首领知道遇到了难题,明白剧中人物的原型被丑化来找事了,立即上前赔礼道歉,并对演员们招手“换戏!换戏!”立刻走到台前向观众表示歉意,示意后棚赶紧敲锣打鼓,催促新换戏的演员出场,让骚乱平静了下来。

从此,“我就你这鳖形?”的故事,在附近传播开来。之后《杀七口》这个剧目再也不在车渠店、苏家楼附近的三里五村演出了,同时也对韩学纯这个地保的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起码不是那窝窝囊囊的丑角形象出现了。

聪明机智巧“救场”

据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临汝县大部分乡村都有业余剧团,有豫剧、曲剧、越调、二黄等剧种。

在汝州城东的纸坊街附近,有一个村剧团办得风生水起。他们演出有一个剧目是《说岳全传》里南宋抗金名将牛皋在战场之外的姻缘故事,是根据外地正演的京剧《牛皋招亲》移植成了豫剧。原故事在《说岳全传》中较简略,戏剧进行了艺术加工。那时候在农村没有统一的比较正规的剧本。看过人家的演出后,几个老戏骨坐在一起一商量,根据情节大意就编写对白和唱段,一边排练一边预演。大同小异,不拘细节,择时给乡亲们演出。

这出戏说的是牛皋在一次战斗中误入山寨,正遇寨主之女招婿。热闹的招亲场面,牛皋出场后道白:“俺,牛皋也,是岳飞大哥的亲兄弟。不知前面是啥玩艺儿,待俺前去看个明白!”他说罢,欲迈步前去。这时候,有一个同时也是冲着寨主之女招婿出场的,但这个演员是个新手,没正式登过台,在排练时把词背得滚瓜烂熟,表演的也像模像样。此时一上舞台,看到下面黑压压的观众,心里突然紧张起来,瞬间把词忘得一干二净。忙乱中也学着扮演牛皋演员的那段话“俺也牛皋也,是岳大哥的……”演牛皋的是个老演员,一听到这段话却懵了。瞪了一下这个年轻人,恨不得上前打他一记耳光。但在这种场合下,该怎么收场呢?姜还是老的辣。他稍稳了一下情绪,脑子一转,急中生智,化被动为主动:“好一个冤家,何方找死鬼?竟敢冒充俺老牛,看锤侍候!”说着,举双锏向此人打去,把牛皋性格粗犷豪放,演得活灵活现。并暗示此人快快下场,这时候,这个演员如梦方醒,知道给自己台阶下,立刻装着逃跑的样子灰溜溜下场了。

戏,接着往下继续演出,将要演砸的戏被“救”了,似乎天衣无缝,反而把牛皋的鲁莽直率、憨厚可爱、擅长武艺的性格表现得更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为此,这段“救戏”的故事,当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一直留在那代人的记忆里。甚至在以后村剧团培训演员时,被当作演员关键时刻如何应变、处理特殊情况的一个优秀典型进行褒扬。

疯子“点化”成名丑

田江水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汝州戏剧界稀有的丑角演员,他扮演的反面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常常一上台就让人忍俊不禁,谈起他的成长经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原临汝县文工团招收了一批学生,补充演员队伍,田江水就是这批人其中之一。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十五日,他被招收为学员。他一九五四年出生,温泉南留人。

一九七三年的正月初三,在汝州城东的石庄村演出。那时候孙新老师刚提升为剧团的导演,又是学生队的总教练。在演员化妆时,附近党屯村里的一个一只眼失明的疯子来到了石庄大队部,他见到演员往脸上涂颜色,非让孙新老师给他画脸谱,并要求在额头上写“赵子龙”三个字。为了避免他在此纠缠影响下步演出,迅速打发他离开,孙老师给他画个丑角的脸谱,看他是一只眼,就在他额头上写“独眼龙”三个字。画好后,他迫不及待地舞着跳着向剧场外的大街上奔去,一边胡唱一边乱舞。这时候的田江水没有出演任务,看着好玩,一种好奇心驱使他紧随其后,模仿着疯子那一惊一乍,一蹦一跳的样子,一举一动十分相似,街上看热闹的人,不知道是唱的哪出戏,无不拍手叫好“像极了!像极了!”此时此刻的孙新老师也笑得前仰后合。忽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一闪念,他突然有一个想法,下一步何不培养培养这个小青年当个丑角演员,演反面人物呢?当他把这个想法给田江水谈了之后,正中下怀,田江水感激的心情溢于言表。

俗话说,千里马有,而伯乐不常有,孙新这位在剧团滚打多年的行家里手,虽刚转入导演,但选拔演员却有一双慧眼,他没有看走眼,他感到田江水有这个潜质,是一个难得的演丑角人才。从此就有意培养他,发展他,不断给他压担子,给他创造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磨练,田江水进步很快,他不负众望,在丑角这个行当上如鱼得水。一九七三年,在豫剧《海霞》中饰演的刘阿太形象逼真、入木三分。《海霞》是学生队从事文艺工作后演出的第一部大戏;是露天剧院启用后上座率最高的现代戏之一;在露天剧院连演十五天,场场爆满。由此他也一举成名。以后在豫剧《两张发票》《路遇》等戏剧里,饰演每一个反面人物时,他都能根据剧本的人物特点细心琢磨,把握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反复推敲,不仅仅流于表象。所以他的表演一时间成了汝州城乡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在汝州戏剧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尽管随着形势发展,他离开了家乡,到山西、陕西闯荡少有人知,但在临汝县豫剧团那一段时间里,却给那一代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一个人的天赋诚然重要,而伯乐相马选马驯马更是功不可没,这里面除田江水本人的表演天赋和孙新老师的扶植之外,当时的那个疯子是否也算是一位启蒙者?似乎是上天突然派他在化妆前,在后台让他荒唐地走了这一遭,一番荒诞不经的要求和表演使田江水受到启发,找到了灵感,出现了之后的一连串成长故事,展现了他的特长,让他成为一个时期汝州戏剧界一个小有名气的丑角演员。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