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和跨越百年的半扎曲剧团老贪古代汝州八景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681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1-17

何应和跨越百年的半扎曲剧团

李国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与半扎曲剧团合影留念

意外相遇

2023年1月26日,农历癸卯年春节,正月初五,午后,我到半扎古镇逛庙会。在文昌阁门口,意外遇见这里有个半扎曲剧团在半扎古镇陕山会馆关帝庙演出。

演出在一个屹立近三百年的舞台上进行。当天下午演出剧目为《桃园雨》。当天下午的演出即将开始。我戏瘾大发,在一位画着红脸的男演员地带领下,走上舞台,询问哪位是团长。那个画着红脸的男演员指着一个耄耋老婆婆说“她就是”。什么?眼前的老婆婆,看上去年龄会在八十以上,但是精神矍铄,慈颜带笑。我将信将疑,近前搭话,就这样,我认识了半扎曲剧团时年八十八岁的老团长何应老人。

半扎寨的关帝庙同时也是陕山会馆,也是民权小学旧址。从外面看古朴庄严的关帝庙,里边却是鲜活生动的庙宇和戏楼。关帝庙坐北朝南,庙宇前面有巨大的香炉,有十来通古碑;戏楼坐南朝北,与关帝庙面面相对,形成陕山会馆的中轴线,也是为了关圣帝君看戏方便。据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记载,戏楼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戏楼至今保存完好,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半,高十二米。它已经264岁了,在汝州现存为数不多的古戏楼中是最年长者。

戏楼系单檐硬山式建筑,飞檐斗拱,下衬四段透雕木刻;四根高约四米的方形青石柱,支撑起高大的屋顶。石柱上刻有精美图案,楼顶施青瓦;石柱正面,刻有两副对联,书法遒劲秀拔。内侧一副联,道是:

“盛衰一局棋,自古常如汉魏;

邪正千秋价,于今试看刘曹。”

外侧一副联,道是:

“当年那事非真,演出忠奸昭日月;

此地何言是假,看来赏罚似春秋。”

书文并佳,端非等闲气度,自是慷慨多气、蕴藉风流。

两天后,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七,下午,我与汝州市曲剧团名老艺人、因成功塑造《十五贯》中娄阿鼠形象而被送外号“老鼠精”“中原第一鼠”的崔占老师,一起再次驱车到半扎寨,观看以何应老人为首的半扎曲剧团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展示活动,当天恰有胡海伟、陈素贞等摄影家照相录像。

2月1日,农历正月十一,我与崔占老师再次专程赶到半扎古镇,与半扎曲剧团团长何应、村党支部书记任照伟、老艺人王振松、村剧团副团长陈扔等人,一起回顾半扎曲剧团的历史。

百年传承

半扎街演唱曲子戏已有上百年历史。早在高跷曲子登台前后,就有一批高跷曲子“玩友”在这里结社踩高跷唱曲子(当时俗称“玩故事”,以区别于所谓“下九流”的“戏子”)。

后来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许多名家,如许雷、郭老长、吕花、高法、戴宏选、乔金山、闫长水(绰号“小八响”)、高世龙(绰号“马大眼”)、宋文章(绰号“凹斗”)、戴立泽、樊大谦、樊二谦等。其中名气最大的是许雷。许雷(1895年-1977年),是距半扎寨三四里地的柏树吴村官庄人,从小放牛,幼年酷爱曲子戏,晚上偷偷步行到半扎寨学唱戏,白天仍然割草、放牛无误。他肯吃苦、爱钻研,勤学好问,终于功成名就,有“真打雷、铁嗓子”的美誉。他丑、生兼优,以丑取胜,是当时老汝州第一曲子名丑,是1926年临汝县农民同乐社高跷曲子首次登台的十六名参与人之一。其后他和朱万明(领社)、刘保才、李德娃、朱天水、吕花、陈玉保、朱六来等十数人巡演河南大部分县镇,逸闻遐迩。他为人称道的代表剧目众多,如《卖瓦盆》《活勾三郎》《对花庭》《柜中缘》《别相府》《白蛇传》《仙姬送子》《周老汉送女》《二堂认夫》等。百年间,锣鼓铿锵,胡琴悠扬,公子小姐,出将入相,生旦净丑,你方唱罢他登场,半扎寨的曲剧演出活动一直延续,曲剧演艺事业代不乏人。

半扎,这个地名好生奇怪。何故名曰“半扎”?有一种说法,据说,由于此地地处宛洛古道一个重要的中转站,“万里茶道”中途的一个文化遗产点,距洛阳与南阳都在二百里左右,过往客商行至此地恰至半途,却又常常需要在此驻扎歇脚,故而此地得名“半扎”。

百年前,这里商贾云集,驼队来往,曾有三十多家供行客、驼队等各类人物歇脚的客栈,人声鼎沸,驼铃声声,工厂林立,贸易繁荣,曾有数家卷烟厂、三十余座“龙拽磨”(水打磨),曾为万里茶马古道“襄洛古道”重要驿站,出入湖北与河南的一个驿站,诗圣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大约就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欣喜若狂地畅想从江南经由这里一路回到故乡洛浦的欢乐景象。曲子戏连同半扎古寨的古街、古楼、古河、古井、古民居、古墓、古碑、古树、古寨门、古风俗等一道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半扎古镇名列世界文化遗产“万里茶道”申遗项目遗产点。

1926年,汝州市农民同乐社玩友朱万明、关遇龙等十六人把高跷曲子首次搬上舞台,宣告河南曲剧正式诞生。随着民主共和、人人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戏子是下九流,死后不得入老坟”等落伍的旧观念逐渐土崩瓦解,河南曲剧由高跷曲演变为高台曲,中原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半扎同乐社也逐渐解下跷腿走上舞台。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前后,同乐社演变为半扎曲剧团;1966年更名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8年恢复古装戏并恢复“半扎曲剧团”名称至今。

代不乏人

1988年闫景文主编的《临汝县戏曲志》,载有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半扎街陕山会馆关帝庙古戏楼,也在传记、简介、名录等部分记载了半扎寨一带早期名老艺人许雷、吕花、高法、戴宏选、乔金山、闫长水、高世龙等人的事迹。

吕花,生于1908年,卒于1960年,蟒川镇半扎村人,主攻曲剧丑角,代表剧目是《杀惜》中的鳖保,艺术特色是“能处大”。高法,生于1912年,蟒川镇戴湾村人,曲剧须生,代表剧目是《三击掌》中的王允,艺术特色是“身架好”。戴宏选,生于1913年,蟒川镇戴湾村人,曲剧青衣,代表剧目是《赶夹州》中的周兰英,艺术特色是“唱功好”。乔金山,生于1915年,蟒川镇戴湾村人,曲剧青衣,代表剧目为《祭桩》和《劝坟》,艺术特色是“唱做兼优”。还有个稍晚的阎长水,艺名“小八响”,生于1920年,蟒川镇张湾村人,主攻曲剧青衣,代表剧目为《卷席筒》中的曹张氏,艺术特色是“做功好”。

何应,女,1935年生于蟒川镇蟒窝村。由于当时汝州市得天独厚的曲剧土壤,耳濡目染,少成若天性,她是呼吸着曲子戏的空气长大的。她的父亲何玉枝,与早期曲子著名琴师宋文章(艺名“凹斗”),是磕头换帖的金兰兄弟(那个纷乱的时代为生存而跑世界、为互相保护而义结金兰的人格外多,陕山会馆、关帝庙遍地开花也与商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金兰兄弟经常来往,宋文章常常以四处演出谋生,常常到何应家,何应在七八岁时就得以在宋文章地亲切教导下经常学唱曲子戏了。

何应老人讲,她八岁那年(约在1943年),“仙家娃”李久常、李玉林、宋文章等人在她家里排演《风雪配》,“仙家娃”饰演嫂子田氏,是个花旦角色,“仙家娃”排练“合线”一场时,把坐凳都给晃荡坏了。“天水唱,久常浪”,这“仙家娃”不仅扮相俊美迷死人,浪起来更是让人神魂颠倒。

当时七八岁的小姑娘何应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爱唱爱跳。宋文章看在眼里,灵机一动,对何玉枝说:“老哥,你看你这女儿乖巧伶俐,爱唱爱跳,腔也不赖,为啥不叫他学唱戏嘞?”何玉枝说:“行呀!跟谁学嘞?”宋文章爽快地说:“用找别人?跟我学呀!”就这样,何应成了宋文章的徒弟。但是她的母亲打心眼里反对女儿演戏,何应为了学戏不知挨了母亲多少顿打。虽说母亲不支持,祖母却因为爱看戏又疼爱孙女,十分支持孙女学戏。

自八岁拜师起,何应与曲子戏结缘已经八十多年了。

缘定一生

何应自幼与曲剧结缘,结缘就结一生缘。

何应十五岁时正式登台演戏,学唱《周老汉送女》(又名《于宽休妻》,还有《压塔》《祭塔》(这两个戏都是早期曲子戏“白蛇传系列”中的折子戏)和《搬窑》(王宝钏系列)等戏。初次登台时,唱《二进宫》,因为年龄小胆子小,吓得不行,浑身发抖,抖得把椅子都给抖跑了。但是一回生,二回熟,再以后上台就逐渐适应了。

登台七十多年来,何应与大谦、二谦等同伴到山西垣曲一个曲剧团唱过一年多,在蟒川镇郭保曲剧团唱过五年,在郑小营曲剧团又唱过五年,在伊川县水寨张建青曲剧团唱过二年,还在宝丰县观音堂曲剧团唱过二年,后来就成了半扎曲剧团的领头人。

何应带着半扎曲剧团除了在家乡一带演出之外,还走南闯北,到过宝丰,到过鲁山,到过平顶山,到过许昌,到过南阳,到过内乡,到过镇平,到过湖北岷河,到过山西垣曲,到过郑州,到过新密,等等。一九六几年在平顶山工人文化宫露天舞台“小百花舞台”售票演戏,受到热情欢迎,演了一个月没出工人文化宫。近年还在积极参加汝州市业余剧团会演。

1960年前后,半扎曲剧团主要演员有何应(正旦)、张转(彩旦)、樊杏(花旦)、巧(文生)、张儿子(花脸)、王保奇(男,反串花旦)、郭松山(武生)、郭肖兰(武生)、吕定(二花脸)、吕增(红脸)等。

后来到现在,剧团的演职员,演员有何应、陈仍(胡子生)、王芳(文生)、王密(老旦)、王贤(青衣)、戴素玲(闺门旦,青衣)、李书杰(老生)、杨红杰(净)、张艳品(娃娃生)、张英枝(青衣)、芦龙(老生)、王改妮(女,黑头,五把叉)、樊大谦(须生,武生,二花脸)、樊二谦(花脸)、彭双(青衣)、樊现玲(彩旦)、杨提(帅旦)、杨奎(女,反串老生)、胡凤云(彩旦,五把杈)、宋艳(女,反串相公)、郭云(老旦)等;乐队文武场有王振松(曲胡)、刘国正(司鼓)、关仁义(大弦,二胡)、李务山(大弦,大胡)、黄爱国(铜器)、仔(铜器)、张根现(铜器)、张振记(唢呐,笙)、李扎娃(电子琴)、吕同新(二胡)、樊高台(调音师,灯光)。

剧团团长何应,业务副团长王振松,副团长陈仍、王芳,音乐设计、导演王振松,服装张暖。

多年来该剧团演出过《周老汉送女》《二进宫》《白蛇传》《王宝钏》《樊梨花》《穆桂英挂帅》《哭红堂》《招风树》(又名《刘统勋私访》,系《刘公案》系列之一)、《铡西宫》《取西川》(又名《收马岱》《对抓》)、《游龟山》《劈山救母》《刀劈杨藩》《毛洪跳花墙》《收岑彭》《南阳关》《地塘关》《老北京》《桃花庵》《小姑恶》《小姑贤》《王大娘钉缸》《怕老婆顶灯》《狐狸仙闹书馆》《王小赶脚》《傻子相亲》《劝坟》《兰桥会》《三子争父》《拉荆芭》《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收租院》《党的女儿》《社长的女儿》《台湾人民盼解放》《陈三两》《柜中缘》《桃园雨》《三女拜寿》《丁郎认父》《大登殿》《狸猫换太子》大小四五十部戏。其中多数是曲剧,也有少数是豫剧,如《穆桂英挂帅》。这些戏中,何应多数情况下担任主要角色。如白蛇娘子、王宝钏、穆桂英、陈三两、胡凤莲、三圣母、皇太后、佘太君、淘气母、薛丁山母、兰瑞莲、大秀、金萍、银萍等。

2024年12月的一天,崔占、李国现、唐泽驹等人再次来到半扎村观看何应老人带领半扎曲剧团排戏,为过年演出做准备了。何应老人依然精神饱满,风采卓然。不由使人感叹:小调曲子不仅治大病,还能让人健康长寿,实在是民族瑰宝!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