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和希望工程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出版发行刘国朝到汝州技师学院讲授思政课消防安全   人人有责艺海扬帆展风采   巡察助力谱新篇拒绝隐患车辆守护出行安全守好“四大底线”构建安全大格局汝州冬游精彩多,邀您共赴冬日之约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667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2-27

习近平和希望工程的故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系。进入新时代,共青团要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2019年11月19日,在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深情寄语。

自1989年至今,35年风雨历程,这项以“希望”命名,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为初衷的社会公益事业,传递了党的温暖,点亮了数以百万计青少年的梦想和未来。

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时刻把青少年教育培养放在心中重要位置,始终对希望工程念兹在兹,留下一个个感人故事。

“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希望工程”

“冬梅很励志,考上福建师范大学了,我很高兴。一个贫困家庭走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我离开福建,县里的同志要替我多给予关心照顾,让孩子在大学里更好地成人成才。”2002年10月,离开福建到浙江任职前,习近平特别叮嘱平潭县的同志照看林冬梅。

1994年,就读于福建省平潭县新门希望小学的林冬梅,学习成绩优异,但因家里贫困交不上学费。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通过希望工程对接资助了这名贫困失学儿童。

按照当时规定,受助学生小学毕业后,资助人可以不再提供资助。但连续12年,习近平一直资助林冬梅,直到大学毕业。

直到今天,林冬梅还记得,30年前的那一天,习叔叔冒雨到她家里看望,和蔼地对她说:“你好好地努力学习,不用担心学费交不起,我就是来帮助你的”“参加希望工程帮助濒临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参与的同时,自身也深受教育”。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温暖了林冬梅的心,点燃了贫困学子成长成才的希望。

八次看望、五次回信,习近平的关心关怀始终指引着林冬梅的成长之路。“习叔叔在我心中播下了希望、奋斗、感恩的种子,教会了我踏实成长、自立自强,教会了我关爱他人、回馈社会。”参加工作后,林冬梅通过希望工程资助了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将这份关爱传递下去。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扶贫必扶智”……无论在地方还是中央工作,习近平始终牵挂着山区孩子的健康成长。他深知,只有打破“穷”和“愚”的恶性循环,“弱鸟”才能展翅高飞。

寒冬时节,陕西省延安市杨家岭革命旧址旁的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内,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在操场上跑步锻炼、笑声不断。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留下满怀深情的嘱托:“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所小学,习近平曾两次通信、两次到访,有着特殊缘分。

早在1995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发起“千家企业建千校”爱心活动,杨家岭小学获助重建。当年3月,习近平给学校校长写来一封信。信中说:“有机会通过捐建希望小学与你们建立联系,很高兴。帮助老区、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学生入学困难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一项富有意义的内容。”

当年4月,习近平在福州出席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捐建仪式,指出“希望工程作为文明工程和人才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在同一蓝天下的少年儿童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今天与明天”。

在梁家河,办扫盲班;在正定,为山村小学捐款;在福建,启动实施“闽宁万名失学儿童救助工程”;在浙江,要求设立“希望工程”基金,保证民工子女有学上、上得起学;在上海,嘱咐希望工程继续努力……

一路走来,习近平身体力行,传递真情和温暖,用“希望”的光芒照亮莘莘学子成长成才之路。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希望工程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社会各界人士都要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希望工程。

35年来,平均每天有580多名困难孩子得到希望工程资助。希望工程锲而不舍地追求一个朴素目标:让每个孩子不再因为贫穷而失去课堂。

“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看到来信,我回想起20年前为你们学校培土奠基的情景。”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情真意切的回信。

之江小学的前身是半山腰上的一所山区小学。山高路陡、校舍老旧,学生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一些孩子天不亮就得出门上学。

2004年初,在国家东西部协作机制下,之江小学成为浙江在南充援建的160多所希望小学之一。那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这里为学校奠基,殷殷嘱托“要把这座学校建好,让山村里的孩子早日成才”。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如今的之江小学图书室、种植园、塑胶跑道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校园内,一块镌刻“感恩”二字的大石头格外醒目,上面还有两排小字:“浙江省对口援建,铭记2004年5月17日”。

(下转第2版)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