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香缭绕过汝城。
甲辰年孟冬时节,寒意渐来,一场牵动洛阳、汝州两地的文学盛宴,如花开正艳的牡丹,香儿氤氲,让古老而又年轻的汝城乍寒还暖。
11月15日上午,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由洛阳文学院、汝州市委宣传部、《牡丹》杂志社主办,汝州市文联、汝州一高、汝州市作家协会、汝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汝州众多文友翘首期盼的洛阳《牡丹》文学杂志基层创作汝州交流会,在位于汝州科教园区的汝州一高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
这一活动为当地文学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与专业文学平台深度交流的宝贵平台,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汝州文学创作的土壤。
文学因雅集而多彩。
交流会还邀请了登封市、新密市的基层作家朋友前来交流学习。
“汝州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茫茫伏牛,西临古都洛阳,东望黄淮平原,北汝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汝州是历代郡州治所,从公元606年的隋朝设立汝州以来,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汝州人杰地灵,汉代宰相韩安国、唐代诗人刘希夷出生于汝州,上古贤士许由、诗人李白、刘禹锡、苏轼、苏辙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和优美诗篇。”汝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魏富申一席话,为当天的文学交流活动定下了诗情画意的基调。
交流会由汝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郑远祎主持。
汝州一高党委书记程国文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学创作活动在广大师生中的蓬勃开展情况,勉励广大学子多读书、读好书、做好文,从文学书籍中汲取人生奋进的营养,让青春不负韶华、闪亮多彩。
“我上学时在临汝县办的《汝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长诗,这是我与文学的第一次结缘。1981年洛阳地区成立,地区的文学杂志《洛神》创刊,洛阳师专推荐优秀学生去《洛神》当编辑,我被学校推荐上,但没去成。后来去豫西师范当了一年老师,到1982年,我最终被洛阳地区文联选中,到《洛神》当小说编辑,从此走上了文学编辑与业余文学创作的专职道路。”洛阳市文联原主席、洛阳市作家协会原主席、《牡丹》杂志原主编张文欣,深情讲述了自己成长历程中与文学的深深情结。他说,他的整个工作生涯都与文学、文字有关,从一名普通编辑到编辑部副主任,再到杂志主编,最后走上文艺事业的领导岗位。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坚持读书与学习,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先后在《中国作家》《十月》《人民文学》《莽原》《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累计发表出版文学作品近400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韩文等。
“文学成为我一生中人生转折和变化的纽带,结识文学,是一种幸运。文学成长了我,也成就了我,自己能够成长与进步,得益于五个方面,得益于兴趣和爱好,得益于坚持不断的学习,得益于环境的熏陶,得益于师友的教导和鼓励,得益于时代的机遇。几十年养成读书和学习的习惯,直到现在,虽然身体不太好,但我每年都要买10本以上的书,一有空就读书。同时读过之后记日记、写札记,这么多年记了60多本日记,有数百万字。”乡音乡情,张文欣老师亲切朴实的话语,不时引起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浓郁的乡音,真挚的文情,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炽热的“文学青铜”。张文欣老师一个多小时的讲座,让大家如饮甘醇、意犹未尽。“文粉”青年,求签名,在老师的座位前排起了长队……
文学的狂热继续在这座学术的殿堂发酵。
一直在黑暗里默默狂奔的文学创作者,如何才能找到一盏指路的阿拉神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漫天飞雪中成为一枝扑鼻香的蜡梅?如何达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语言奇境?凡此种种瓶颈,一直是广大基层作者难以释怀的困惑。洛阳文学院院长、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小朋的讲座,真如醍醐灌顶。
“我当年读大学时写了第一篇小说,厚厚一大摞手稿,寄给了一家文学杂志,毫无回音。后来做了编辑才知道,自己当年的那篇小说没有自己的署名和联系方式,即使可能被编辑选中也联系不到我呀。所以大家在投稿的时候,要给到编辑更多的作品信息、作者信息,比如作者的姓名、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稿费的银行卡号、开户银行,最好在发送稿子附件的同时,再附上几十个字的短信,介绍作品的题目、体裁、主题,写上请编辑拨冗斧正的话,以此引起编辑的足够注意。”王小朋的话,中肯中的。
“一篇小说,如果完全按照作者事先确定的构思写完,大概率不是一篇好作品。好的小说,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完全推倒作者最初的构思,写得很意外,大概率是一篇成功的小说。一篇好的小说,开头要反复改、甚至推倒重来,让人惊诧、想读下去;中间要有动力,靠叙事去支撑,运气要足;结尾要意外、拍案惊奇。散文也是这样,不要一大堆空洞的抒情,情感的聚焦一定要靠叙事去实现,就像知名作家李娟的散文《我的阿勒泰》能拍成电视剧一样。”王小朋妙趣横生的一席谈,惊醒梦中人。
“文学是一条开辟幸福人生的金光大道。祝贺在座的各位都找到了一条丰富人生、拓展智慧的金光大道。”洛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鋆宝知识渊博、妙语连珠,他以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为纬,以精彩绝伦的文学为经,编织起洛阳、汝州两地继往开来的文化融合大圈。
他说,汝州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汝州两地文化交流与融合源远流长,《牡丹》杂志在汝州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牡丹》杂志将立足河洛文化圈,为汝州的文学创作提供最大的支持,把更多的版面留给河洛文化圈的广大作家朋友。希望《牡丹》杂志今后进一步加强与汝州广大作家、文学爱好者的交流,也希望汝州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多支持杂志社的工作,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繁荣两地的文学事业。
语落成花雨,遂作遍地彩。
“这次交流会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前行的方向。以前我总是在黑暗中摸索,现在我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勇气。”汝州本土作家徐正国在交流会后激动地说。
春风化雨,牡丹弥香。只要花香处,便有文雅集。此次汝州交流会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知识分享会,更是一次文学梦想的点燃仪式。它为汝州的基层创作者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文学天地的窗户,让他们看到了自己作品提升和发表的可能性。同时,这也加强了《牡丹》杂志与基层创作者的紧密联系,为杂志挖掘更多优秀的基层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次交流会地推动下,汝州的文学创作将会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更多优秀的作品将如牡丹般在文学的花园中傲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