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加快中部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成效斐然
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增强、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等方面。
形成了两大国家级城市群。分别为中原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其中,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并通过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平顶山、济源等地区性中心城市构建了紧密的联系网络。作为中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原城市群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的陆桥通道与京广通道交会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这一城市群不仅有助于打通全国城市群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推动我国东南西北的经济联动发展。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一个明显的变化体现在人均经济指标上,近年来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距逐渐缩小。对于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郑州而言,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6万亿元人民币,位列全国城市第16位。这一数据反映了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引擎的重要地位。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核心驱动力。长期以来,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偏重,第二产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带动了经济较快发展,提高了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中部六省产业格局实现了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当前,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同时,先进制造业从东部向中部地区持续转移,促进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推动了中部地区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科技创新发展较快。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不仅依赖于地区自身的创新要素,还依赖于创新要素在区域内、区域间实现何种配置。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中部地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一系列政府创新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创新要素向武汉、合肥、长沙、郑州等中心城市集聚,与此同时,武汉光谷、合肥创新中心、郑洛新自创区、长株潭自创区发挥了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校人才优势显著,行业间技术关联度高,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近年来,作为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区域,中部地区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等中部城市群相互补充,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太原、合肥、洛阳、南阳、襄阳、湘潭等中心城市和大中城市集聚作用日益凸显,周边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不断提升。近年来,无论是在人口总量还是在人口增速,郑州成为中国内陆城市中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的集聚会随之带来一系列发展优势。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目前,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占比高,中部六省资源型城市占六省总城市数量的比例接近1/2。而资源型地区容易遭到“资源诅咒”,使得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水平高度相关,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中部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黄河流经中部六省中的河南、山西两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突出,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当前中部地区加强了沿黄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日益改善。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
中部地区经过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的发展,呈现了以下五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经济增长从不平衡向相对平衡演变。在近十多年的区域政策实施过程中,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正在从不平衡逐渐向相对平衡演变,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逐步提高。在新的发展阶段下,中国经济发展逐渐由关注“数量”转向关注“质量”,也对中部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除了需要保证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外,还要更加关注提升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引领地区经济向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缩小区域间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
产业结构从不协调向相对协调变迁。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指导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正从不协调向相对协调转变,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转型,制造业快速发展。但是,在较长时间内中部地区仍以承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中部地区制造业创新能力与东部地区相比有待增强,当前阶段产业转移取得的升级效果有待提高,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为促进中部区域繁荣、缩小区域差距,需要更加重视提高先进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加速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创新活动从分散向集聚转变。近年来,中部地区创新要素由分散向集聚转变,提升了中部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但是,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的创新差距仍较明显,创新资源仍处于向核心区域集中的阶段。对于远离这些中心城市的中部城市而言,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并不明显,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区域技术创新和协同创新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深化。随着投资红利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需要特别关注区域技术创新和协同创新,充分挖掘潜力,强化科创合作,探索跨区域创新合作机制。
城乡关系从分割向融合转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农业生产出现规模化现代化;城市间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分工日渐明确,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同时,借助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就业岗位有一定增加,中部劳动力出现回流态势。但是,当前中部地区城市群辐射作用相对有限,内部经济联系并不紧密,直接导致了大部分城市人口向外流失,人口增长较为缓慢,地方经济发展缺少动力,当前中部地区区域整体城镇化率仍有待提高。
生态环境从失衡向协调修复改善。近年来,尤其是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生态修复取得一定的成效,中部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周边的生态环境从相对失衡逐渐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改善。但是,新时代黄河流域全面深入转型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加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治理力度,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议
为实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二○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和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中部地区应以城市群为依托,着力推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文化发展质量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等显著提高。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形成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促进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通过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等的发展,打破地区封锁,促进资源要素在跨行政区范围内配置和流动。中原城市群内部存在显著的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需要在加强各城市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中心城市与都市圈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格局,并推动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差异化发展,以支持城市化地区形成新的发展动能。对于一些跨省区的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要在国家的支持下,举中部之力共同进行建设。
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部地区地理位置适中,承东启西、接南连北,是国内综合交通网络枢纽地带,也是大规模的潜在内需市场。要立足中部崛起战略把握好扩大内需的战略基准点,融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发展格局之中。一方面,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通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主动参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并进,提高国内国外市场对接水平,加大开放力度,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支点,而中心城市的发展又依托于城市群和都市圈。中部地区的武汉和郑州是九个国家级中心城市中的两个,也是正在建设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随着多中心城市格局顶层设计的逐渐清晰,空间结构优化的任务愈发重要。因此,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群发展的引领和支撑力量,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科技、文化和创新能力,通过引进高端产业和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协同发展,提高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为整个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快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以解决当前竞争力不足、产业规模偏小以及高层次产业人才供给不足的瓶颈问题。
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将有利于以郑州市、洛阳市为代表的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紧抓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在此背景下,应通过经济功能区和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与此同时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加快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紧抓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引导区域内制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在不同主体间有效对接。其次,要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围绕制造业集群打造制造业高效服务体系。最后,要健全配套保障措施,优化创新环境,吸引龙头企业,鼓励技术创新,保障创新人才供给。
重视跨区域合作,加强紧邻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目前我国区域间的联系越发紧密,行政区域的分割可能会导致不同省份之间的恶性竞争,只有加快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破制度性障碍,才能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促进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助力中部地区各省份高质量发展。因此,中部六省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思路,寻求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甚至是一体化发展,这是区域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部六省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等,和其他紧邻区域的重大战略加强跨区域合作,借助紧邻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促进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