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在庙下镇寺上村和小寨村,种植大户王顺奇、吴会强正在组织村民们收获甘薯,虽然生产区域不同,但甘薯的收获与销售都已经接近尾声。
“我是种植大户,又种了这么多年,有固定的客商,一到刨红薯的季节,信息在手机上一发出去,全国各地的客商都过来了。”王顺奇笑着说。
甘薯丰收了
“我今年总共种了400多亩,现在还有100亩未收,从目前来看,基本上算是丰收了。”正开着铲车往三轮车上转运白皮甘薯的吴会强说。
两位种植大户的好收成,是我市整个甘薯产业园区的生动写照。由于后期天气适宜,今年园区种植的数万亩甘薯喜获丰收。
从甘薯种植到鲜薯销售到深加工,近年来,汝州市大力发展甘薯产业,着力构建优质甘薯生产体系、绿色农产品加工体系、专业化市场物流体系、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五大体系”,以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支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小小甘薯正在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这几年,我们在市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与河南科技大学签订种苗种植协议,订单种植种薯200余亩,同时种植甘薯400多亩,优质种薯带来好效益。”甘薯种植大户、冰倩家庭农场负责人吴会强介绍说。
近年来,汝州市着力构建优质甘薯生产体系,加强与河南科技大学合作,建成优质甘薯脱毒种苗中心,发展脱毒甘薯种苗基地400亩。引导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优质甘薯规模化种植基地7万余亩,带动种植甘薯面积11万亩,优质甘薯供应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利用财政奖补资金,建成甘薯保鲜储藏设施7个,引导带动甘薯加工企业自主投资建设甘薯储藏设施,提高甘薯收贮能力和加工生产水平。
务工的村民
眼下正是“三粉”的生产销售旺季,在甘薯产业园区内的东都粉业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生产线旁紧张作业,车间内的小型叉车往外转运包装好的产品。而在公司门口的产品展示大厅,线上销售工作人员在忙着打印快递单。“昨天接了9000多单,当天下午下班前转过来的单子,直接全部发货。下班后直播间转过来的单子,第二天上午必须全部打完快递单发货。上班时间,需要一直坐在这儿打单子。”工作人员张晓蒙说。
着力构建绿色农产品加工体系。我市以东都、康隆等龙头企业为基础,组建庙下镇甘薯加工联合组织,通过统一原材料供应、统一加工生产标准,对现有甘薯加工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建设污水处理厂,完善淀粉加工、粉条生产等企业环保设施;对接生猪产业,将甘薯加工废料发酵用作饲料,实现甘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
着力构建专业化市场物流体系。统筹甘薯加工仓储基地,通过统一改造、统一包装,建成甘薯制品仓储物流中心1个。加快拓展甘薯粉制品市场,开设粉条、粉面、粉丝等专用门店十余家;打造甘薯主题公园1座,建设甘薯制品展厅,展示甘薯产品五十余种。同时,搭建电商平台,实现甘薯产品线上销售、直播销售。特别是东都实业的“其家昌”、乡思实业的“乡思”系列产品已进入丹尼斯等大型连锁超市。
走进甘薯产业园区育苗基地,数十座大棚错落分布,工人们正在腾茬整地。大棚外边竖立着一个个1米多高的粗管子,粗管子连接着各个大棚内的黑色细管子。“这是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全部由电脑操作,一分钟滴几滴水、几滴肥料,都通过事先设定实现精准控制。”一技术员介绍说。
东都粉业生产车间
我市着力构建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甘薯种苗繁育推广,利用河南科技大学甘薯产业研究院技术力量,筛选甘薯主推品种,建设甘薯品种展示田50亩,引进试验示范品种37个。与河南工业大学建立战略合作,设立甘薯粉制品实验室,定量分析加工的粉制品质量;改造传统甘薯加工工艺,研究开发甘薯加工设备,目前甘薯初加工、深加工产品63个,粉条、粉丝、粉皮等产品年产量25万吨。强化职业农民技能培育,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河南科技大学专家专题培训,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0人,催生甘薯种植大户300余户。
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园区生产的甘薯又好吃又安全。园区积极改进甘薯生产方式,建设绿色甘薯种植基地8个,提升甘薯质量;加大秸秆还田补助力度,园区内秸秆粉碎直接还田面积达12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93%以上。建设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智能监管与全程追溯管理平台,新设立农产品质量监控点12个,甘薯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程可追溯;加大甘薯产品抽检频次,园区内全年市级农药残留快速定性检测样品1000个,定量检测样品100个,产品合格率达100%;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承诺制度,累计开具合格证3129张。累计培育产品品牌63个,汝州甘薯、汝州粉条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汝州市累计培育甘薯加工企业73家,年产量25万吨、产品种类63个,年产值30亿元,打造了“东都”“三阳”等多个知名品牌,初步估算,园区甘薯加工产品销售量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5%以上。越做越大的甘薯产业带动周边农民就业人数3.2万人,其中二三产业农民人均收入达2.66万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4%。
甘薯产业,正在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一张甜蜜名片。
郭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