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美丽河南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强国建设期待更多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应用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632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1-08

多方协同形成合力

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

沈颖尹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新形势、满足新需求,需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畅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健全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推动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同时也应看到,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现有高技能人才在数量上和结构上均存在不足,无论是解决生产难题、助推产业升级,还是攻克关键技术、转化创新成果,都需要进一步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

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结合各类课程的专业属性、教育功能,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深化学生对匠心、匠艺、匠德的认知与理解,引导他们专注持续地在一个领域内钻研,不断探索技艺提升路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构建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引进大国工匠进课堂,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及行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教材,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共性技术以及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等,开发实训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技能人才,既“高”在专业教学打下的扎实基础,又“高”在实践积累掌握的高超本领。企业作为经营主体,为高技能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应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企业文化理念,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引领作用。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技能提升为主线,针对不同技能人才开展螺旋式阶梯式培训。优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构建以技能和工作业绩为主要评价维度的评价体系,实现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探索实行年薪制、岗位分红等激励办法,增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认同感。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党委和政府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统筹作用。坚持党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注重做好党委联系服务高技能人才工作,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和考核范围。应加强政策支持,从多方面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如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省级统一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加强技能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库;组织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完善高技能人才相关表彰奖励政策,提高其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提升其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利用各类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活动,通过解读政策、分享案例、挖掘事迹等,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关心、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来源:人民日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