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就有一个想法,写一个上学“四部曲”,也算是对自己一生学业阶段的总结。小学、初中、师范都写完了,独缺了大学,却搁置多年,迟迟不敢动笔。原因无它,自己其实没有真正上过大学。身为堂堂七尺男儿,一辈子没进过军营,没上过大学,恐怕是最大的憾事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初中毕业时,由于家底薄,怕读不起高中,只好报考了师范。师范毕业时,本来有百分之零点五的参加高考指标,也由于一名之差而失去了走进高考考场的机会,仅落了个优秀毕业生的虚名。话说回来,即使进了考场,也不一定考得上。那年月考个大学多不容易呀。于是,理所当然成了一名光荣的小学教师。
十八九岁正是憧憬未来的年龄,刚从学校毕业又走进学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我每天生活在怨天尤人里,每每对日抒怀,望月长叹,总也适应不了生活的转换,理不平大起大落的情绪,浑浑噩噩中,竟有点自暴自弃。是自学考试让我看到了曙光,不再沉沦。
那时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有志青年都错过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成人教育非常火爆,电大、函授、自考、职大、夜大,名目繁多,形式多样。现在职大、夜大都没了,电大、函授改成远程教育了,只有自考还经久不衰。
相比之下,自考比较灵活,每年四月和十月组织两次考试,只要好好学,把十几门课程都考过了,就可以拿到毕业文凭。最重要的是省钱,仅在报考时交几十块钱报考费就可以。对于一个刚刚师范毕业月工资就百十块钱的年轻人来说,自考无疑是最佳选择。
1991年秋季,我去县自考办报名。由于当时的一代身份证是在师范二年级时办的,还不到三年,负责报名的人非说我是在校生,不让报。无奈只好到人事股查阅当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介绍信,让人家出具了证明,才报了名。从此,便踏上了漫长的自考之路。
考虑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我报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是第一次报考,提前没买教材,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了上师范时学过的现代汉语和教育学。不曾想竟然都考过了,教育学还取得了八十多分的好成绩。为了省钱,接下来的考试中,我仍然没有预订自考通用教材和辅导用书。能借用别人考过的教材就借,实在借不来就托熟人在郑州购买。也没有参加过集中辅导,全靠自己一本书一本书啃。记得最难学的是古代汉语和古代文选,古代汉语考了两次才过,古代文选共四册分两次考试,我记得考过了一次,另一次考试没通过。可能是难度太大,后来课程调整,古代文选只要考过一次就行,可以另选一门比较简单的公共关系学。
自考的道路是艰辛的。也许是年轻浮躁,开始时,总是静不下心。夜深人静时,批改完当天的学生作业,备了明天的课,才有时间拿起自考书籍,看着看着便觉睡意朦胧。那时候也没有电脑,完全靠自己一遍一遍地理解、记忆、琢磨,有些课程学起来实在感到吃力。为了提高通过率,我每次考试只报两门课程。有一次因忙于工作,竟忘记了报考,待到想起时已错过了县里的报名时间,只好去市自考办给人家说了半天好话,才让报了名,幸运的是那次报考的两门课程全考过了。最难忘的是每次参加考试时在考场外候考的情形,那时参加自考的人很多,考试前,考场外到处都是带着干粮、拿着学习资料临阵磨枪的自考者。有的是白发苍苍的民师,有的是正值中年的公务人员,相比之下我还算最年轻的。或低声吟诵,或默背无声,时而摇头叹息,时而皱眉蹙额,神态各异,不一而足。至今回想起临考前那紧张又焦虑的心情,仍感慨万千。
历时五年,直到1996年,我才终于拿到了由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河南大学共同颁发的毕业证书。手捧这本饱含艰辛和汗水的红绒烫金证书,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五年啊,实在不易!感谢自考,这不仅是一条通往梦想之路,更是一条励志之路,圆梦之路。
也就是自考毕业那一年,当时我已经被借调到镇政府工作,县委党校到镇上宣传招生,说是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和县委党校联合举办经济管理本科函授班,几个同事便商量着一块报了名。不曾想,考试结果出来,只有我一个人被录取了。
函授班采取集中授课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每当周末,放下一周的辛苦劳累,从镇上坐班车到几十里地的县城,再步行三四里到县委党校,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课做笔记,重新找回上学时的感觉。工作之余,认真翻阅教材,按时完成作业,全力以赴备考。1998年12月,我顺利通过各科考试和毕业论文答辩,获取了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
本想着自己这辈子的大学学习就此画上句号,也是机缘巧合,十多年后,我已是一名乡镇领导干部,为了弥补知识的欠缺,也为了给紧张忙碌的生活减减压,我又报考了省委党校领导干部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班,开始了新一轮的在职学校教育。
在职研究生学习教育亦是采取集中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每学期集中授课两次,每次七八天时间。授课老师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教授,课讲得很好。课程既有政治理论,又有专业基础理论,包括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等,帮助学员深入理解经济运行规律和机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时间在基层工作,忙于日常事务,这些知识平时都很少接触。因此,我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深入探讨,不懂就问,谦虚得像个小学生。乡镇工作任务繁重,突发事件也比较多,集中学习的七八天时间往往坚持不下来,需要向班主任请假。记得第一次考试,头天晚上刚到学校,因单位有急事又急匆匆赶回来,第二天未能参加考试。这是我自上小学以来第一次缺考,当时心里难受了好几天。所幸学校管理很是人性化,给缺考或考试不及格学员一次补考的机会,不然恐怕毕业都难了。
毕业时,我运用三年所学知识,以我县为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新时代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及建议》,受到指导老师的好评,并顺利通过答辩,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三年在职研究生学习是充实的,忙碌的,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增强了本领,也让我收获了友谊,重温了同窗之情。一直到现在,偶尔闲暇,拿出通讯录,一页页翻看,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在一块共同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又会浮现在眼前,也成为我一生的回忆和纪念。
虽然由于生活条件和时代原因,我与大学失之交臂,可没有围墙的大学校门却永远为我们这些错过机会的人敞开,弥补了人生的缺憾和不足。而今我已到知天命之年,可每每回想起这些“大学”经历,都激励我勇往直前,不敢怠慢人生。再细品,一个人能够坐在学校里学习固然是幸福的,但人生的经历却是最重要的。大学并不是全部的人生,人生才是永不毕业的大学。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活在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应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对经历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
生活和人生是我们一生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