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是独特乡土资源孕育的地域产品,也是一个地方独具一格的重要标志。时下,蔬菜包括许多农副产品在丰收之后无法及时售出,许多农民常常为销路发愁。其中,除了产品没有适销对路外,品牌不响亮也是产品滞销的重要原因。
如今市场开放,竞品众多,“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要求农民必须加快品牌创立和创新意识,强化标准,打出特色,从各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自古至今,每个地方往往都拥有一批具有自己本地特色的著名土特产。哪个地方农产品丰富、土特产盛名,哪个地方的经济就会发达,农民也就比较富裕。比如历史悠久、香脆可口的涪陵榨菜,质量长期保持稳定,产品畅销,每年都能卖得好价钱,还大量出口海外,效益可观。然而,一些地方知名度较高的农副产品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有的忽视品种改良、科技培育,产品质量日益低劣,失去市场;有的因土地调整,没有场地发展,从此销声匿迹;有的规模小,不成气候或扩展不力,渐渐萎缩。
由此可见,农副产品没有“终身制”,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创新拓展,与时俱进,才能长兴不衰。
让“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既需要有立足土特产延伸产业链的思维,也需要有跳出土特产看“土特产”的视野。要创农副产品的自主品牌,除了要重视其内在质量外,还要增强品牌意识,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再好的产品,如果老是“藏在深闺人未识”,那也只能顾影自怜了。所幸的是,我市一些农民已创立土鸡蛋、蜂蜜、水果等土特产品牌,比如著名的“三粉”等产品,虽然目前还有待提高,但只要知难而进,就一定能迎头赶上。
在全国上下重视“三农”、支持“三农”、促进“三农”发展的新时期,广大经营者和生产者应增强拓展农副产品的意识和自觉性,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发挥各部门在良种、科技、信息、市场等多方面服务的优势,生产、加工具有本地特色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宗高档的优质产品来适应市场需求。
窃以为,农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应以培育优质产品为主攻方向,要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我市有不少老牌农副产品,应珍惜其品牌声誉和已拥有的市场,以创新取胜;要加强技术改革,培植无公害的绿色优质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要重视深加工,创出一系列高档次产品,实行新鲜产品、加工产品一齐抓,提高附加值,增强效益;要创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信誉。
一份份土特产,既承载着无法割舍的乡愁,也映照着广阔的消费市场。
相信只有把握市场,注意分析市场新动向,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和优势,因地制宜进行拓展,就一定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