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汝县民兵、工、青、妇组织的建立与开展工作老行当之天地之间有杆秤三皇轿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586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8-22

老行当之天地之间有杆秤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

清代宫廷剧《宰相刘罗锅》曾和它的这首主题歌一样风靡一时。歌中的那“杆秤”,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衡量工具。

老百姓口中所说的“定过准星”“半斤八两”“斤斤计较”这些词语,其实说的也是“杆秤”。由此可见,“杆秤”不仅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尤为重要。即便如今传统的“杆秤”已被电子秤、机械秤、弹簧秤、天平等更为先进的衡量工具所代替,但那个“秤”字却不离不弃,如影随形,始终相伴左右。

秤,也叫杆秤,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进行商贸活动时用于称重的工具。

记得小时候上学,路过中大街的一家衡器社,经常看到里面的人在“乒乒乓乓”地敲敲打打,那是因为,秤杆上的准星是要用黄铜丝钉上去的。而每杆秤上的准星虽小如针尖,却多到不计其数,一个一个钉上去,自然是繁琐而日常了。

抛光、定位、分位、钻眼、打秤星、打磨……

手工制作杆秤有一百多道工序,号称“百工之首”。钉秤绝对是个精细活儿,其制作工艺每一道都得小心谨慎对待,稍有闪失,秤就会出现偏差。那才真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钉秤匠在古时是高级手艺人,需要会三种匠人的技能:制秤杆是木工活;打秤刀、秤钩是铁艺;制秤盘是糊皮活(今叫钣金)。其中的木工活工序大致有:冲料、刨圆、磨光、浸泡、加工、钉秤星、再磨光,然后装上秤砣、秤盘,即算大功告成了。

钉秤整个过程涉及精确的测量和细致的手工操作,以确保秤的准确性和耐用性。钉秤的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包括铜丝和铝丝,其中铜丝使用更为普遍,因为铜丝氧化后颜色和刻度保持得更好。

据一位老钉秤者说,他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学,一直做了四十多年,经他钉过的杆秤,起码也有上万根之多。那不仅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更是他一辈子的心血。

相传,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他依据北斗七星加南斗六星在秤杆上刻了13颗星。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加上了“福禄寿”3个星花,定16两为一斤。秤杆上的16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个星来表示,俗称“柴秤星”。另外,第一颗星又叫作“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宋朝朱熹在《水调歌头雪月雨相映》这首词中写道:“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

由此可见,“定盘星”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排出一把秤的秤星位置,这就需要“和斤两”,比如一把称重量10斤的秤,先以等于秤的总称重量的物品天平定位,以水平的位置定下秤锤在秤杆尾端的位置,定下总数后,再用铅笔在秤杆上拉出一条直线,平均细分出斤、两、钱的定位。不管里面是否有丝毫误差,这个整体的大数一定要准确无误。

钉秤开始,匠人就需要选择一根上好的木料进行打磨抛光,直到木料变得光滑细腻,接着还要在上面钻出很多小孔,并把铜丝一根根插进去,制作出代表着不同重量的秤星。这样的工序,可以说是千篇一律、索然无趣,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简约,但是制作起来可真是费工费时费精力。

旧时秤杆上有十六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颗星来表示,叫作“秤星”。秤星的颜色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可用黑色,表示用秤做生意的人,心地要纯洁,不能昧着良心(黑心)。所以,秤杆上的十六颗星,其作用不仅是衡量物重,更是用来度量人心。

由此可见,无论是做秤、用秤的人,都要公正、公平、公道,杆秤称的不仅是良心,还称出人的诚信、正义,这也正是中华传统的优良文化。

古代的杆秤的重量制,也叫衡制,有“斤”“釿”之称,一斤等于二釿,一釿等于八两,三十斤是一“钧”。一斤是十六两,一两是二十四铢,有一个成语,叫“锱铢必较”,形容非常小气,充分说明锱铢是古代非常小的重量单位。

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统一使用市秤,规定每斤为10两。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钉秤行业的高光时期,一般钉秤匠一天能钉出三五杆秤。要知道,钉秤匠们凭借着自己的这门手艺,在当时收入很是不错,毕竟只要做生意,是必须要备上一杆秤的。再加上好的匠人们十分抢手,所以在当年那个年代,钉秤也是一门非常热门的手艺。

小时候见过的杆秤,最大的是生产队分粮时用的,粗如儿臂,威武壮观。称粮时,需要两个人将所分粮食抬起来,再由会计挪动秤砣,称出份量。每到分粮结束闲暇时分,还会有人将自己挂在秤钩上称份量。而见过的最小的杆秤又叫戥秤,则是在中大街的中药铺。称药的戥秤精细若绣花针,精雕细刻,玲珑奇巧,其小秤盘一般由黄铜打造,也是小巧玲珑,非常精美。大秤论斤论两,这样的小秤,只能论毫论钱了。

“笔直一身无节目,斑斑星点最分明。秤斤注两知轻重,大象鸡毛均可衡。”这首七绝诗道尽了“杆秤”这一凝聚民间智慧度量衡工具的内涵与效用。一只粗糙的大手高高拎起秤杆,油光锃亮的秤杆一头弯钩如月。因为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秤杆另一头高高翘起。此时,同样沉甸甸的秤砣被麻利地挪到秤尾———整杆秤瞬间与天地平行。

这不仅是儿时记忆中的画面,更是千百年来市井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温暖场景。

每一种老行当,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辉煌、一段记忆。

就这样,钉秤匠在“斤斤计较”之间,付出了他们的青春和汗水,精细制作,毫厘必究,为的就是手艺人那份坚守着的承诺和责任。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子上,也是在人心上。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