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会会议召开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会谈全市贯彻落实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动员会召开让传统文化向“新”而生全市重点工作碰头会议召开我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暑期关爱服务活动丰富多彩图片新闻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584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8-20

让传统文化向“新”而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晓伟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三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众多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资源,不仅构成了我市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也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传统的历史文化和产业值得我们骄傲,但也需要我们去发扬、继承和创新。然而,与高产值的现代制造业相比,历史非遗产业的体量不大,似乎很难成气候。但事实上,对于这样的产业,我们不能单纯以规模衡量价值,而要放在文化传承、非遗保护、育才富民等视野下观察。

一方面,我们要注重人才培养。无论是手艺传承,还是产品创新,当前都面临着人才不足的挑战。要进一步规范历史经典产业从业者的职称评定、职务认定等,让他们找到职业归属感与荣誉感,让创新人才拥有良好的收入和发展前景。同时,大力发展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工匠培养体系,着力培育一批既懂传统文化、又掌握传统手艺、还会经营管理的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应持续提高非遗老字号品牌竞争力。厚重的历史孕育了一批老字号,但近年来一些老字号产品因款式缺少新意、功能设计不足导致美誉度下降,或者因市场营销手段滞后造成客户流失。要积极引导老字号迭代升级,推动老字号产品朝着差异化、潮流化方向发展。同时,为发展进入瓶颈期的老字号提供产业平台支持,搭建线上线下融合推广渠道,帮助老字号“出圈”,展现非遗的魅力。

此外,还要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推出更多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感染力强、符合消费者审美的文创产品。将历史经典产业与文旅、科技产业相结合,赋予历史经典产业新的元素,积极开发数字藏品等周边衍生产品,能让经典变新潮、让传统成时尚。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教育,才能根植传统文化;必须加强宣传,方能传扬传统文化;必须大力创新,才更能传承传统文化。

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瓶颈和压力。如何破题,尤为关键。如何将传统文化内容与新兴传播方式有机结合、如何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扬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结合时代特点挖掘出传统文化背后的时代内涵、如何助力传统文化衍生品的发行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发扬创新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开动脑筋、敢于试错。我们只有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实现高水平保护传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非遗产业更加强盛。

守住“老东西”,更要创新招。非遗产业不仅是凝聚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聪明才智、文化底蕴的产业,更是促进增收、带动就业的共富产业。只有让传统文化向“新”而生,我们才能战胜挑战,赢得未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