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营战 通讯员刘亚飞)小剪子,小刀子,竹签子,笔筒子,这些看起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工具,在温泉镇官中村76岁的祝根兰大妈手里却成了创造艺术的“画笔”:灵秀飘逸的飞龙,翩翩起舞的金凤,活蹦乱跳的梅花鹿,花开烂漫的牡丹,籽粒饱满的石榴……而这些艺术品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吃呢,真的是“秀色可餐”!
3月3日上午,祝根兰老人的家里围满了前来看热闹的村民们。正值元宵佳节,高兴的祝大妈招呼着自己的侄女和三儿媳过来帮忙。只见老人的侄女把一团和得滋滋腻腻的白面切下一块,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一张圆饼。老人接过圆饼,拿过来一张类似旧时农村“鞋样”的纸质镂空石榴模型,在圆饼上轻轻一按,面饼就从镂空的地方凸出来,顿时一个籽粒饱满的石榴轮廓展现出来。老人拿出一把小剪子开始顺着模型边缘在面饼上剪出石榴的花边,然后用小刀子慢慢挖掉凸出的部分,一些较小的凸出部分是石榴的籽,需要用圆珠笔笔筒轻轻按下去,把小面团嵌进笔筒,再用竹签子把笔筒里的小面团挑出来,如此反复,渐渐显出一个镂空的石榴来。看到记者看得仔细,老人乐呵呵地说:“这个活,可比绣花还要细致,面是软的,剪和挖的时候一定得准和轻,不能破坏整个图案。”
一个石榴,老人戴着老花镜做了十几分钟才完工。一边的三儿媳李会霞也在忙着做另一件面饼,侄女在忙着擀圆饼,传承人陈三朝忙前忙后招呼着看热闹的乡亲们,不大的厨房里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的氛围。老人放下老花镜,和记者唠起了家常:“我做这油馍花已经17年了,那年俺老大儿子好长时间没添孩子,我到庙里许愿说如果添个孙子,就给神像炸供。结果后来就添了一个孙子,从那时起就开始学炸油馍花。”祝根兰是个细心而要强的女人,那时候第一次看到别人做“龙”油馍花,她就跟着人家学,一学就会。后来老人不再满足于做“龙”油馍花,就开始自己琢磨做其他的花样。她看到喜欢的图案,就自己在家像剪鞋样一样剪出纸模型,然后再慢慢修改。就这样,如今已发展到了十几个造型。
正说着,锅里的油热了,老人拿起做好的石榴面饼,轻轻丢入热油内,薄薄的面饼很快漂浮起来,呈现出金黄色,一股诱人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小孩子们开始吵着要吃油馍花。老人用长长的筷子把油馍花翻滚一下,等两边都变成金黄色,一件艺术品就做成了。三四十分钟过后,十几个形态各异的油馍花就做好了,每个造型别致的油馍花有两个手掌那么大,摆在红木的大桌子上煞是好看,很有颜值,更是吸引了一旁急不可耐的小朋友们。
“每到过节,乡亲们都跑过来要油馍花,想拜师的也不少,这是个细致活,要学必须有耐心。”祝根兰老人说,现在她的侄女、侄子、三儿媳都是她的徒弟了,她的这门绝学还获奖了呢。老人说着拿出两本大大的证书,记者一看,这个由中华餐饮春节联欢晚会组委会于2017年12月颁发的证书上,老人独创的油馍花被评为最具特色奖,她的传人陈三朝还被授予“工匠大师”称号。说到未来的希望,老人越发显得年轻和豪迈:“今年最大的希望就是我这门技术能被评为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说着,一旁的陈三朝插话说:“您老放心吧,我一定会努力的。”陈三朝的话让老人的脸上绽放出迷人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