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曲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表演学会“学会奖”获得者;河南曲剧“王派艺术”创立者。
她6岁随父王俊卿学艺,7岁能学《蓝桥会》《花庭会》等剧目,9岁时主演《七仙女送子》(后更名为《七仙女下凡》)一举成名,被誉为“九岁红”。
1946年随父参加延玉剧社和许昌民众剧社,1949年在西安参加新生曲剧社,1954年参加新成立的郑州市曲剧团,1960年调入刚成立的河南省曲剧团,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期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代表。
王秀玲
“黛玉葬花”剧照
1955年,王秀玲结业于文化部戏曲学员讲习班,受教于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先生。
王秀玲扮相秀丽,清秀俊雅,音质甜美,唱腔清丽柔婉,吐字清新,表演内涵饱满,从而形成了清新自然的河南曲剧“王派艺术”。
从艺68年来,王秀玲曾主演100多部传统戏和现代戏,其代表剧目《红楼梦》《花庭会》《风雪配》《游乡》《掩护》《拾玉镯》《听琴》《庞酒壸坐轿》《双美赞》《柳毅传书》等,成功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舞台艺术人物形象,有“活林黛玉”“曲剧天使”“曲剧美人”“大家风范”“德艺双馨”等美誉。曾9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陶铸、习仲勋、陈丕显等接见。其中《风雪配》《游乡》先后被珠江电影制片厂和河南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录制成彩色戏剧艺术片。
王秀玲主演的《红楼梦》《风雪配》《庞酒壶坐轿》等剧目先后被中央、省市电视台、电台录像录音,并被唱片公司、盒带、光盘公开发行,成为70年来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王秀玲曾获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一等奖;1959年河南省第二届戏剧会演一等奖;2004年首届黄河戏剧特别贡献奖。2006年,在汝州举办的河南省曲剧登台80周年活动暨河南曲剧艺术节上被省文化厅授予终身荣誉奖。2008年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最高奖———学会奖;同年被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
1993年7月,王秀玲退休淡出舞台后,把毕生精力投入在一生痴爱的曲剧事业上,精心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曲剧表演艺术家,如刘艳丽、乔杏娥、秦芳欣、孙玉香、张兰珍、李卫红、张晓红、杨环、冯宝娥、苏咏梅、田美琴、徐香罗、郑瑞霞、王光娇等,她们都成为河南曲剧的精英翘楚。
王秀玲今年已近90高龄,她始终没有停下“王派艺术”对执着热爱的河南曲剧的探索脚步。
清秀俊雅风姿在岁月深长戏如歌
王秀玲童年跟随父母、跟随剧社四处奔波,并对曲剧表演艺术情有独钟。6岁时因看豫剧大师桑振君表演《抬花轿》而痴迷,就在台下和剧团的家属带的两个小妞学演抬轿一折。王秀玲坐轿,两个小妞当“轿夫”抬轿,正好被剧社的主演李久长看见。李久长被王秀玲有模有样的表演所打动,弯下腰,对王秀玲说:“丫头,让你上台演坐轿,你敢不敢?”王秀玲说,“小时候我就是一个‘人来疯’,听说让上台演坐轿,我拍手喜欢说‘敢’。于是,李久长教了我几句台词和动作,接着又在演出的牌上写着‘今有6岁小坤伶登台献技’。招牌挂出,一扫平日剧院冷清气氛,当天票就卖出去不少。一开始我有点紧张,连台词都忘了,但我很快调整了情绪入戏,学着前辈的表演,迈着细碎的台步,扭晃细腰肢……惟妙惟肖地表演,使剧场的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戏结束后,剧社的人,台下的观众,一个个急着抱我、亲吻我,这也算是对我平生初次登台表演的一种奖赏和认可的回报吧。”
此后,排演的戏曲如《三娘教子》《丁生扫雪》《丁郎认父》《秦香莲》《卷席筒》等,只要有小孩的戏份都让我来演,剧社收入上去了,我家也能吃饱饭了,父亲很高兴,看我有灵气,学东西又快,就一边拉弦子,一边教我,学唱曲剧的曲牌小调还有一些小戏。“父亲不但对我有养育之恩,还是我走上河南曲剧舞台艺术生涯的引路人。”王秀玲说道。
学了几年,年龄稍大后,王秀玲逐渐接了剧社给她的一些小戏。九岁时,有一次演父亲教她的《七仙女送子》(后更名为《七仙女下凡》)。她一上场说完引子,要往凳子上坐,因个子小够不着,坐不上去,有个老艺人将她抱了上去,台下观众哄堂大笑,现场气氛轻松,她的表演观众很喜欢看。王秀玲回忆说,“记得里面还有修行歌,我边走圆场边舞边唱,乐队锣鼓起劲地为我伴奏、敲着,观众又起劲为我鼓掌叫好。我更加地‘活色’表演,结果这戏一炮打响了。”
结束后,在街上恰巧遇到摆摊卖绸子的商户,看到王秀玲就抱起她,撕块四方红绸子披到她身上说:“这妮才八九岁,就唱这么好,就叫‘九岁红’吧”。从此“九岁红”在漯河、许昌、南阳、洛阳、湖北的汉口、襄阳等地一举成名。
品高艺精梨园路,静流水深横疏影
在传统戏剧舞台上,王秀玲不停地探索曲剧的舞台艺术表演的表达方式,在镜框舞台空间的限制下,努力地平衡着无限的时空与有限的空间的关系,拓展挖掘把握艺术家从生活高度、剧本文学的形象转变为舞台艺术形象,来表达对河南“王派艺术”的深情与厚望。
看王秀玲的戏,如闻花香如饮醇酒,回味无穷,常有令人叫绝的亮点。
暮春深处,大观园里落红阵阵,杜宇声声,隐隐约约的笛声,断断续续的古筝,婉转悠扬;若有若无的清风,袭人裙裾,勾起了林黛玉的满腹幽怨,“花飞花谢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王秀玲收放自如,恰到好处地把握林黛玉外冷内热、多愁善感的少女形象,彻底地摒弃了曲剧传统表演闺门旦的羞涩扭摆的习惯。
王秀玲文化程度不高,凭自学识得了不多的字。她对《红楼梦》的重要章节反复看,还把《红楼梦》中的仕女插图和一些连环画放在一起来看,在导演徐玉诺的帮助下,与剧中的黄金搭档贾宝玉的扮演者张香兰、王熙凤的扮演者赵华一起揣摸人物,一同谈戏体会。在“葬花”一折,王秀玲的唱腔在气息上准确把握了节奏旋律,使人物情感宣泄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做到了心里有事、眼中有物、腔随人走、情由心生。
“离潇湘出绣帏来把花葬,千重山,万重恨,有怀自伤。一声声杜鹃啼留春不住。似花影,顺水流……”王秀玲把落花、惜花、捡花、葬花的全过程,在曲牌“小汉江”“大汉江”“诗篇”“哭诗篇”的几重转换中,将林黛玉如泣如诉、如痴如醉、弱不禁风、气喘吁吁、花锄相依斜的情感表达得细致入微。
《风雪配》是一部讲述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与市井百态风情的戏曲作品,通过一场因冒名顶替而引出的假婿拜堂成亲的喜剧,展现了才子钱青与高秋芳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在《风雪配》一剧中的“洞房”一折,王秀玲又把高秋芳“洞房三拉新郎”的动作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王派艺术”的表演经典范例。
在《风雪配》“装箱”一折中,王秀玲俊秀俏丽的扮相,清脆圆润的唱腔,把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成为她闺门旦行当角色的又一经典力作。后来,该剧参加了文化部的第二届戏剧会演,荣获剧本演员、音乐舞美一等奖。
雅音俏妆千变化风劲帆张云起时
“王派艺术”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花庭会》《风雪配》《赶脚》《游乡》《柳毅传书》《庞酒壶坐轿》《王金豆借粮》《小二姐做梦》,其中《风雪配》中“装箱”“洞房”两场戏都是“王派艺术”的精华。《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是王秀玲在曲剧表演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经典人物的形象典范。
王秀玲的弟子李卫红说:“在《白鳝观景》的神话中,优美而忧伤的旋律,将白鳝仙子向往人间美好生活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李卫红边唱边舞,运用表现内在情感的翎子功,如掏翎、抖翎、抛翎、摔翎、摇翎、叼翎等技巧,以此来表现白鳝仙子在观赏美景时的内心起伏变化,把舞蹈与曲剧表演程式高度融合,在王秀玲言传身教及现场多次指导下,李卫红获得了大赛表演奖,得到了周玉珍、胡希华、李振乾等曲剧名家的赞扬。
王秀玲在谈到她的亲传弟子、国家二级演员苏咏梅时得意地说,咏梅热爱曲剧,热爱自己的表演专业,踏踏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演戏,她在传统曲剧《福寿镜》中的“失子惊疯”一折中有着不俗的艺术呈现。王秀玲介绍说,《福寿镜》是一部京剧经典传统戏,是京剧中尚(小云)派的代表剧目之一。“失子惊疯”又是这部戏难度较大的重头戏,没有深厚戏曲功底的演员都难以拿下。首先是胡秀英的“疯”,一般的演员都难以掌握。这里胡秀英是真“疯”,与《宇宙缘》里的赵艳容的“疯”迥然不同。她的眼神是错乱的、呆滞的,步履是踉跄的,身体是不稳的,语言是错乱的,这些都要求演员恰如其分地用唱腔和动作来感染观众。这种戏曲艺术化的“疯癫”和生活中的“疯癫”的区别在于,一种是戏曲艺术化的美的呈现,一种是自然原生态的流露与表达。
王秀玲说,我一遍遍地给苏咏梅说戏的意境,另一方面又指导她的唱腔与表演动作,这里需要演员用精湛的水袖功夫,浑然天成地把抖袖、翻袖、抛袖、甩袖、旋转袖、搭背袖高度融合,既突出了曲剧戏曲程式的舞蹈美,又外化了人物的心理世界活动。苏咏梅通过剧中人物胡秀英面部的失魂落魄,迷四倒三的表情,以她如泣如诉的唱腔,以她高难度的水袖舞蹈化表演技艺,把胡秀英爱子如命、失子的疯癫演绎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2021年5月,王秀玲和她的先生宋喜元汝州市(寄料镇泰山庙村人),为汝州市博物馆、汝州市曲剧团、汝州市图书馆捐赠《宋喜元150首曲剧伴奏唱腔精粹》《王秀玲曲剧唱腔艺术精粹》100套,表达对故乡汝州的一往情深。
盛夏时分,曲剧故里汝州大地,夏雨时而骤起,透过汝水南岸朦朦胧胧的群山,王秀玲的家乡太山庙村沉浸在一片雨帘之中,笔者仿佛看到曲剧第一代老艺人朱万明、王俊卿、李久长,第二代曲剧老艺人李金波、张新芳、王秀玲、马骐、海连池、朱二才、黄大立,从深厚的汝州曲剧舞台艺术的沧桑中一路走来。
刘艳丽、孙玉秀、张兰珍、张晓红、乔杏娥、李卫红、杨环、秦芳欣、冯宝娥、苏咏梅、田美琴、徐香罗、郑瑞霞、王光娇等,这些都是王秀玲老师的亲传弟子,其中刘艳丽今年5月份在南京全国戏曲大赛中,和李晶花一起获得了最高奖项———梅花奖,双梅花落户河南省曲剧团,在全国赛上参赛的院团中实属罕见。
如今,王秀玲正带领着她的弟子们相聚在“王派艺术”的旗帜下,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铸造新品牌,谱写着河南曲剧新的辉煌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