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奔涌 这几个年轻民警,优秀!朱文立:汝瓷振兴是我一生的使命刘荣德:一位退役老兵的情怀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57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8-01

朱文立:汝瓷振兴是我一生的使命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农业农村部等七部委授予的全国第一批273名乡村工匠名师之一,1976年开始从事汝瓷研发以来,48年钟情于汝瓷事业,荣誉无数的朱文立如今又入选全国总工会大国工匠培育对象,他说,倍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牢记使命”这四个词,将成为他一生的追求和动力。

记者在采访朱文立(左)

从1987年4月,朱文立研制成功汝窑天青釉,他一直在汝瓷的烧制技艺上不断钻研,“汝瓷的烧制技艺很独特,不同于其他的陶瓷,它是二次窑变,是一个很神奇的化学变化,从豆青到天青的窑变,控制冷却速度非常重要。现代科学这么发达,也破解不了汝瓷窑变的秘密。作为汝瓷研究者,我一直在研发新的配方,不断改进,持续试烧,以求更接近宋代汝窑的艺术水准。同时我也一直在寻找能烧出宋代汝窑天青釉的原矿料,不止在老汝州的地域内,还去了外地寻找。汝瓷研发工作,一辈子不会停。”

说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朱文立更有道不完的感悟,“汝窑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古代的汝窑器,从民窑到官窑,也有很多的瑕疵,我们必须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完美,这是每一位工匠应有的品质和精神。”他说,“汝窑为魁”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用精益求精的作品去诠释。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他的公司烧制的每一件汝瓷作品,凡是达不到一级品的,统统被砸掉。朱文立说,“每一名汝瓷工匠都去追求完美,才能保证汝瓷的高品质内涵。”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这是朱文立清晰的理念。“从1987年我研制出汝窑天青釉,2005年我又研制成功张公巷北宋官窑的釉色,在继承北宋汝窑传统釉色的基础上,我现在又创新

推出了曦青釉、初青釉,柴窑的研发也取得了初步成功,而且在汝瓷走向大众化方面作出了探索和市场拓展。”

如今的朱文立,光环无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十大杰出陶瓷人物,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理事,中国汝瓷技艺破解者,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河南省分会理事,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专家,汝州技师学院汝瓷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导师……但他说,他最看重的是自己肩上的使命。

“年轻时梦想去当兵,体检不过关,后来好不容易参军了,提干又历尽波折;后来复员,安置时又遇到麻烦;回到家种地又不甘心,去朝川矿当工人,体检又没过;最后才进了汝瓷一厂。现在想想之所以历尽坎坷,最终把你逼到汝瓷事业上,这就是一种使命的召唤吧。”朱文立笑着说。

“逼上梁山”的朱文立最终走上了汝瓷研发的道路上,他回忆说,从进入汝瓷一厂,响应周恩来总理“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号召的那时起,对于初心和使命,他有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的理解和追求。

这份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伴随他走过了48年的风风雨雨和峥嵘岁月,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对汝窑的情有独钟却老而弥坚。

让朱文立感到欣慰的是,他钟爱的汝窑事业从来未曾忘记他的孜孜以求,如今的他,已经不是独自行走在汝窑的艺术殿堂,2019年,朱文立与女儿、传承人朱宇华共同研制成功曦青釉;2021年11月,他与传承人朱宇华共同研制出初青釉;2022年11月,他与传承人朱宇华初步研制成功柴瓷。他亲自传授的魏胜琴、何会营、许道先等10余名弟子,已将他的事业做到了汝州以外更远的地方,并且正在成为汝窑新的领军人物。

近日,在市区东悦城小区西北角,坐在公司2楼的大厅内,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夏雨,高大葱郁的梧桐传来满目的青绿,朱文立神情愉悦,“我现在紧要做的有两件事,一是争取在明年把柴窑的烧制技艺攻破,这个工作从我2012在将台街发现柴窑遗址就开始了,一直在持续并不断突破;二是正在写一本关于汝窑的学术专著,目前已写了10余万字,我想用这本书去阐释汝窑真正的历史渊源和汝窑烧制技艺的核心秘密,期待这本书对弘扬传承汝窑文化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说这话时的朱文立,眼神中充满着坚毅。融媒体中心记者郭营战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