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老汝州” 鸿蒙辟汝水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55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7-09

文脉“老汝州” 鸿蒙辟汝水

关键字:文脉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汝州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厚流光。

文脉与国脉相通,文运与国运相连。光彩绚丽的中华文化是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具有光辉灿烂的历史,这是任何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深厚积淀。寻根汝州地域文化,旨在弘扬先贤精神,挖掘地域文化,树立城市品牌,促进汝州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为推动汝州高质量发新声、谱新篇,开创汝州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局面。

美丽的汝河 尚红勋


鸿蒙开辟流汝水

文脉“老汝州”,叶茂缘根深。

汝州因汝水而得名。追本溯源,汝州之名,始称汝海、汝坟。之所以皆以“女”字冠名,乃出自女娲封地———女国。《世本·氏姓篇》(张澍稡集补注本)云:“女氏,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

据史料载,汝州(含汝阳、宝丰、郏县、襄县)的汝水一带,远古为女娲国,亦称女国;尧舜时期为汝海,亦称女海;夏禹凿伊阙,汝海干涸为大陆,始称汝坟,其地名延至商朝末年。嗣后,武王灭商兴周,汝坟为“周南”王畿之地。隋炀帝初年,始改称汝州。由此可见,汝州之地名源于女娲,是由“女国”演变而来。

在汝州,至今仍保留并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那些影响深远的文明成果,都能找到它的根与芽。

让我们“折叠”时空,回到古老而深邃的汝州———

7000多年前,汝州中山寨。一声悠扬的笛曲划破湖面的宁静,我们目睹手执骨笛的先人们载歌载舞,迎来了华夏文明的曙光。与贾湖骨笛不同的是,中山寨十孔骨笛,是中华民族声乐乐器的定音器。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6000年多年前,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一幅精美的图画———附着在彩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几近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始祖。我们感知手执画笔的先人们笔走龙蛇,龙飞凤舞,描述着华夏文明的曙光萌芽。

4400多年前,汝州崆峒山。中华始祖黄帝肃穆敬候在层峦叠嶂、岩崖危峻的山崖前,恭恭敬敬地聆听着大隐广成子的治国之道。

4300年多年前,汝州洗耳河畔。尧请许由隐士做九州长。许由听后很是烦恼,认为帝尧的话污染了他的耳朵。他到河边洗耳以志淡泊名利,不慕荣华。

春日里的洗耳河畔 王志斌 摄

3000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横空出世,华彩成章。这部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诗歌源头,预制了中国诗歌的总基调、总色彩、总走向。其中《诗经·国风·周南》中描写汝河儿女的《汝坟》三章,甚至超前预约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人间真情,成为千古绝响。

1800多年前,汝州风穴寺初建。风穴寺佛教传承,初为天台,后为临济。风穴寺之历史,传承和发扬着中华民族的历史;风穴寺承载之智慧,亦为汝州人民之智慧。

1300多年前,孟诜和他的《食疗本草》。就在我们今天大快朵颐的时候,仍能聆听他阐释《食疗本草》的精奥高玄和养生之道。

1300多年前,汝州温泉。一代女皇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正在温泉沐浴着雨露。她仿效王羲之兰亭“曲水流觞”故事,命文臣围池而坐,羽杯流转,庆贺文功武治,天下太平。

1300多年前,刘希夷。这位风华正茂的汝州诗人正凝神沉思,吟诵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精妙佳句,成为千古绝响。

1200多年前,汝州风穴寺,“风穴千峰百塔林,天台临济双祖庭”。临济四世延沼禅师,用他具有华夏哲理和东方智慧的思想,启迪着后世的我们,使禅宗在中华大地发扬光大。

900多年前,汝州知州王寀。他从《淳化阁帖》《绛州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中,选出先秦金文8种及秦汉至隋唐五代名家书法94种共109帖,荟刻12石,名《汝帖》,为中国“四大名帖”之一。

900多年前,“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在连天的烟火中,在匠人的精心制作中,汝瓷,成为闻名华夏的“五大名瓷”之首。

90年前,曲剧。一群“泥腿子”登上舞台,将一腔曲子戏唱响九州。

今天,当我们推开厚重的汝州博物馆大门,置身充满浓郁中国风的汝州博物馆:鹳鱼石斧图描摹着远古先民的瑰丽思想,宋代的汝瓷正用清脆的开片声传递着华夏瓷器的正声,精美绝伦的汝帖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汝州文化,哺育着世世代代的汝河儿女,赋予了汝州人独有的精神气质,积淀了汝州文化自信的丰厚底蕴。

以文载道溢华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汝州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从远古先民抟土制陶,到先古工匠烧造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从黄帝问道广成子,到《诗经》三百风雅颂;从《食疗本草》到“汝瓷为魁”,再到风穴寺历经北魏、唐、宋、金、元、明、清至今……汝州大地处处闪耀着文明之光。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汝州地上、地下文物资源相当丰富。在2007—2011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汝州市复查文物保护单位120处,新发现文物保护单位733处,共计853处。其中古遗址137处、古建筑581处、古墓葬22处、石窟寺及石刻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09处。目前,我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4处、汝州市文物保护单位38处。众多的文物古迹广泛分布于汝州区域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汝州中大街,曾是老汝州最繁华的中心街区,见证着汝州三千年的发展变迁。

据历史记载,汝州城最早为周代城,建于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儿子姬烈的封地,周国国都建于此。战国时曾是榆关,成为诸侯争夺的要地。北魏为南汝原县,孝文帝在城内设有行宫。隋初改南汝原县为承休县,唐朝将梁县移治承休县,这里成为梁县城,归汝州管辖,因汝州治驻梁县,这里又叫汝州州城。唐之后至宋、元的八百年间,这里一直是汝州城和梁县城。明初进行机构改革,将府州所驻地的县取消,辖地归府州直管,存在1500多年的梁县消失。明洪武年间恢复汝州时,按明代的规制重新规划,城周长九里十三步,核心区中大街南移至今地。成化年间,汝州升格为直隶州。民国元年取消了州的建制,改汝州为临汝县,州衙变为县衙。一直到1988年撤县建汝州市。

风穴寺 张万杰 摄

近3000年的历史,汝州城城叠城、城连城。历朝历代,饱经沧桑的中大街虽然损毁比较严重,但仍然保持着明清时的格局和风貌。它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留下了多少人的乡愁。修旧如旧,重现历史风貌。久经酝酿的梦想,伴随着民生的期盼,正在一步步实现。汝州市中大街整治提升改造,让这条古老的街道在历经沧桑之后,华丽转身,完美涅槃。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能枝荣。为此,探源祖先足迹,理清世系脉络,是所有华夏儿女之追求。

梁、周、汝、姬、漫、霍、郝、柳、许、巢、姬、完颜等20多个姓氏源于汝州或发展壮大于汝州。“死灰复燃”“如坐春风”“千里迢迢”等成语源自汝州。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诗经》”“几层高鸟外,万仞一楼中(唐)”“可怜汝阳酒,味与上国同(宋)”“黄鹿驿骑畏途间,看尽嵩高一带山(元)”“高人喜聚望嵩楼,芳躅于今去几秋(明)”“望嵩楼高高入云,“旧藏汝帖天下闻(清)”。历朝历代诗人吟诵汝州的诗句不绝如缕,流传千古。

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本性、一个情结、一份真情。有些人离乡多年,有些人在外地长大,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故乡……

自2014年开始,赵氏后裔宗亲汝州寻根问祖,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赵氏后裔及宗亲代表近百人齐聚汝州陵头镇陵头村宋魏王廷美赵公陵前,寻根问祖,追本溯源。

2018年,戊戌年中国汝州周氏汝南堂拜祖大典在蟒川镇寺上村周赧王陵前举行。国内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其他11个国家的周氏宗亲代表600余人参加了祭祖活动。

……

寻根文化,让一个城市赋有历史的力量,让孝悌美德擦亮了城市名片,它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需要我们多多培育,需要一代代相传。

传统中有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最深层次的要素,必须融入时代、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这些产生于汝州沃土的文化自信深入人心,鼓舞着120万汝河儿女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戮力前行。

汝州,感国运之昌盛,立时代之潮头,发文化之先声。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