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上下不等不靠 抗旱保苗送水为民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53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14

全市上下不等不靠 抗旱保苗送水为民

关键字:为民,抗旱,不靠,不等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抗旱造墒“解渴”农田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宋乐义)进入“三夏”以来,持续高温干旱,对夏种带来严峻挑战。为有效应对当前旱情,保障夏播、夏管,我市高度重视、不等不靠,主动采取各项措施,全力抓好抗旱保苗等各项工作,确保农作物“解渴”,幼苗出齐。

6月13日,记者走访温泉镇、庙下镇等乡镇的抗旱保苗情况时看到,在田间地头,农户们正在采用各种喷灌、地喷、滴灌和漫灌等方式对农田进行灌溉,及时保障夏播作物的正常生长。

“这段时间的旱情对夏播确实产生了一定影响,玉米种上也不下雨,如果不及时浇水的话,种子就旱死了。”采访中,温泉镇的种粮大户胡继农说道。

“我今年种有2720多亩地,其中玉米1700多亩。为保证夏播的质量,在市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我们采取随播随浇的措施,就是在能浇的情况下才去播种。目前已经播种了600亩,预计10天左右能全部播种完毕、浇灌完毕。”据胡继农介绍,他的大田灌溉全部采用喷灌技术,目前配备有喷灌机4台,抽水设备4套,每天用工人数11人。“这样的灌溉方式不光省时、省力,最主要是节约用水。对比漫灌方式,喷灌至少能节水三分之二。”胡继农介绍说。

据气象部门预测,近期,我市高温少雨天气仍将持续。因此,我市将继续努力做好抗旱减灾工作,采取因村施策、因地块落实措施的方式,充分利用机井、坑塘、水渠等现有水源,加强田间管理,动员农户全力开展自救,同时坚持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减少群众损失。

在庙下镇姚庄村的田间,种粮大户姚俊克正在组织工人对已播种的玉米田进行灌溉。“我今年种有800亩玉米,目前已经浇灌了600多亩。为了使灌溉节水、高效,我配备了300多跟喷灌杆,14根一组,一次性能浇3亩地,用时4小时。”姚俊克在现场介绍说,他采用轮换灌溉的方式作业,目前田间机井的水源还算充足,抗旱保苗不受太大影响。


种粮大户介绍抗旱保苗情况

田间喷灌车正在作业

应急响应饮水无忧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晶晶通讯员高素会)“要及时动态掌握‘吃水困难群众底数、育苗受灾亩数、沟渠淤堵米数’,科学调度水资源,以保生活、保生产、保生态为目标,精准施策、精准服务,及时解决群众吃水困难、育苗困难问题……”6月13日,在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上,相关负责人对抗旱工作做进一步安排部署。同时,13日10时我市发布干旱橙色预警信号:市水利局决定自6月13日10时起启动水旱灾害防御I V级应急响应;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于6月13日8时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

5月以来,我市以干旱少雨天气为主,特别是近期高温天气持续,降雨量偏少,全市土壤墒情出现不同程度旱情,部分乡镇(街道)干旱指数已达到重旱或以上等级,预计未来一周干旱将进一步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面对持续旱情,我市把抗旱保苗工作摆在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立足抗大旱、促秋管、夺丰收,持续夯实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基础。截至目前,我市秋作物已播种92.46万亩,占比97.79%,已灌溉面积80.5万亩。玉米已播种68.12万亩,旱地缺墒面积15.6万亩,主要分布在小屯、陵头、夏店、大峪、寄料、蟒川等南北两山不能灌溉的地区。

为应对持续干旱情况,我市组织成立了5个抗旱调研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开展苗情、旱情调查,科学制定抗旱方案和技术措施,充分运用高标准农田机井,提高抗旱水源利用效率,同时指导群众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控。

加强统筹联动,应急调度水源。针对北汝河水量不足,影响沿岸群众抗旱用水问题,积极向省前坪水库管理局申请,争取到前坪水库16个流量的抗旱用水泄量,确保北汝河沿岸乡镇引水灌溉和幸福渠向市区正常输水。截至目前,安沟水库、马庙水库、滕口水库、幸福渠、丰收渠等5个灌区累计放水900余万立方米,抗旱灌溉5.08万亩,全市25座中小型水库预计还能放水1200余万立方米。

6月13日,烈日当空,看着市水利局停在路边的抗旱服务送水车,寄料镇坡根村的村民长舒了一口气:“幸亏有送水车,解决了大家吃水难的问题……”据了解,为确保群众用水安全,我市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重点对南北山区已建工程通水情况进行排查,及时修复安全饮水工程7处,确保群众用水安全;由镇政府或村委会组织就近拉水,对大峪镇、焦村镇、寄料镇等饮水困难的958户群众及时组织送水。同时,我市积极做好应急保障、物资储备。投放抗旱机具110余套、配备各类管材8000余米、组织送水车3台,向社会公布抗旱服务电话。对受旱严重的乡镇帮助群众浇灌抢种,并对辖区群众进行全面排查,帮助困难群众和外出务工群众灌溉,最大限度地减轻旱情的影响和损失。

加强农业、气象、水利、电力、财政等部门协调联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会商研判,做好信息调度和电力保障,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抗旱保秋工作有力有效开展。据悉,我市将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已全员到岗到位,24小时待命作业,将按照上级发布的增雨作业潜势预报,密切监视天气,抢抓有利时机,科学高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农业生产催生甘露。

“我们将持续密切监测旱情发展,做好抗大旱、救大灾的各项准备。同时,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严防可能出现的旱涝并重、旱涝急转情况。”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人介绍说。


融媒体中心记者田间走访

农户在田间调试喷灌设施

玉米苗长势良好

种足管好能浇尽浇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郭营战)连日来,面对持续高温干旱的不利天气影响,我市相关涉农部门不等不靠,充分动员群众利用抗旱设备,能浇尽浇,保障抗旱灌溉,截至6月13日,秋作物已灌溉面积80.5万亩。

据了解,预计我市秋作物播种面积94.55万亩,现已播种92.46万亩(含春播14.75万亩),占比97.79%,其中玉米等粮食作物68.12万亩,花生7.72万亩,其他农作物8.34万亩。6月12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鉴于全市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向全市发布紧急通知并作出相关部署。“三夏”生产期间,市农业农村局成立5个技术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做好技术指导,与气象局联合发布《夏收夏种气象服务日报》,积极应对极端天气。

我市“三夏”生产及秸秆禁烧工作情况通报明确指出,下一步,各乡镇街道以及水利、应急、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压紧压实抗旱责任,把抗旱播种作为当前的紧急工作来抓。一要强化调度管理,密切关注雨情、墒情和旱情变化,充分发挥各类水库、机井等水利设施作用,全力开展抗旱浇灌。二要强化分类指导,广泛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抗旱保苗,组织抗旱服务队帮助困难群众抗旱播种。强化田间管理,坚持“种子落地、管字上马”,及早开展查苗补种,抓好病虫害防控,做到早管细管。三要压实禁烧责任,各乡镇街道要继续保持秸秆禁烧高压态势,人防技防相结合,做好值班值守工作,特别是要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做好秸秆禁烧收尾工作,严防烧损玉米苗。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