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农商银行购买30万斤洋葱解民忧
此次洋葱滞销事件,虽经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群策群力,最终成功化解了危机,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屡次出现的滞销问题,我们还存在着诸多“软肋”,在对市场走向的准确把握和引导农民根据市场走向适时调整种植结构等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无从下手。正像纸坊镇副镇长何自通说的那样:“作为乡镇政府,不仅职权有限,更重要的是缺乏精准把握农产品市场行情的能力,同时在引导农民根据市场行情调整种植结构、引进优良新品种上更是力不从心。因此每一次出现的农产品滞销问题,镇党委、政府的处置只能是滞后性的亡羊补牢动作,只能从宣传推介、联络服务上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一点上,镇政府显得也很无奈!”
那么,我市涉农职能部门的专家、业内人士又是如何看待此次洋葱滞销危机,如何从根本上化解屡见不鲜的农产品滞销怪圈呢?我市高级农艺师、河南省农学会会员,从事农机推广工作30年,先后获得地(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2项、荣誉奖6项的农技推广专家陈信周给出了一个翔实的套餐式解决方案。
他表示,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可以从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两个方面入手,短期措施包括:一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博和微信平台等传媒形式大力宣传,呼吁社会各界开展“救市”行动,帮助菜农寻市场、找销路,同时协调商务局派出人员开拓异地市场,扩大销售半径,解决滞销卖难的燃眉之急。
二是市农业部门与省农业厅及农产品市场协会衔接,组织动员全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销商,到我市集中产区进行采购。同时加强与公路、铁路、质检等部门协调与沟通,做好运力保障,帮助营销大户、外地客商、外地商贸物流协会等增加洋葱销量。
三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洋葱加工企业、营销企业进行奖励。鼓励农户采用土法保存、简易棚保存等办法,加大储藏力度,延长储藏时间。
长期措施包括:一是改善生产条件,错时高效输出。政府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建立冷库,延长蔬菜存放期,缓解产品积压。开辟部分库存作为公益性使用,蔬菜种植大户可以支付成本价储存,保护规模种植户,引导农业规模化、健康化发展。加大对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补贴力度,鼓励错时生产,避开农产品集中上市高峰季节,实现产销两“旺”。
二是通信息重引导,解决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滞后的问题。成立汝州市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中心,建立农产品信息收集发布平台,强化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农业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业效率。主要通过采集汝州市各乡镇农产品品类、种植面积等情况,便于农业数据统计及农产品数据分析和预警,后期可加入天气环境等影响因素对农产品造成的损害,预估农产品产量及收入,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是健全市场体制,拓展销售渠道。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加快构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强化招商引资,重点招引从事冷链运输、跨境电商物流,具有国外集货、干线运输、供应链管理、国内分拨点建设、终端配送服务的企业,加快推进农村仓储、物流和商业配送网点建设。
四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示范点,突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农户带动、技术集成、就业增收等功能作用,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汝州市区域优势品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的总体安排,2017年中旬完成产业园发展规划,年底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到2018年产业园规划项目全部落地实施;到2019年将产业园建成为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构建“三农”发展动力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形成农民收入增长新机制,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
五是瞄准“四优四化”,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主要通过优化农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增强市场配置农业资源的效率,提高农业竞争力。依据我市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继续发挥汝州农业优势,在巩固现有农业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打造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等试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2017年拟建设高油酸花生百亩方试验示范基地3~5个,力争3年内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和销售方面的一条龙服务,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六是推进生产标准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按照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广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提升农产品品质、品相、品牌。着力打造原产地整体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增强我市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截至2016年底,我市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68.9万亩,认证产品155个,涵盖小麦、玉米、谷子、大白菜、萝卜、葡萄等优质特色产品,认证面积达到农业种植面积的72.9%。今年继续加大无公害基地的认证力度,鼓励我市有特色的产品生产基地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使我市“三品一标”认证再上新台阶。力争到2018年,创建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3个,加速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