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书为王女人的茶之韵马铃山上望诗仙校园里的春天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493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09

马铃山上望诗仙

李国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2023年8月18日,岁次癸卯之秋七月初三,文友一行十五人,发自汝州城,目标马铃山,探寻青莲居士诗仙李太白与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会须一次三百杯”的地方。

马铃山,在河南省汝州市城区西北三十千米的地方,这里是汝州、伊川、登封三县(市)交界之地,同时也是平顶山、洛阳、郑州三市交界之地。在那交界之处,既是“一脚踏三县”,也是“一脚踏三市”。若是在荆紫关之类地方,甚至可以“一脚踏三省”,乃至“一脚踏三国”呢。行故区划皆时事,日月山河古到今;江山代代留胜迹,如今我辈复登临。

毛寨旧寨里几进几出的老院尚有人迹,平氏祠堂肃穆的神主和世系藏着多少隐秘往事,普照寺的古碑诉说曾经的峥嵘岁月,茂王冢的传说承载血雨腥风的历史和仁义礼智的传统道德。

几百年前的古碑上,“夏店”有的写为“下店”,“马铃山”有的写为“马岭山”“马陵山”,“陵头”有的写作“灵头”(原石上此二字皆为繁体)。

“马铃山”的得名,据说是起自两军交战,一方设疑兵计,类似空城计。本已人困马乏伤亡惨重,将领设计将马铃铛系在一棵棵树上,夜晚风声鹤唳,风吹铃响,似有千军万马十面埋伏,敌方草木皆兵惊魂丧胆败如山倒。

昨天下过滂沱雨,普照寺旁的土路还有些泥泞。

普照寺在夏店镇夏东村之北,始建年代未可考,旧方志载,普照寺即古玉泉庵,建于金贞佑元年1213年,不知确否。寺在柏崖山之阳,荆水之阴,可见群山环抱,亦曾流水潺潺,应是修身宝地,简直世外桃源。据古碑、塔铭与文献,曾有高僧大德住持宝刹弘扬佛法,僧徒众多,香火旺盛,曾拥八百多亩庙产,十方闻名,与风穴寺、紫云寺相呼应。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重修的曾照寺山门廊柱上,刻有一副对联:“百八钟声唤起天边红日近,三千界内看来身外白云深”。妙理无尽,气象瑰玮,端非等闲之辈所可具此丘壑洞天。

这一天烟云迷濛。试上马铃山顶望:北方的嵩岳少室山蓬花峰浮在青雾里看不甚分明,南方的山顶村、鹿台山亦在隐隐约约中。

我似乎望见,烟云迷离中,仙风道骨的元丹丘,与俊逸洒脱的诗仙李太白,还有远道而来的岑夫子岑勋,从一千三百年前的长安飘然而来,经洛阳、伊川,来到这嵩山之阳、颍水之滨,谈禅论道,饮酒赋诗,陶然忘机。

从政?“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平交王侯、直取卿相的仕途之梦破灭了;长安,他曾经去过了,又失望出来了。纵然有一万个不甘心,却也终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高贵的头颅一旦低下,那将“一失足成千古恨”。他,折得下腰吗?

既折不下,余生何去何从?得道成仙自然不可乎骤得,那么跟随元丹丘隐迹于人迹罕至的山中,总算有个可以倾吐胸中块垒的知音。

他心中有多少苦闷惆怅啊!“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却也无法直抒胸臆,只有顾左右而言他,旁逸斜出,他写给元丹丘的诗,如《题元丹丘颍阳故居》《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因叙旧以寄之》《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居》等,竟有十四首之多。

那么元丹丘的石门幽居究竟会在何处?《题元丹居石门幽居(并序)》的诗序中这样写道:“丹丘家于颍阳,新卜别业。其地北倚马岭,连峰嵩丘,南瞻鹿台,极目汝海,云岩映郁,有佳致焉。自从之游,故有此作。”

李白写下的这段诗序对于确定元丹丘新卜别业的位置太重要了。“家于颍阳”,应知元丹丘在颍阳早有家舍;“新卜别业”,说明元丹丘新近在家舍以外又选址建筑了别业,这个近似于东坡居士在黄州赤壁长江边另筑个“雪堂”;“北倚马岭”,说明元丹丘别业在马岭之南;“南瞻鹿台”,说明元丹丘别业在鹿台山之北;“极目汝海”,说明丹丘别业所在的位置可以远眺辽阔的汝海;既然可以眺见远处广袤的汝海,则丹丘别业应当不在山底沟谷而最低在半山腰,甚至在山顶。

如果是在半山腰,是否会在马铃山之南坡?

如果是在山顶,会不会在不远处的山村位置?

我问青山,青山不语。我问白云,白云依依。李白的《将进酒》,极尽酒神狄奥尼索斯式的狂醉烂漫之态,不大可能写于冷静幽寂的时候,而应当是写于与岑夫子、丹丘生共聚欢饮的时候,极大的可能是写于嵩山颍水旁的丹丘别业了。

乘兴而来,神晤太白;尽兴而返,心自流连。回到家,我情不自已,又写下一首五言律诗《马铃山上望诗仙》,作为本文的结尾:

秋上马铃山,腾腾暑气蒸。低昂傍水滨,高诵伴琴声。纷论茂王冢,风吹名将功。诗仙何在哉?宇宙传芳名。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