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战士马高树汝州市区文峰塔的创建与拆毁冬日暖阳烙印在记忆里的味道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43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12-28

汝州市区文峰塔的创建与拆毁

○刘孟博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文峰塔

汝州文峰塔,位于旧时州城东南隅拐角处的城墙之上,即现今的市区城垣南路文峰游园内。文峰塔所在地原本是明代的钟楼旧址,明正德元年,知州王雄、同知徐衍、同知张邦瑞、判官高举等人,将子城前的钟楼迁建于此,至清雍正元年,知州章世麒再次移迁钟楼于吏目署前,并以钟楼之基址创建文峰塔一座,来培补汝州城在风水上的空缺,祈求地方上能够人才辈出、多中科举。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古迹》卷九记载曰:“文峰塔,雍正元年知州章,即旧钟楼基址改建。章世麟《文峰塔赞》:‘文峰耸峙,万丈光芒。补巽拱乾,长发其祥。兆斯文极,立吾道昌。地灵人杰,物阜民康。君子应之,王廷斯扬。’”

文峰塔又名文风塔、文昌塔、培风塔等,是一种主要用于兴文运,昌科举,祈祷地方文风繁盛的风水建筑。它的建立,往往被视为“地脉兴”而“人文焕”的大事,故极受古人重视,在人文渊薮的江浙地区,几乎每个县城甚至每个乡镇都建有文峰塔,这也成为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道独特景观。

文峰塔,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镇,作为人文景观,对乡村、城市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清朝高见南《相宅经纂》载:“凡都、省、府、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保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相宅经纂》又载:“文庙建巽、甲、艮三方,为得地。庙后宜高耸,如笔如枪,庙左宜空缺明亮,一眼看见文阁奎楼,大利科举,再得巽、丙、丁,有文笔高塔,主出状元神童、名士大宦。”文峰塔的建造位置和朝向以甲(东偏北)、巽(东南)、丙(南偏东)、丁(南偏西)四字方位为宜,然而在实际建造中,受当地地形、水流方向的影响,最常见的方位在后天八卦的巽位,即东南方。《山海经图赞》说:“地亏巽维,天缺乾角”。故后世堪舆学家据之推断说,地亏巽维,东南方不满,不满则地轻,地轻则气溢,气溢则人才难出。因此须在东南方建塔补之。《易·巽》说“巽为风”,疏曰:“风既相随,无物不顺”。按儒学家说法,巽为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故称“文峰塔”。《玄机赋》曰:“坎元生气,得巽木而附宠联欢”“名扬科甲,贪狼在巽宫”。《经》云:“丙午丁秀拔,独占乎魁元。”其次文峰塔也多建于水口处,通过增补形势,起到闭锁水口的作用。

据汝州地方史志记载,汝州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所置的南汝原县(治所在今汝州市城区),其历史可谓十分悠久。然而,古代的堪舆家认为,汝州城选址在汝水之阳,周边山川形势固佳,但是汝水径向东南而去,未对州城行环抱之势,且城之东南又缺少高山峻岭以锁其流,以收其气,如此则不利于地方文脉。出于对家乡未来人才的期待,古人据此分析,若想使地方富庶、人才辈出,就应该在州城东南方择址修建高塔一座,以达到砥柱回澜,补巽拱乾,锁钥地气的目的。因之古人,最初计划在州城东南五里的汝河岸边修建文峰塔,但是由于经费问题,仅将塔基建成,便停工搁置,直至康熙年间知州章世麒到任后,大修东南城垣,才将钟楼迁于中大街吏目署前,并以旧钟楼之基址,创建文峰塔一座。

章世麒,字轶千,监生,清代顺天府宛平县人(今北京东台区)。康熙六十年,章世麒任汝州知州,到任后听断明决,赈济饥民,重修州城东南城墙,建东城门宾旸楼、东关来青阁、文峰塔、郁文桥等。因其为政清明,舆情爱慕,雍正元年离任后,州人为其立有去思碑。章世麒离任前,曾就整修东南城垣及创修文峰塔诸工程,撰有一文,乾隆《汝州续志·艺文》卷八所载《创修汝郡培风来青阁诸工记》曰:“从来牧民之道,曰庶,曰富,曰教。此其故,率由于人事,而培护气脉,挽回凋敝,地利形胜之说,未可尽废也。汝本周南地,北枕嵩少,岘山峙其右,三山列于左,颇擅形胜。独汝水东去,曾不回顾郡城,而郡城之巽方,又无崇冈峻岭以锁其流,而收其气。善乎前人之谋,欲建浮屠于东南五里外,砥柱廻澜,以锁地气,谓可以使富庶常保,而文教亦以蔚兴也。会以费浩中止,仅存其基。康熙壬寅,不佞来守是邦,询得其故,谋成厥工。……先于城东南隅,商之青乌家撤旧钟楼之基,创建文峰塔。……浚城隍以通城北之甘灵泉,筑堤于东以遏水势,俾濠水环城而南,沿渠纡折以入于河。跨桥其上,题曰:‘郁文’,遥映文峰,祈文盛也。是岁,恩科士荐贤书者二人,岁亦渐登。虽曰适逢其会,应感之理,地灵人杰,亦未必非培护之力也。方谋渐次兴筑城东南培风浮屠,为汝人祈富庶无疆之庥,即为开辟文教日兴之基。”

文峰塔自创建以后,经历代地方官府与民间士绅的不断修缮,直到解放初期尚保存完好。1958年1月20日,在时任县委领导的决策下,“二五”跃进渠开始动工修建,按照设计方案,渠首位于城关公社上河村与骑岭公社七里村间,在北汝河筑坝拦水,干渠穿过洗耳河后,沿南城墙边缘到达东关,再经尚庄公社张鲁庄、吴洼、党屯、甄屯、榆树陈、武庄、王河盘等大队到纸坊公社,尾水泄入黄涧河,全长18.5公里,灌溉面积1.5万亩,后因河水流量不足,干渠缩短为12公里。二五跃进渠是汝州历史上开挖速度最快的一条万亩以上渠道,仅用25天时间就挖通主干渠。可惜的是,在修渠过程中因渠道走向,城墙东南拐角被拆,城墙上的文峰塔亦毁。值得庆幸的是,汝州市档案局保存有唐子正先生捐赠的老照片一张,该照片拍摄于1954年,背景正是城墙东南拐角和文峰塔。通过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今天的人们尚可以一睹汝州文峰塔的旧貌。从照片上看,文峰塔为多角七层楼阁式砖塔,整个塔身自底层逐渐向上收缩,通体上下收分比例协调而自然,塔身各层为迭砌腰檐,塔顶为多层相轮、宝珠组成的塔刹,整座古塔笔直挺拔,高插云表,气势恢宏,造型古朴,引人入胜。

古建筑,是历史文脉的承载者,是城市记忆的见证者。文峰塔作为汝州城曾经的文化地标性建筑之一,有着不凡的身世,承载着几代汝州人共同的乡愁记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