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烈同志传略碧水蓝天马庙湖黎新民摄老行当之剃头匠赵帮赵和“铜底铁帮”小张寨颍考叔孝道感庄公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411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12-01

老行当之剃头匠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一把锋利的剃刀,娴熟地“行走”在一张涂满肥皂的脸上,伴随着轻微的沙沙声,闭目半躺的老人脸上胡须落地。随着热毛巾往脸上一敷一撤,刮完脸的老人坐起身,抬头照一下镜子,轻舒一口气,“舒服啊”,然后竖起了大拇指,夸剃头师傅的手艺不错。

被夸的剃头师傅,一般都有了一大把年纪,都是童子功,从小就开始干这一行,一晃已经几十年就过去了。

有句流行的俗语叫“剃头挑子一头热”。对于剃头师傅来说,这句话说得太形象了。一条扁担挑在肩膀上,一头是一个小柜子装工具家伙,另一头是一个火炉子坐着一个老式铜盆烧洗头的热水,走村穿乡,走街过巷,一边走着一头火炉子还冒着红红的火焰儿。陈师傅说,他无论走到哪里,就会把高板凳放下来,一张白围布,一把剪刀,一把剃胡刀,一个火炉子,随便往那里角角落落一放,摊子支好就能够开工挣钱。

这位剃头师傅的小柜子两边,还用毛笔写着一副对联:“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年常日久,字迹已模糊不清。见过的人都说,这对联写得好,写得很有味道,透着一股子文化味儿,他们就是喜欢。

在闹市区的一处朝阳巷道口,剃头师傅的剃头家当全部摆开,他正在凝神静气地为一位老主顾剃头修面。一边忙碌,一边还与老主顾聊起了家常。

只见那位老主顾闭着双目半躺着身子,舒服地享受着冰凉的剃刀在脸上行走的愉悦。周围围观的老人们说,现在干剃头师傅这一行的人不多了,整个小城,估计也找不出几个来。过去理个发,大人只要2毛钱,小孩1毛钱,现在在理发店,没有10块钱下不来,而在这位剃头师傅这里,剃个头也才要4块钱,还带刮脸,便宜实惠,不像一些理发店动辄就是几十元。

“何止理发的,那些磨剪刀、菜刀的,修鞋子的,爆爆米花的……这几年也都不多见了。”回忆起那些与曾经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手艺人,老人遗憾不已。对于他们来说,理的不是发,是怀旧,因为“他们”不仅意味着实惠,更意味着对过去日子的怀念。

这位剃头师傅说,自己是跟村里一个有名的剃头师傅学的手艺。他最早出来单干,是在城东一带的乡村串会场给人剃头,偶尔也能串到城里来,记得那时候穿城而过的河里还总淌着清水。只要听说哪里有会场,他每天早上七点半左右,就一个人挑着担子从家里出发,无论天晴还是下雪,找个地界就能开张,一干就是几十年。虽然也种过树、养过猪,但算算四十年来认认真真做的事情,还是要数剃头这件事。

“做什么事都要做好,条件差不要紧,但做事情要认真,剃头是个手艺活,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对得起老主顾。”他一边给人刮脸,一边也跟记者搭上了话茬。他回忆40年前猪肉才卖5毛钱一斤,他给人剃个头收2毛钱,一年还要交给生产队200块钱。这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他的这些剃头家当是花了几十块钱买来的,在当时说起来也不是小数目。

来他这里剃头的都是老年男性,不讲究发型,大多一个式样,只要头剃得干净,脸修得平整,就说明剃头师傅手艺好。一般客人来了,先坐下剃头,再修面。剃完头,拿着剃刀,在皮刀布上来回使劲地荡几次,让剃刀更光滑锋利了,然后就仔仔细细地给客人修面,嘴上、腮部、下巴都刮得干干净净。平均下来,剃一个头要半小时左右。

“主顾们的满意是我的招牌,我不能对不起他们。”他擦着手上的泡沫,一脸温和的表情不疾不徐地说道。据周围的老人们介绍,像他这样的剃头师傅在城里已经不多见了,年轻人即使不要钱也不会来这里,都是去美容美发店。

“干不动了”,这位剃头师傅说,虽然他很喜欢干这一行,但毕竟自己已经60多岁了,家里还有老母亲和孩子要奉养,再说自己也快跑不动了,所以准备再干几年就不干了。

听了他的话,周围的老人都发出感叹:剃头师傅现在越来越少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