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变“输血”为“造血”,让帮扶对象的思维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是我市扶贫工作的重点。家住大峪镇邢窑村的邢听税,凭借“我要脱贫”的思想,积极主动在家门口发展致富项目,用自己的双手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邢听税患有严重的气管炎,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袁转在家种地,同时还要照看老母亲,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上学,家庭负担较大。
结合邢听税的家庭情况,2015年12月,他被确定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说实话,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困难的时候,只要过去了那道坎,生活自然就会好起来。”2017年,邢听税的女儿邢利娜从郑州师范学院毕业后,到我市阳光国际学校工作,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袁转在市区一家火锅店找了份洗碗、择菜的工作,每月能挣1800元;邢听税的儿子邢梦洋在市一高上学,不但免除了学费,每年还能享受各种政策补助。
看到妻子和女儿都挣了钱,邢听税也不甘落后。2017年,在大峪镇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主动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购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在镇区北部申请了洁净煤销售网点,每个月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
“去年9月份,5万贷款下来了,我花2万7买了这辆三轮车,剩下的我全部买成了煤球。”邢听税算了一笔账,天热时煤球便宜,他囤了一些,等天冷需求量大时再卖,每个能多挣5分钱。“别看这5分钱少,总的下来能多挣一两千哩。”邢听税盘算着,趁最近天气好,准备备些煤球,赶在年前,再多卖出去点。
“我也没啥本事,干些脏点、累点的活咱也不怕,多多少少每月都挣点钱,能顾住吃喝再落点,就这挺好的。”记者注意到,邢听税搬的煤球每包有18块,共36斤,对于这位年过半百、身体也不是太好的山里汉来说,已经有些吃力,可是从他那乐观的态度和工作的热情中可以看出,他很感激有这份工作,因为他找到了挣钱的路子。
“现在闺女毕业了,找到了工作,挣的比我都多,我也得攒攒劲,多卖点煤球,不能拖了全家共同致富的后腿。”采访结束时,邢听税笑着说道。于俊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