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汝州讲理学渐濡儒道民风尚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392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11-06

二程汝州讲理学渐濡儒道民风尚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明《正德汝州志·风俗》:“汝州:渐濡儒道。”进一步引用旧志:“‘汝颍多奇士’,乃伊川游宦之邦,渐濡者众。民尚淳厚,士习诗礼,男耕女织,与古同辙。”渐濡意为熏染;儒道:儒家的道德原则,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也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说得是老汝州是中国道教和儒教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潜移默化的“渐濡”使汝人形成“崇文尚德,尊师敬教”的民风。汝州周代为王畿之“汝坟”地,是周天子教化的地方,汉代因“汝颖多奇士”名扬四方。宋代是程颢和程颐做官讲学的地方,对汝人影响很大,至明代士民仍以二程为向标教育后人。汝州中大街明代二程祠到清代二程书院的演变,直到今天仍是汝人心敬的文化圣地。“如坐春风”和“程门立雪”两则影响深远的尊师敬教的经典成语就出自二程在汝州为宦期间。

文图/尚自昌

中大街二程祠旧址

凤凰嬔蛋励学志

今年近90的母亲,至今仍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儿时教我的《王小砍柴》《公冶长》《花喜鹊》等许多向善的儿歌、故事仍记忆犹新。影响我和姊妹们最深的是《凤凰蛋的故事》:从前有兄弟二人小时一起读书,老大很用功,一读书就入迷,饭也不知道吃,将四书五经背得烂熟。老二则相反,总认为读书没啥用,经常逃学,到山上、河边玩耍,玩得不知道饥饿。一天,老二又溜出学门,看到空中飞过一只五颜六色的大鸟,便追至一片树林,在一棵梧桐树上瞧见了鸟窝。他悄悄爬上梧桐树,想把鸟逮回家玩耍。两只受惊的大鸟叫着从窝中飞出,声音像两只狗在咬架。鸟飞了,窝里还有几个四四方方的鸟蛋,让老二高兴地想跳起来。他带着鸟蛋溜回教室,想给书呆子哥哥一个惊喜。谁知哥哥看后一点也不高兴地问道:“是在梧桐树上掏的吧?”老二反吃了一惊说:“你怎么知道?”老大追问:“知道是什么蛋吗?”老二摇摇头。老大笑着说:“老二走大运了,可惜没福享呀!这就是百年难遇的凤凰下的蛋呀!”老二以为哥哥耍笑自己,不服气地说:“你骗人!”老大一本正经地唱起了歌谣:“凤凰,凤凰,嬔蛋四方方,住在梧桐树上。叫声如狗咬,窝是灵芝草。”唱完老大又说:“灵芝草是起死回生的仙药,一株都价值连城。凤凰窝有多少棵灵芝草呢?遇见成堆的灵芝你不要,却拿回几个没用的蛋回来,难道不是撞了大运却没福享吗?”听了老大的话,老二忙起身要去找梧桐树的灵芝草。老大说:“早没了。灵芝草是仙草,凤凰飞了,凤凰蛋没了,灵芝草哪会待在那里!”听了哥哥的话,老二红着脸问:“哥,你整天坐在屋里读书,咋知道得那么清楚?”老大说:“古人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凤凰蛋书上写得清清楚楚,你不读书,成天只知道玩,所以你就不懂。”通过这件事,老二终于认识到读书的重要。从此,他向哥哥学习,终日闭门读书,成了精通经史、博采百家、通晓医卜星相的大学问家。兄弟两人参加考试,都考中了进士,过上了幸福生活。

原以为凤凰蛋的故事是母亲鼓励人读书学习时说的“瞎话”,后来才知故事中的两兄弟就是宋代的大儒程颢和程颐,汝州城中大街二程祠敬的二位圣人。

二程家族汝州缘

“二程”是汉语里的专有名词,指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程氏是宋代名门望族,二程高祖程羽,任太子少师,宋太宗时以功赐第开封。曾祖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死后葬伊川,程家迁居后为洛阳人。祖父程遹为黄陂知县,人称程青天。父亲程珦任黄陂县尉,主管军事、治安。三叔程琉曾任汝州襄城县事,官至大理寺丞、朝奉郎。四叔程瑜知汝州龙兴县事、殿中丞等职。程珦在黄陂生程颢、程颐兄弟。

程颢生于1032年,程颐生于1033年。程珦希望两个儿子能承传祖业,就把他们带在身边,遍请高师辅导。1046年,程珦任江西兴国县知县,结友南安军司参军周敦颐,程颢、程颐拜其为老师。周敦颐将所作《太极图》送给两兄弟。《太极图》为周敦颐传世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1056年程颢赴京城准备第二年的科举考试,程颐随兄进京入太学学习。二程在诸儒生中声望颇高,都自以为不及,莫不登门拜访。第二年程颢考中进士。本科欧阳修为主考,王珪、韩绛、梅尧臣为考官,宋仁宗亲自到御殿主持殿试。共录取进士388人,其中有苏轼、苏辙兄弟,关学领袖张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后任宰相的曾布,后为集贤院学士的朱光庭等,多为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可谓名贤荟萃、文星璀璨,因此后人称此榜为天下第一榜。1061年程颐考进士落第,主政国子监的吕公著请程颐为学正被谢绝,从此不再复考,全身心研究学问。

程颢中进士后历任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时任太子中允(正五品)、监察御史,与苏轼、蒲宗孟助王安石变法。因与王安石意见不一,谢绝他的挽留,到地方任职。元丰六年(1083年)九月,以就近照顾父亲为由,调任汝州监汝州酒务。司马光特作诗《送伯淳监汝州酒》:惟知负米乐,不觉抱关卑。出处两得意,是非皆自知。

汝州为他接风的是四川人蒲宗孟,周敦颐的妻兄。蒲宗孟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因与王安石变法意见相左,调任汝州知州、加资政殿学士(正三品)。蒲宗孟善于读书,常常告诫子弟:“寒可无衣,饥可无食,书不可一日无。”二程是妹夫周程颐的学生,又与程颢有同朝为官之谊,程颢的到来,让蒲宗孟分外高兴。宋代官方对造酒垄断,民间不得私造。汝州是酒的发祥地,水好器(汝瓷)好酒好,设有专为宫廷特制御酒的作坊。程颢任职汝州确实得到朝廷的照顾。二位知己的大儒工作之余,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汝州讲学上。

汝州崆峒山是道教的发祥地,境内道观林立;风穴寺当时是佛教禅宗优秀支派临济宗的大本营,天下名僧荟萃汝州,为研究佛道升华的新儒学提供了条件。程颢非常心仪这个地方,并把弟弟程颐请到汝州收徒讲学,汝州随之成为宋代全国又一个著名的理学圣地,临汝书院名声大起。二人也开始在汝州置产,欲安家享度晚年。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升遐,宋哲宗嗣位,太皇太后临朝听政,程颢应诏从汝州赴京举哀,改任承议郎,再升宗正寺丞,皇帝打算重用。谁知天不佑人,他入京不到三个月却因病去世,时年54岁。士大夫莫不哀伤,哲宗赐葬地一顷二十亩。葬时弟子吕大临致哀辞,文彦博题其墓“明道先生”,韩持国撰《明道先生墓志铭》,程颐撰写《明道先生墓表》。汝州官民近千人参加葬礼。

元丰八年十一月,在时任谏官朱光庭的举荐下,程颐被任命为汝州团练推官,充西京国子监教授。程接受了汝州的任职,上书辞西京之职,不准。此时郑州原武人邢恕贬任汝州知州。邢恕在开封游学时拜程颐为师,后在程颐的引见下再拜程颢为师。邢恕考中进士后任崇文院校书,升职方员外郎。宋哲宗继位后,因不当上书,贬知汝州。邢恕与刘立之、朱光庭、范祖禹为程颢早期精进弟子。邢恕到汝州后很快忘却贬职的不快,融入程颐理学的研究。

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朝廷任命程颐为承奉郎,程颐上表谢恩辞就。三月太皇太后召见程颐,面谕程颐为崇政殿说书,辅导哲宗。程颐面辞,不准。程颐因给哲宗讲学名气大增,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侍讲之余,太后还让程颐主导制定了新的太学条例。九月初一,司马光病逝,朝廷命程颐主其丧事。程颢由布衣一跃成帝王之师,并主持司马光的丧事,引起一些科班出身的朝臣的嫉妒和不满。司马光死后朝中形成了以苏轼为首的蜀党、程颐为首的洛党、刘挚为首的朔党,三党混战,朝局愈加混乱。这是朝中传言,程颐在汝州侵占民田,数家起诉,是他的学生邢恕将讼事摆平。程颐因此自请去职,让朝廷严查。元祐二年八月,罢程颐经筵,任京西京国子监。之后,程颐基本告别政治,在京西洛阳、汝州讲学。

二程是否在汝州置产,其家人是否有人定居汝州已无从所考。《直隶汝州志·人物·方技》记:“程正谟,伊川先生裔。国初庠生,家最贫,精堪舆岐黄,治痘有秘授,多奇效。贫富概不收谢。艰于嗣,晚年得一子,人以为积德之报云。”说明程正谟是清初汝州庠生,为伊川先生程颐的后人。

如坐春风誉名镜

如坐春风是出自汝州的一则成语,意思是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出自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朱光庭(1037年—1094年),洛阳偃师人,北宋理学家。朱光庭10岁能写文章,辞就父亲因功封赐官职,靠真才实学参加被称为千年第一榜的嘉祐二年(1057年)科举考试,与苏轼、苏辙、程颢、曾巩等宋代大家为同榜进士,初授万年县主簿,终集贤院学士、知潞州。

朱光庭家族宋代为洛阳望门。祖朱文郁举进士,官为大理寺丞,擢为太子中舍,进殿中丞。父朱景(997年—1068年),进士,嘉祐年间任汝州知州,多善政,《直隶汝州志》将其记入名宦中。近年发现的《朱景墓志铭》对其在汝州的贡献有更详细的记载:在汝也,下车即延见诸生,毁佛提以增黉舍,敛公羡以给生员。叶县界驿隃僻,城旦卒多为护送人释缚增械以擅威福,其贫弱者,遂濒扵死,名为“叶家关”,君即购募告者,遂绝其害。有泉自脾山引入官寺之园潴焉,而源不之广,枝流不及阛阓。君曰:“囿游取适,而民用不充,岂守者心乎!”亟令湮池之沠,酾渠汇环廛肆以周,日用备火禁,于今赖之。

熙宁九年,枢密直学士曾孝宽赏识他的才干,荐于宋神宗。神宗向他询问臣民们对新法有何议论,朱光庭回答说:“陛下进行改革,臣子们奉行时,有的不一定符合陛下的本意。所以,新法有便有不便,去掉不便,天下就受益了。”神宗听后不以为然,遂任朱光庭为河阳判官,从吕大防在长安幕府任职。

元丰初年,吕大防主持永兴军的政务,负责朝廷征西夏5路军的军需供应,吕将一切事务交朱光庭办理。朱光庭兢兢业业,征集调拨,井井有条。他坚持调拨军需,无朝廷旨意不办的原则,得罪了催要军需的使者,使者以延误军需为由要求吕大防免除朱光庭的职务。吕大防以朱光庭为官清廉、廉洁自律、刚直不阿、忠心可鉴,人们都以“明镜”来称呼他为理,从中调停,方免去事端。

元丰六年,程颢调汝州任职后,朱光庭仰慕程颢才学,专程来汝州拜师学习,成为程颢在理学方面的弟子。在汝州学习一个月后,朱光庭心满意足地离开了,逢人就夸老师讲学的精妙,说:听先生讲授,如同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

元祐初年,司马光执政,荐朱光庭为左正言(谏官)。朱光庭对新法批评颇多,主张废除“保甲”“青苗”等法;揭发新党重要人物章惇的欺骗蒙蔽、肆意狡辩;指责韩缜的挟扶奸邪、嫉害良臣等罪过。宣仁太后嘉奖他坚守正道,敢于直言,提升为左司谏。

宋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章惇、曾布等人,朱光庭降职守亳州。年余,又贬潞州,临境遭荒年,饥民流于潞州。光庭亲自为灾民煮粥,从早到晚,繁忙不暇,积劳成疾,但仍尽力办事。一次,因发生旱灾祈雨,朱光庭长跪而死,终年58岁,葬在偃师西部的邙山之阳。

朱光庭为官,在地方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断案如镜;在朝坚守正道、敢于直言,世人称其为“明镜”先生。

程门立雪化龟山

“程门立雪”是关于二程的另一个成语,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出自《宋史·杨时传》。

杨时(1053年—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人,杨时天资聪颖,4岁从师,8岁善诗文,人称神童,宋熙宁九年(1076年)登进士第。1081年授徐州司法,闻程颢、程颐兄弟讲孔孟理学于洛阳,汝州,调官不赴,到汝州拜程颢为师。师生相谈甚欢。因学业特异,成为程颢得意门生,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学成回归之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感慨地说:“吾道南矣!”。1085年程颢逝世,杨时在南方设祭堂祭奠。

程颢死后杨时再度北上转师程颐。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教一个问题,见程颐正在厅堂上睡着了,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空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游酢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深受感动,从此,更加尽心尽力教授杨时学问。

杨时不负二程所望,毕生精研理学,对理学的传播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巨大。尤其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崛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后人尊之为“闽学鼻祖”。理学中心由中原向东南闽中转移,其影响十分深远。它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家。宋使出使高丽,国王一见面就问:“龟山先生安在?”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杨时辞世,终年83岁。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宋高宗赐“太师、大中大夫”,谥“文靖。”绍兴十二年追封为“吴国公。”

元朝追封“太师、吴国公。”明成化元年(1465年)朝廷敕在延平建“道南祠”祭祀杨时。

1470年,汝州人滕昭任福建巡抚,专程到杨时墓拜祭,正逢墓地修缮,他不仅捐薪资助,还应请写下了“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几个大字,这块碑如今仍竖在杨时的墓前,与墓地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哲宗亲政后,恢复程颐直秘阁判西京国子监官职,程颐两辞不受。绍圣元年(1094年)三月,朱光庭卒,程颐撰《祭朱公掞文》。绍圣四年(1097年)朝廷欲恢复新法,对死去之司马光、吕公著等予以贬惩,程颐等31人受到株连,程颐所著文字被毁,被放归田里。十一月贬程颐四川涪州,籍送涪州编管,时年程颐56岁。贬涪州后,程颐专心研究学问,完成了《易传》的撰写。《易传》是注解《周易》的哲学著作,又称《周易程氏传》《伊川易传》,4卷15万字,元代开始被列为科举必读书。

元符三年(1101年),宋徽宗继位,召赦复宣德郎,程颐回洛阳。杨时的学生罗从彦闻程颐在洛阳讲学,就卖了田地来洛拜师。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执政,将文彦博、程颐等300多人列为奸党,刻石立于端礼门,程颐的儿子程端彦也被罢官。程家迁嵩县居住,再专心研究学问,作《春秋传序》。崇宁五年(1106年),程颐官复通直郎致仕。大观元年(1107年)九月,75岁的程颐病逝。

程颐死后不久,中书郎刘魁上书皇帝毁去“党人碑”,才使两程“平反昭雪”,于是民间在其故居立祀。

二程理学从哲宗亲政后打击元祐党开始排挤,南宋初期仍处于“地下状态”,到了嘉定元年(1208年)宁宗继位后得以被平反,12年后宁宗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

淳祐元年(1241年)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被推上神坛,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并“从祀孔子庙庭”。

元朝统一以后,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儒学的承续和发展,把理学上升为官方学术地位。

元代是理学的鼎盛时期,在汝州鲁山人郝经等一大批儒家的努力下,理学被正式确立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君臣大义”的思想已经超越“华夷之辩”成为当时社会的普世价值。儒教被认定为宗教,儒生可以不用纳税。至顺元年(1330年),元明宗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汝州在州城中设二程祠纪念。

明朝大儒王阳明的心学继程朱熹之后,将儒家思想再次推向了另一个极致。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宪宗成化二十年(1489年),河南巡抚李衍在开封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

正德十四年(1519年),山东沂州人张崇德出任汝州知州,正德十六年在州衙西创办圣学书院,不足年完工。置专祠祭二程,置房舍数十间,名立雪、春风、诚敬、涵养、践履,勉励诸生学子自幼志于圣人之道,涵养践履、致知笃实,言必信、行必果。郏县进士王尚綗为书院撰写铭文。因圣学书院主祭的是二程,人们一直俗称之二程祠或二程书院。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湖广江陵人金先声任汝州知州,对二程祠进行了修缮,作有《二程祠诗》:

当年理学仗谁明?则古称先有二程。

独奉六经为教主,更无百氏敢争鸣。

日星自此中天炳,江汉于今由地行。

千古人心即俎豆,一门正气凛如生。

清初理学家熊赐履为康熙侍读,撰有理学著作《闲道录》,对二程推崇备至,强调:“朱子之学,即程子之学。程朱之学,即孔孟之学。若程朱非,则孔孟亦非矣。程朱之学,孔孟之学也。程朱之道,孔孟之道也。学孔孟而不宗程朱,犹欲其出而不由其户,欲其入而闭其门也。”要求少年皇帝加强儒学修养,以程朱理学为清廷布政施行教化的根本。

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二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雍正甲寅(1734年),汝州对圣学书院二程祠进行了大修,安置了二程的石像。汝州学正李本蕃作有《两程祠补修配位石主祭文》:“恭惟两程,灵钟河岳。贤象太中,渊源家学。上绍濂溪,下开关闽。主敬存诚,大经大本。纯公以纯,旭日和风。競絿胥冺,渣滓融正。公以正岩,岩岩嶽嶽。中矩中规,不愧不怍。天罔祚宋,遇不逢时。国无贤相,世有明师。遗书数本,道学嫡传。江河行地,日月经天。汝在洛东,曾蒙游宦。或监酒务,或司团练。过化存神,闻者兴起。立雪门墙,宁独冯子。师弟一堂,俎豆千载。今补其遗,仪型常在。以诸高弟,敬配君子。亶其然乎。公则抑抑,不伐不矜。谓此大役,非予所能。众志协和,河神效灵。急新庙貌,牲醴荐馨。猗欤怀柔,惟帝之庥。屡丰有庆,克建斯猷。惟山奠定,惟水安澜。思患预防,其无永叹。铭言纪实,匪誉匪诵。庶畿采风,鉴此有众。”

乾隆七年(1742年),二程祠因久雨倾圮,知州宋名立主持重修,更名为童蒙书院,捐备束脩延师授徒,一时称盛。

乾隆二十八,湖北江夏人张士果任汝州知州,童蒙书院又需大修,特别是二程祠“漂摇岁久,剥蚀堪嗟,不足以妥灵爽而肃瞻拜,斯难以兴起后进而生景仰之心。”张士果“爰捐廉俸率绅士等,鸠工庀材,残者完之,旧者新之。复于祠之前增房二所,各五间,垣二堵。嗣是神有攸栖,人有收处,而师生讲诵退息之地无不宽裕而幽雅。庶致虔者,修业者,见前后堂室焕然改观,必喜而生敬,敬而生慕,鼓舞激励,必以二程为己师,必以圣学为己责,不让光庭一人独坐春风己也。”事见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张士果《重修二程夫子祠碑记》。

道光三年(1823年),奉天义州进士刘广澍任汝州知州,对二程祠修葺后,继对颜鲁公祠和二苏祠也进行了重修,汝州宝丰拔贡被称晚清中州第一才子的李于潢特作《三祠引》。李于潢(1795年-1835年),字子沆,号池东,《歧路灯》作者李绿园之孙,江西督粮道李蘧之子。13岁能成诗文,17岁登拔萃科,20岁结集出书,有《方雅堂诗集》《汴宋竹枝词》等传世。他在《三祠引》写道:“汉儒讲经经寖亡,宋儒讲经经明昌。伯淳不作正叔没,渊源终古留洛阳。当年汝海施泽久,叔也团练伯监酒。临汝城中庙貌新,推崇宜自儒行首。”

戊戌变法后取消科举制,童蒙书院改为学堂。由于校舍多年失修,失去了学校的功能,民国时期就成为专祭二程的二程祠了。雍正年间安置的二程的石像已成古迹:大程的神像乌发黑须,小程皓首白须,这是因为大程英年早逝,小程古希而终的缘故。而传说却是弟弟学习用功,头发早白。也常常让祭拜的年轻人误认白发的是哥哥。

二程祠解放后被收为公房,由医药公司所占用,并对大门进行了改造。后来被开发成新式楼房,由群众购买居住。但二程祠的位置却扎根于老汝州人的心中,不断有人来探访和祭拜。

中大街改造提升,使二程祠原址的建筑披上了古装。适时恢复二程祠增加中大街文化内涵,已成为共识并列入规划。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