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沟人的自豪汝州市区郁文桥暨备水渠的历史变迁秋日原野赑屃的传说老行当之钉锅锢戮锅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39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11-02

老行当之钉锅锢戮锅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这个老行当,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估计连听说过的人也不多。但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个老行当,却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当。

“钉锅锢戮锅的来了没”。记得小时候,每隔一段时间,街坊的大妈大嫂们都会相互询问,期盼着匠人们的到来。因为,家里的炒菜锅、烧水壶、搪瓷盆,烂了或者漏了,都需要匠人们去修补,如果匠人们再不来,小日子就要受到严重影响。至于再去商店买一个新的回来,精打细算扣分捂厘的主妇们是想也不敢想的。

“钉锅———锢戮锅嘞,有烂锅烂盆来钉……”黄昏,那声悠长的吆喝声在巷口响起,主妇们便迫不及待、不约而同地拎着家里需要修补的锅碗瓢盆前来维修。还没等到匠人支好摊,就能揽来一大堆需要修补的器物。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比较贫乏,贫穷的日子决定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必然是非常节俭。家里的锅碗瓢盆漏水了,舍不得扔掉,用又不能用,要修一没工具,二没技术,于是,钉锅锢戮锅这个行当就应运而生了。

风箱吹起来了、火炉烧起来了、“坩埚”支起来了,匠人会拿起排在前面的、有破洞需要修补的锅盆查看破损部位。他们用一把尖尖的小锤“叮叮当当”地敲击一番,以剔除烂洞周边锈蚀严重的残体,敲出新茬口以备修补。如果锅底是一道较长的裂缝,那就必须根据裂缝长短,用金刚钻在裂缝两边每隔一段打一个眼,然后把一种类似有盖钉子的特制材料固定在打好的眼上,以达到收紧裂缝、锅不漏水的目的。

钉锅需要用锤子、金刚钻等工具,匠人们的小“百宝箱”里边放着钉锅用的各种原材料。钉锅的方法类似钉“铆钉”,如果锅上只有“沙眼”,就给“沙眼”里钉一截铝丝或铜丝,然后两边砸平就好了。为保证锅不漏水,匠人们会用麻油把生石灰和成“泥”,钉锅时在裂缝处先涂抹一些“泥”然后再完成最后一道工序,这样钉好的锅保准不会渗漏。

有细心的主妇对匠人们的手艺不放心,会舀一缸水倒进锅里试一下,结果满意而归。

“锢戮锅”时,准备工作做好,匠人们会从小抽屉里拣几片碎铜或敲碎的小铁片,按铁锅破洞大小取适量放入“坩埚”。又用小火铲在炭火中间扒出一个小坑放入“坩埚”,再将炭火攒拢覆盖其上,随手开始节奏均匀地拉动风匣鼓风使其升温。待炉火燃旺时,只见那原本黝黑的铜或铁片在“坩埚”里明显变红软化,再由通红到亮艳的橙红,直到完全融化为熠熠闪亮的金属熔液。

此时,匠人们会拿一块满粘油污的废旧鞋帮脸儿,在左手心里窝出一个小窝来,撒些湿糠(湿锯末或炭灰之类)衬底,右手拿一把半尺长的火钳夹一只小勺状的“舀子”,把“坩埚”里浮在表面的残沫撇去,又舀出适量“熔液”倒入左手上鞋帮窝成的小窝儿里,同时晃动手腕将熔液团成一只刺眼的小火球,迅速从锅底的破洞外将“火球”伸进锅里,再拿一只圆柱状布卷用齐平的一端在锅里对准“火球”一按一擦,与内壁抹平,破洞立马完美地补上了。

待稍冷却,他们用另一只布卷沾一点油灰混合的灰膏在补好的地方认真擦拭一番,再翻过锅来在外面用黄泥涂抹一下,活儿就算完成了,这便是“锢”锅的整个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匠人们目光镇定、一丝不苟,工作起来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锢戮锅”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技艺不可小觑。炭炉的火候、熔化的温度、锅孔的大小、熔液的多少、“按火”的时机等等,紧要处就在那一眨眼间,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双手配合默契,方能一气呵成,完美而不留缺憾。

在这座中原小城,钉锅锢戮锅的匠人最初是挑着一个担子(后来是拉架子车)走街串巷的。担子的前边放着马扎凳儿,方便自己钉锅时坐下来工作。至于他们的形象,因为风餐露宿、风吹日晒,且工作环境和使用工具肮脏,自身也不敢恭维。但他们的手艺,却容不得半点质疑。

还有,即便是在当时,“钉锅锢戮锅”的价钱也非常便宜,且价钱多少取决于锅的破碎程度来计算价钱。一般情况下也就二分、五分,最多两毛钱。如果有好心的街坊能管上一顿饭,不仅是对匠人们的一种安慰,而且这家人需要修理的东西是免费的。

夜幕下,将眼前的活计修理完毕,火炉中的火苗渐渐熄灭,匠人们便带着一身的疲惫,拉着架子车踽踽消失在夜幕里。

岁月的年轮中,总有一些“老行当”是穿插在记忆中的,每种老行当的存在,都是一段珍贵的童年记忆。虽然那些曾在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身影,如今都已渐行渐远,渐渐式微,但每一段斑驳的记忆,都值得我们去珍藏、去回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